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3-03-28张小燕高发水

文教资料 2023年22期
关键词:融合路径思想政治教育

张小燕 高发水

摘 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坚实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劳动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发力、融合发展,既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弘扬和发展劳动精神,也要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因此,我们需要探明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现实困境以及实践路径,对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及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风气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1]劳动是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实践基础。在新时代,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在长期实践中孕育而成,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进,指引着思想政治教育向着培养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劳动人才方向前行。因而,我们需要探究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以及实践路径。

一、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校人才、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以及形成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

(一)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校人才

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校人才。教育部在2020年颁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一方面,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培育与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视程度,深刻揭示出劳动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必要性,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与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另一方面,这表明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培育需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综合劳动素养需要加以提升。因此,高校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开展劳动教育契合了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目标。加强劳动精神教育引领,能够使高校学生提升对劳动精神的内涵及其作用的认识,深化对劳动创造财富、创造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理解。有助于高校学生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正确劳动观念,构建艰苦奋斗、勇敢拼搏的主体劳动自觉,养成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良好劳动品质,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的协调发展,促进高校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全面进步。

(二)有助于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

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精神培育都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奋斗目标,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铸魂育人的重要工程,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内容体系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劳动精神培育强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坚定的劳动意志,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积极地参与劳动实践。可见,劳动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密切,劳动精神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而将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的丰富、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及评价机制的完善。首先,为了让学生领会劳动精神的内涵和作用,我们需要从社会热点话题以及时事政治中收集相关素材,对学生开展劳动精神的案例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拓展优化。其次,培育劳动精神既要传递理论知识,也要教育学生将劳动精神外化于行,服务于社会实践,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应用提出新要求。最后,劳动精神的培育不仅要创新教学内容,还需要更新评价机制,即客观分析与科学评价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效果,从而更好地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激励与提升劳动精神培育的实效性。

(三)有助于形成崇尚劳动的社会风气

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形成崇尚劳动的社会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他指出:“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2]社会进步与国家繁荣从根本上要依靠广大劳动者及其劳动实践。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劳动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助力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时代重任。为了更好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对青年学生的劳动精神培养,一方面,高校大力发展热爱劳动的校园文化,厚植诚实劳动的实践文化,为高校学子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广泛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校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劳动素质培养,譬如,开展劳动主题教育以及整合社会资源,为高校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精神培育载体,为社会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总之,将劳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珍惜劳动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提供重要的行动支持与人才支撑。

二、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劳动精神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现实的困境与阻碍。因此,我們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剖析二者融合发展的不足之处。

(一)学生群体尚未养成内化劳动精神的积极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3]这充分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新时代劳动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需要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协调配合。当下,许多高校学生缺乏劳动精神培育的主动性,尚未形成内化劳动精神的积极态度。

首先,高校学生群体的劳动认知存在偏差,一部分高校学生崇尚消费享乐并渴望走捷径。一方面,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发展与高校学生网络参与度提升,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逐利主义等不良思潮盛行,使许多学生的思想受到冲击,逐渐形成劳动仅仅为了物质享受的片面认知;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高校学生面临愈加严峻的就业环境,从而导致许多学生更加向往工作轻松而待遇丰厚的

工作。

其次,高校学生群体的劳动认同尚不充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4]。然而,现今的部分高校学生存在惧怕困境、放弃未来、逆来顺受的“躺平”心理。究其原因,大学生群体存在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尚未形成理性思辨的能力,因而在接触到一些劳动者权益未得到充分保障的案例时会放大负面信息,使得自身的劳动认同受到打击。

最后,高校学生群体的劳动实践有所缺失。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百姓生活水平提升,新时代的高校学生有着更为良好的成长环境,较少地参与劳动实践。在家庭中,很多大学生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呵护下,缺乏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技能培训。在学校里,高校完善的服务设施也让大学生群体缺乏困难生活的磨砺,导致大学生生活能力和劳动实践能力严重不足。

(二)思政教师需提升弘扬劳动精神的教学能力

在新时代,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并推进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高校劳动精神培育中,思政教师是具体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其个人的劳动素养深刻影响劳动精神培育的实效性。但是,在现今的劳动精神培育中,思政教师的劳动知识有待丰富和劳动教育能力有待提升。

首先,高校思政教师没有充分挖掘劳动精神培育的内容,未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部分思政课教师受制于惯性思维及自身劳动素养,缺乏对于劳动精神的认知提升、对劳动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的剖析以及对劳动精神培育的资源挖掘,仍使用较为陈旧的教学内容,造成劳动精神培育的效果不佳。

