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养成教育的渗透
2023-03-28王涛
王涛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优秀品格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特点,结合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优秀的道德品质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这一方面来说,教师要重视养成教育的渗透。
一、养成教育概述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养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养成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其强调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模式。一般来说,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且系统化的培养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和激励方式,使学生内化为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成为他们内心深处真正坚守的信念。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养成教育的渗透策略
●渗透策略一:运用案例教学,细致思考道德问题
在学习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清新空气是个宝”时,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以及主要的空气污染源;学会采取一些措施保护清新的空气;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确保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珍惜环境、爱护环境,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教学前,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段有关环境保护的视频或图片等,准备一些小组讨论的问题,以及讨论记录表格。
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设计导入环节,如根据教材中的“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让学生猜一猜这是说的什么。设计这一互动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这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空气质量下降对我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的视频或图片等,如废气污染、汽车尾气排放、雾霾天气等。待学生观看完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空气重要吗?在我们的生活中,空气有什么作用呢?”“空气是否清新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呢?结合你的理解说一说。”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不断思考,会根据平时在生活中的经历以及个人的认知进行阐述。有的学生会说:“老师,我认为清新的空气会让我们的呼吸更加舒服。”有的学生会说:“恶劣的空气会使我们生病。”学生相互分享完答案后,教师可结合本课的第二部分“是什么污染了空气”,为学生提供一个教学设计案例,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对案例的解读,并回答以下问题,如“你们说说到底是什么污染了空气?”“主人公在故事中做了哪些净化空气的事情?”“为什么我们要注意空气质量呢?”“净化空气就是保护环境的一种方式,那么你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保护环境的行为?”让各小组在讨论的过程中将结论记录在表格中,由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把讨论结果汇报给全班。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主人公的行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在学生分享完毕后,教师便可进行总结,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要从小事做起,每个人都可以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鼓励学生制订一个个人环保计划,列举自己可以采取的实际行动。
在制订环保计划时,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会从“班级”入手,组织其他学生一起大扫除,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劳动任务;有的学生会从学校周边思考,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同学一起进行垃圾分类活动;还有的学生会从自身做起,在平时的上学路上,让爸爸妈妈不再开车接送,而是和同学一起坐公交,减少碳排放,倡导绿色出行。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环保计划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表扬,可通过奖励小奖品、奖状的方式,激励学生,让学生以身作则,树立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环保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保护环境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活动既可以将养成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又能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的方式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整个案例分析中,学生能思考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滲透策略二:教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小学生对教师有着一定的依赖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不经意模仿老师的行为。为此,教师应当注重自身行为,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渗透养成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教师可带头参与学校所实施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参加、亲身体验,从而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熏陶,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比如,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计一个实践活动。
活动主题:《我们的节日——端午节》
活动目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在多个活动环节,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历史由来、习俗、文化内涵以及与端午节相关的诗词歌赋,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素养,使其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道德教育。
