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 提升解题能力
2023-03-28刘刚
刘刚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一首心灵与智慧的交响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充满活力和探索精神的学习环境,不断提升解题能力,逐步领悟数学之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学生智慧的启蒙者和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日常生活,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有趣。此外,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和困惑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不仅在于解答问题,还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这不仅是对知识的探索,更是对智慧和人格的塑造。
一、把握学生喜好,以兴趣为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关键。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挖掘和理解学生的喜好,使数学问题不仅是知识的传达,更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媒介。教师需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增强他们的解题能力。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能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在实施问题导向教学时,往往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多样性,导致问题设计无法有效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造有意义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投入数学学习中。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一课为例,教师创设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场景。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有趣的数学知识——克和千克。你们知道超市里的水果是怎样称重的吗?
学生A:我知道,我妈妈买苹果时都是用秤来称的。
教师:很好!那苹果是按克稱重还是按千克称重?
学生B:应该是按千克吧,因为我看到秤上都是千克的单位。
教师:对,大部分水果都是按千克来称重的。那么,我们来想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买500克苹果,应该怎么称呢?
学生C:我们可以把秤调到0.5千克,因为500克等于0.5千克。
教师:非常棒!现在,我有一些苹果模型,我们一起实际操作一下,看看能不能准确地称出500克苹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巧妙地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讨论和实践,从而有效提升了他们的解题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数学不再是枯燥的符号和公式,而是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充满趣味和意义。
二、融入日常生活,以实际为引
将实际生活中的情景与数学知识结合,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而生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激发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教师应设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和探究积极性。通过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增强学习动力和兴趣。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为例,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认识人民币。你们平时用什么买东西?
学生A:用钱买东西。
教师:对,我们用人民币买东西。你们知道人民币有哪些面额吗?
学生B:我知道,有1元、5角、1角等。
教师:非常好!那你们知道1元等于多少角吗?
学生C:1元等于10角。
教师:很棒!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假设我们要去超市买水果,苹果的价格是每千克8元,如果我们有10元钱,能买多少苹果?
学生开始积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购物情景来理解和运用人民币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教师:那如果我们只买4元的苹果,给了收银员10元,收银员应该找回多少钱?
学生E:应该找回6元。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成功地将人民币的认识与实际购物活动结合起来,不仅能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学习人民币的使用,还培养了他们的计算能力和理财意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节俭和爱护人民币的好习惯。
三、提炼错误例题,以困惑为引
错误的提炼与分析可以成为教学中最具价值的环节之一,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和逻辑思考能力。遗憾的是,某些教学实践中,错误的处理常被忽视或处理不当,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惧感,影响其深度学习的效果。有效的教学策略应包括对错误的充分关注和合理利用。教师应鼓励学生面对并分析自己的错误,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当时是怎样思考的?”“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种策略不仅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错误案例分析表”(如表1),用于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错误。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认识到错误的普遍性和可纠正性以及了解自身的学习水平,从而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同时也能促进他们在集体讨论中学会从错误中学习。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系统地分析自己和同伴的错误,同时教师也可以据此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练习。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从错误中学习,更能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纠正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逐渐形成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四、串联单元知识,以整体为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知识的整体性,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避免碎片化的知识传授,而是应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理解各个知识点如何相互关联。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地串联起单元中的各个知识点,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整体理解。这种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看到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以“图形周长”的课程为例,教师通过有计划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探索与理解知识的整体性。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的周长。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之前学过哪些与图形有关的知识点?
学生A:我们学过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
教师:很好,那么周长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B:周长是指图形边缘的总长度。
教师:对,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计算不同图形的周长。我们首先来看正方形,如果正方形的一边是4厘米,那它的周长是多少呢?
学生开始积极讨论,并给出了答案。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探讨长方形。如果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断地将之前学过的知识点融入新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单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看到了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教师: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不同图形的周长是如何计算的?这些计算方法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呢?
学生C:不同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不一样,但都是要把所有边的长度加起来。
通过这样的探讨和总结,学生不仅掌握了具体的计算方法,还理解了周长这一概念在不同图形中的应用,从而实现了对知识的深度学习和整体把握。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在理解和应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展开分层教学,以阶段为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分层教学能更好地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在各自的水平上取得进步。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进而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分层教学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培养,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成长。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分数乘法”一课为例,教师采用分层教学策略,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概念。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乘法。首先,让我们复习一下分数的基本概念。分数是怎样表示的呢?
学生A:分数由分子和分母组成,如1/2。
教师:很好,现在让我们来看一道简单的例题。假如有1/2杯水,再加上1/2杯水,總共有多少杯水?
学生讨论并给出答案,教师接着引入了更复杂的问题。
对于基础层次的学生,教师重点解释分数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而对于提高层次的学生,教师引导他们探讨分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在烹饪或科学实验中的使用。
教师:好的,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分数乘法是如何进行的?我们在生活中应怎样应用这个知识点?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乘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还引导他们思考和应用了这一知识,从而实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深度学习。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引导者和启发者。从把握学生兴趣、融入日常生活,到提炼错误例题、串联单元知识,再到展开分层教学,每一步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视和促进。这些策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展望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数学教学将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化需求和全面发展。教师将利用更多的数字工具和互动平台为学生创建更加丰富、动态的学习环境。同时,教育者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帮助他们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被鼓励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使数学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智慧和品格的塑造。
编辑: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