其次,高校思政教师没有及时更新劳动精神培育方式。部分教师未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没有整合社会校园资源,未能引导与带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没有充分践行劳动教育方法。

最后,高校思政教师没有充分完善劳动精神培育的评价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片面重视“智育”的现象,进而导致评价体系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发挥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这阻碍了劳动精神培育实效的发挥。

(三)高校亟待营造培育劳动精神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整合育人资源与强化育人效果。但是,当下高校尚未营造良好的劳动精神培育氛围,一方面,高校没有充分营造劳动认同的良好氛围,导致高校学生对劳动精神培育的心理认同不足。当前,有许多高校未将劳动精神培育融入学校教学、科研和校园活动中,忽视劳动精神培育的设施建设、文化发展和机制完善,难以营造出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校园风气。另一方面,高校没有大力构筑劳动育人的实践基地,导致高校学生对劳动精神培育的实践认同不足。这表明许多高校对于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视性不够,无法满足学生的劳动实践需求,使得劳动精神培育工作受到制约。

三、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策略

新时代劳动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需要学生、思政课教师以及高校的协同努力。学生主体要加强劳动精神自我培育,思政教师要提升劳动精神教育水平,高校校园要营造劳动精神培育氛围。

(一)学生主体要加强劳动精神自我培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5]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自觉性能够极大地提升教育效果。

首先,高校学生要主动提升劳动认知。劳动精神的培育以正确的劳动认知为前提,要形成对于劳动的正确看法和正确观点。一方面,高校学生需要加强关于劳动精神的理论学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习劳动知识,提升自身劳动认知。另一方面,高校学生需要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积极抵御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甄别错误的劳动观念,努力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

其次,高校学生要努力增强劳动认同。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要目标便是形成受教育者的劳动认同。为此,高校学生要深化对劳动人民和劳动生活的了解,通过关怀劳动人民、参与劳动生活来增强自身的劳动认同。另外,高校学生可以从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优质精神文化产品和先进人物事例中感受劳动的魅力,从情感上培养劳动情怀和增强劳动认同。

最后,高校学生要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是引领受教育者参与到劳动实践中,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事业贡献力量。也就是说,高校学生要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践行劳动精神,实现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一方面,高校学生要在日常劳动活动中掌握生存技能并克服懒散心理,养成诚实劳动与辛勤劳动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另一方面,高校学生要在社会劳动实践中体会劳动艰辛并践行劳动精神,在假期参与劳动实践并深入社会基层,锤炼坚韧的劳动意志和劳动品格。

(二)思政教师要提升劳动精神教育水平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6]这一论述突出强调了教师对于人才培养和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在新时代高校劳动精神培育中,思政教师需要增强对劳动精神的理解认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其一,思政教师要挖掘劳动教育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即思政教师要在重视教材知识的同时,积极开发劳动教育案例和素材,整合社会现实和网络平台上的劳动教育资源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对于劳动精神的学习热情,实现劳动教育内容的丰富。

其二,思政教师要重视实践教育方法,优化教学方式。劳动精神培育需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尤其是劳动技能的提升。因而,思政教师在劳动精神培育中不仅要应用传统的理论讲授法,还要融入实践教育方法。这要求思政教师能够依据劳动精神培育内容适当地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锻炼劳动能力。同时,思政教师要重视情景教学法的应用,通过创设具体的劳动情境来深化学生的劳动认同。

其三,思政教师要更新劳动教育观念并完善评价体系。新时代劳动精神培育要求思政课教师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通过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引领和反馈调节作用,促进劳动精神培育工作的开展。

(三)高校要营造劳动精神培育氛围

高校是新时代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要阵地,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构筑劳动育人基地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以此助推劳动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

首先,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重要理念潜移默化地融于学生的劳动认知。一方面,高校要重视劳动精神宣传,借助先进劳动模范的事迹与优秀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追求对学生进行教育,引领青年大学生学习内化劳动精神;另一方面,高校要将劳动精神巧妙地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诸如劳动文化节、劳模故事宣讲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其深化勞动认同、学习宣传劳动

精神。

其次,高校要构筑实践育人基地,将诚实劳动、辛勤劳动的实践准则循序渐进地应用于学生的劳动活动。高校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构筑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对接基层社区、社会企业、福利组织等多元化场所,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加大资源与资金的支持保障力度,为劳动精神培育提供重要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6.

[3]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4]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

[5] [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3.

[6] 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8.

*本文通讯作者:高发水。

猜你喜欢

融合路径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分析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