活动内容:第一,聆听端午。活动开始,教师穿着汉服在舞台上表演《屈原的故事》的情景剧,并在表演的过程中设计一些关于端午节的问题,与学生互动,以此活跃本次活动的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教师表演完毕后,可让学生说出观看这一情景剧的想法和思考,分享心得、体会。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切不可敷衍了事。从服装、道具、台词到演出,每一个环节都要重视。以此让学生感受到端午节的氛围,以及教师对此次节日的重视。第二,感受端午——设计“艾草花”。学生在教师处领材料,在了解端午节的艾草文化时,用艾草和报纸包一束花,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饶有兴趣,大家统一坐在板凳上,学着视频中的包花教程,观看教师的手工包花,并在自主实践中反复练习。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有些学生在包花时需要帮助,同学们便会主动提供帮助,共同完成一束“艾草花”。通过这个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端午节风俗习惯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主动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参与状态,如有的学生不会包花,便在一旁无动于衷,看着其他同学包。这个时候,教师应当与学生交流,轻声细语沟通,了解学生不包花的原因,并鼓励学生,然后亲手教学生包花,让他们产生参与体验。在学生包完花之后,教师可以拍照记录,并表扬学生,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兴趣。第三,体验端午——开展包粽子活动。学生一手拿粽叶,一手拿勺子,先放糯米,再将粽子馅放在糯米上,最后用绳子绑在粽叶上。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开展竞赛游戏,让学生同时包粽子,用时最短且包得粽子最好看的学生获胜,可以获得教师准备的奖励。设计这样一个趣味的游戏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持续不断地观察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点拨和指导,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道德教育。
●渗透策略三:促进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在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庭与学校是不可缺少的教育阵地,除教师的行为习惯外,家长的行为习惯也会在一点一滴中影响学生。为了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养成教育的全面渗透,学校应当积极与家庭合作,以此形成共同育人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活动一:课上“感恩父母”课堂教育活动
课堂上,教师围绕教学主题——“感恩父母”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亲情的重要性,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学会感恩,培养感恩父母的良好道德品质。
教师先拿出一张家庭照片,通过介绍自己的家庭和家庭成员进行引导,接着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随后,播放沙画视频《父母的一生》,把父母养育孩子含辛茹苦的过程呈现于学生面前,以触动他们的心灵。在这一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互动,如设计“自我测评”环节,让学生完成“父母知识你知多少?”的任务。任务中有关于父母的一些问题,如“你父母的生日是什么时候?”“你父母喜欢什么颜色?”“你父母最喜欢吃的菜是什么?”“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感谢过自己的父母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在这一环节过后,教师可结合开始的视频《父母的一生》与学生对话,你们看完这个视频,有什么想说的吗?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玩耍,我们的爸爸妈妈在小的时候也是这样,长大之后,他们要工作,要照顾你,那么,没有你之前,父母可能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点拨,让学生知晓“谁都愿意享受,难的是放弃享受,而选择心甘情愿的付出,这就是我们的父母。”此后,教师可设计“爱的天平”活动,让学生把“父母为你做的事”与“你为父母做的事”列举出来,一件事代表一个砝码,放在天平两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亲情具象化,让学生看到天平的倾斜,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付出,以此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而后让学生讨论并分享感恩的方法。最后,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回到家里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或写信,或收拾家务等,然后写一篇日记,在课堂上分享自己與父母之间有趣的小故事。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学生记录、分享了周末和父母外出旅游的经历,有的学生说出了与父母之间的一些小矛盾、小摩擦。在情感体验、知识探究、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深刻领悟到了感恩父母的重要性,树立珍惜亲情的正确价值观。
活动二:课后“感恩有你”亲子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过程:使用彩纸、贴纸、剪刀、笔等材料、工具,学生和家长一起制作感恩卡片。每个家庭成员设计一张卡片,表达对其他家庭成员的感激之情。在这一活动中,每一位学生和家长都能主动参与,既活跃了活动氛围,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有的学生会为自己的父母制作感恩卡片,在卡片中写上想说的话;有的家长在卡片上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
通过教育活动的实施,可以全方位拉近亲子间的距离,让家长感受到道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共同参与到道德教育中,在提高家长教育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渗透策略四:法律约束,保障养成
在现代社会,法律是社会秩序的保卫者,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保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法律制度日趋完善,法律规定逐步渗入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构筑起一张密不透风的法治大网。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法治教育非常重要。其中,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这一章节,巧妙地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中有关民族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结合,使学生在了解我国多民族国情的同时,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以及法律对各民族平等权利的保护作用。进入六年级上册后,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让学生对法律有了更多了解,每一条看似深奥难懂的法律条文,其实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由这两方面知识的学习,学生逐渐认识到法律具有双重性:既是社会行为的准则,也是公民权利的庇护之地。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尤为值得一提。本单元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法律与学生的成长、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从小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既能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又能在遇到困难时及时求助,学会运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这一教育理念对培养具有法治精神、道德品格的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重视法治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道德是一个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也是人们相互信任、互相帮助的基础,只有把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既懂法律又有高尚情操的好公民。
三、总结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养成教育的渗透极其重要。在实践中,教师应当重视养成教育的渗透。通过合理设置课程、应用案例教学方式等,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通过教师的以身作则与言传身教,建立家校合作机制,有利于全面开展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编辑: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