三审三思: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作业设计实践
2023-03-28孙果成
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的单元作业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课时作业集合。笔者对初中美术作业设计的现状进行审视并引发思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对单元作业设计做初步研究。本文以初中美术“垃圾分类公益招贴设计”单元作业设计为例,具体阐述单元作业的目标设计、内容设计和评价设计。
一、思路探寻——“深度学习”单元作业设计的内涵
深度学习的单元整体作业设计至少具备三个特征:结构(系统设计)、进阶(思维迁移)、支架(精准支持)。
(一)系统设计:以结构化提升艺术感受
教师在实践环节中,以任务性驱动,优化课时结构与内容。对单元前置作业、后置作业、课时作业进行统一搭配,减少量,增加质。例如:在社会调查中实现对垃圾分类的理解与认同;在构建思维过程中,拓宽学生招贴设计的视野;通过课后拓展知识和思路,多维度提升设计艺术感受。
(二)思维迁移:以学习链促进高阶认知
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从审美感知入手,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思考与探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四个方面进行创意构想,并通过合作、布展、评价等方式加深对公益招贴的文化理解,构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进阶学习链,即“联结—生成—迁移”,加深对设计艺术的理解。
(三)精准支架:以任务单推进问题解决
对学生作业问题的研究要解决下列问题:价值问题(有没有用)、动机问题(想不想做)、支持问题(能不能做)、标准问题(做好做不好)。同时也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文字、思维方式、评价标准等多方面的支持,以帮助解决问题。
二、逐层进阶——“深度学习”单元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
公益招贴设计是八年级下册“让世界更美好”这一课的拓展内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对作业的设计指向单一,如一幅招贴或者一件环保作品。本文以“垃圾分类公益招贴设计”单元为例,从作业设计的目标、过程、评价引发思考,以此展开深度学习单元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一)思目标: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设计
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统整性作业目标设计,以“垃圾分类”为主题,核心素养为导向,加强课时作业的关联性和递进性,深化作业功能的灵活性和综合性,体现教学评过程的一体性和完整性,并借用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
1.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确定单元目标
在设置本单元教学目标时,一要参照课程标准,体现核心素养,明确本单元的育人要求;二要结合“公益招贴”的教学内容,厘清“垃圾分类”主题和话题的关系,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基于以上思考,本单元教学目标包含以下方面。
新课标中“我们与设计同行”的学习任务要求:根据班级、学校或社区的不同需求,用手绘或计算机制作等方式设计海报等,理解形式、功能和社会责任相统一的设计原则。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用手绘草图或立体模型等方式提出改进方案,并进行展示与交流。结合教学策略建议,整合指导性课标设计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见表1):
2.依据大单元目标,设定作业目标
将单元总目标分解成课时作业目标,可以使每一课时的作业设计都能有的放矢。课时作业的目标设计,不仅要关注课与课之间的层次性,每一课时的作业服务于后一课时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思维特点和发展需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思维进阶做好铺垫。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的设计能力与造型能力。因此,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审美感知入手,侧重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思考与探究。从四个方面对垃圾分类公益招贴进行创意构想,并通过合作、布展、评价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公益招贴的文化理解。
(二)思过程:指向高阶认知的内容设计
基于指向高阶认知的设计原則,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作业目标,协调作业时间、作业地点、作业形式、作业功能等作业要素,笔者对本单元的课时作业进行优化设计,并以学习链即“联结—生成—迁移”的思维进阶模式加深学生对设计艺术的理解,具体设计如下。
1.联结链:问题联结,驱动自主发展
