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2023-03-28彭恒仁
彭恒仁
开展单元教学,应以引发学生深度学习、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帮助学生获得“四基”、发展“四能”。下面,笔者以苏科版九年级下册“6.4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单元教学为例,浅析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思考。
一、对单元内容的理解
从教材内容来看,苏科版“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中的内容安排在九年级下册第六章,其编排思路与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内容类似:也是由定义→性质→判定→应用。相似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之间是一种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相似三角形的内容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可以借助类比的思想引发从三角形的全等判定到相似判定(如图1)。
数学教学应该注重整体关联,基于数学的整体结构,利用知识、方法及探索路径之间的联系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在自主探索中自然建构,层层深入。为此,笔者因学设教,于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关联处进行单元整体建构,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教学目标
经历“观察—猜想—类比—验证—证明”的数学活动过程,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从概念出发分析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探索并证明相似三角形边和角的性质,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角,写出比例式,进行相关的计算应用。
通过借助全等三角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过程,了解类比、转化思想方法,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事物认知规律,明确研究图形和性质判定的一般思路。
三、教学过程设计
深度学习是素养目标达成的关键,对教师教学设计提出系列调整要求。而单元教学为深度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时空条件。基于以上分析,从单元教学视角出发,笔者对“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单元教学路径做了适当优化与调整,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回顾旧知,唤醒经验
问题1:全等三角形有哪些判定方法?
学生活动:回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追问1:全等三角形我们研究了哪些内容?
师生活动:两个三角形边和角的相等关系。
追问2:研究全等三角形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学生活动:基于已有几何图形研究经验谈思路。
教师归纳:全等三角形的研究思路:“定义→性质→判定→应用”。
(设计意图:在学习之初,通过回顾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内容及判定方法,同时梳理出研究两个图形之间关系的一般思路,从而为类比探究相似三角形的条件做好铺垫。)
(二)问题引领,获得概念
问题1:如图2,△ABC和△A′B′C′各个边、各个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利用格子图,首先观察到△ABC和△A′B′C′都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通过计算分析发现,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其对应边有如下关系:AB=2A′B′,BC=2B′C′,AC=2A′C′,从而得出结论:△ABC和△A′B′C′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
问题2:如图3,△ABC和△A′B′C′各个边、各个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追问1:两个三角形是否也有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特点?
学生活动:首先从图形上来猜测,△ABC和△A′B′C′也具有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特点,进一步通过计算验证两个三角形的各个对应角和对应边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它们的各个对应角相等,其对应边有如下关系:AB=2A′B′,BC=2B′C′,AC=2A′C′。
问题3: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条件为各角分别相等,各边成比例,推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三角分别相等,三边成比例。
问题4:教材第50页例1,已知△ABC和△A′B′C′,求∠a的大小和A′C′的长。
学生活动: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得出两个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边”和“角”要素出发研究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掌握研究图形关系的关键要素,即“边”与“角”;在对问题1和问题2的探究中,学生得出初步結论和具有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特点;通过例题的讲解,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三)类比探究,获得定理
问题1:可不可以用比较少的条件来判定三角形相似呢?至少需要几个条件?
问题2:给出一个△ABC,如何画出一个与△ABC形状相同的△A′B′C′呢?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在刚开始探究过程中,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先画出一个角,使∠B′=∠B,然后再构造相似三角形;另一种思路是先画出一条边EF,由于是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所以对于EF的长度没有限制。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积极性,在思考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充分彰显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问题3:我刚看了很多同学都只画出了一个角或一条边,接着该怎么办呢?
追问1:你知道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学生活动: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需要知道它们的各角分别相等,各边成比例。
追问2:一定需要相似三角形定义中的全部条件吗?
追问3:两个三角形至少满足哪些条件就相似呢?由少到多分类说。
学生活动:一条边对应相等或一个角对应相等。
追问4:它们相似吗?请举出反例。
生:两个条件可以是两个角对应相等或者两边对应成比例。
追问5:三个条件的情况我们可以类比之前学过的什么内容呢?
生:三角形全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了相似多边形,让学生根据定义说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能用较少的条件判定,从而建立三角形相似与三角形全等的联系,形成从全等到相似类比探究的意识。)
問题4:你能结合三角形全等的相关知识,来思考我们下一步该如何构造相似△DEF吗?
追问1:首先我们看思路一,画出一个角,使∠B′=∠B,接下来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学生的思路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再画出一个角,使∠C′=∠C,并且通过画图初步发现,对于一个三角形来说,如果两个角的大小确定了,即使大小没有确定,但形状已经基本确定了,也就是当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对应相等时,它们一定是相似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规范数学语言,从而引出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另一种思路是在画出∠B′=∠B后,可以画出类比三角形全等SAS的情况,画出该角的两边,结合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学生发现只要∠B和∠B′的两条夹边长度成比例即可。为验证该结论的正确性,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进行画图操作,由此引出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追问2:下面我们再来看之前画出一条边BC时,如何进一步画出一个与△ABC形状相同的△A′B′C′呢?
学生活动: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通过类比思考,学生很快给出了两种解决方法:方法一是类比三角形全等ASA判定的方法,可以画出该边两端点的角,即使∠B′=∠B,∠C′=∠C,在此过程中,发现有两个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基本已经确定,就可以直接用判定定理1。方法二是类比三角形全等SSS判定的方法,只要让△A′B′C′的对应边与△ABC的对应边成比例。
追问3:在△ABC和△A′B′C′中,如果满足AB/A'B'=BC/B'C'=AC/A'C'=k,那么能够判断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学生活动:通过画图和度量初步猜测△ABC和△A′B′C′是相似三角形,进一步构造相似:△ADE∽△ABC,再证明△A′B′C′≌△ADE,最后推导出△ABC∽△A′B′C′。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得到利用三边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定理3: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猜测、度量、作图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推导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
(四)情境分析,概括性质
问题1:与三角形相关的要素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关系?
追问1:除了边和角,还有其他要素吗?它们有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从边、角想到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等,形成研究几何图形的一般思路。
问题2:已知△ABC,现按照1:2的比例建造△A′B′C′,分别过A点、A′点向对边作三角形的高,分别为AD、A′D′,那么△BCD和△B′C′D′相似吗?为什么?如果相似,指出它们的相似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证明三角形相似的方法,积累研究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关系的经验。)
问题3:按照刚刚研究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方法,你能猜想出其他结论吗?
追问2: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上述结论吗?
师生活动:对比高的探索方法,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对角平分线、中位线等方面进行探索,得出结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线段的比等于相似比。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较为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类比猜想能否证明三角形相似,学生迅速完成由旧知向新知的转化,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二是在探究判定的证明过程中,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直观感受的层次上升到理性层次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
编辑: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