笔者设计了图表类作业,使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在图表的构建中形成联结,以各类问题的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发展。例如,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实现对垃圾分类的理解与认同;在构建思维导图过程中,拓宽学生招贴设计视野与方向,提升审美能力。
2.生成链:知识生成,形成设计意识
笔者在第二课时设计了四个模块的作业,活动内容分为:色彩——了解色彩知识在垃圾分类中的运用;图形——掌握图形达意在招贴中的运用;文字——了解文字在招贴中的运用;创意——了解创意在招贴中的重要性。两种形式:细化表格、案例分析。只有深入作品的探究,理解内涵,才能提升探究能力,发展综合素养。
(1)细化表格,了解内涵特征
在色彩模块笔者设计了表格(见表2),帮助学生结合已有的美术色彩知识,初步认识招贴设计中色彩的象征意义。让学生了解色彩知识与情感认知在垃圾分类中的运用,学会用色彩吸引人们关注招贴。
(2)案例分析,掌握表现方法
学生通过欣赏、分析、研究设计师们的多样风格与创作观,了解公益招贴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要素、设计步骤等。例如,文字模块的作业要求是学生能够正确识读设计师的图像语言文字语言与文字创意。通过案例分析,加强学生对文字创意的理解,更进一步学习招贴的表现方法。
师:请认真观察下图中(见图1)的两个图形,并结合图形,试着分析设计师想表达什么。
生:图中是两个英文大写字母“D”,第一个的笔画中有古代书籍的侧面,代表过去的文化存储在书籍中;第二个的笔画中有光盘,代表当下的存储方式。因此,设计师是在暗寓文化的昨天与今天。
3.迁移链:思维迁移,引向高阶认知
深度學习要有核心素养指向的艺术表现实践活动,因此,通过前期的探究学习,生成认知加工获得学习成果,再由迁移运用检验学习成果。
(1)创作实践,提倡创意表现
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积累,选择自己擅长的美术方法,创作一张色彩引人、图形达意,并具有一定创意的公益招贴设计。学生创作形式多样,可以运用多种绘画材料也可以剪贴,甚至电脑绘画。教师提倡学生团队协作,既发挥自己的优势又要配合其他组员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展示宣传,鼓励现实参与
在最后一个课时,教师让学生把作品布置在展板上,展示作品成果并拍照记录,进行线下和线上的展览和公益宣传。通过布展,学生在过程中感受美术创意实践带来的成就感。学生在社会热点中发现问题,最后关联真实情境解决问题,完成社会参与,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思达成:体现表现过程的评价设计
深度学习作业评价的主体不应该只是教师,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发挥自我调控和同伴激励的作用;评价的形式应该是多元且丰富,并具有贯穿始终的特点。教师通过课堂即时评和课后延续评,对整个单元作业进行过程性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体能力以及素养达成,以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
1.课堂即时评,层层深入提能力
课堂中的评价,通过师评、自评、他评等评价,对单元学习中的各个环节作业进行有目的的评价。评价要点聚焦于该模块的作业要求是否达成,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通过一步步的探究学习进阶能力。
(1)论过程,关注艺术表现实践
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活动任务都有评价要点和过程性的记录。如活动任务:掌握图形达意在招贴中的运用;评价要点:学生对招贴图形的可视性与创造性的理解。通过课堂记录的内容分析,关注学生深度探究公益招贴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实践。
(2)评作品,关注素养目标达成
作品的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给予方向指导。教师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作品本身,还要引导学生对公益话题进行深层次思考。自评和他评时,学生用招贴设计的相关知识对作品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再次实现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的核心素养目标。
2.课后延续评,展览赋能激活力
教师将每课时学生的作业、作品,包括表格、思维导图整理出来并进行展示;通过线下和线下的公益招贴展,展示项目成果,进行公益宣传;将美术课堂从校内拓展到校外,从线下拓展到云端。
(1)线下展,场景展示提自信
学生在课堂上布置的展板不仅在课上得到教师、同学的即时评价,课后布置到学校的展厅对全校师生展示,布置到社区展区或者宣传栏,使学生提高自信的同时,更加明确对环保事业的责任担当。
(2)线上展,空间展示立榜样
教师依托智能平台的数据端口,可以对作品进行实时评价,运用评价数据和报告建立动态“数字化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成长;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钉钉班级群等,分享、点赞、评论,扩大社会参与度。
编辑:陈鲜艳
作者简介:孙果成(1987—),汉族,湖南邵阳人,本科,中学二级,研究方向:中学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