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劳为基促进五育并举

2023-03-28王泽华

新课程·上旬 2023年26期
关键词:农具节气田园

王泽华

一、案例背景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近郊农村小学。自2018年,我校便开展了以“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为课题的立项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融入了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家庭教育,并逐步完善了“田园式耕读教育”的理论框架、课程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涵养品格,提升了教师,改变了家长,发展了学生,改善了学校的教育生态,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基本出身农村家庭,父母大都以务农或打工为谋生手段。正因如此,家长们只重视孩子学习方面的教育,期望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不会做简单的饭菜,不会洗小件的衣物,不会整理房间,更有甚者连系鞋带这样的小事都不会,田园劳动更是从不参与。

如何转变家长观念,与学校协同培养学生自主劳动意识?如何有效利用现有师资条件,开展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劳动实践活动?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从已有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及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等校本课程入手,结合我校现有资源条件——“小园丁科普农场”和“校园田”,以“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为依托的耕读文化”为切入点,深度打造以田园课程为主的耕读校园文化格局。

二、特色劳动教育总体目标

“劳力劳心,亦知亦行”,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深刻阐明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基于学生现状及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我们紧紧围绕“追求教育本真,服务师生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回归本真,打造有温度、有人性、有美感的新样态凌源名校”的教育目标,充分利用校内的土地资源及周边乡土资源,依托二十四节气及传统节日,把校园的每一处做成一门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生活在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耕读课堂”里,并将德、智、体、美蕴含其中,深入落实“五育”并举,让学生每时每刻接受熏陶,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开展特色劳动教育的可行性

1.劳动是人类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根源。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目标之一。跟着节气、节日开展相关的劳动教育,既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提升劳动素养,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也能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懂得孝亲敬师、知恩图报,还能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加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行列中。

2.劳动是德、智、体、美教育最肥沃的土壤。作家王蒙曾说,没有亲近过泥土的童年,不是完整的人生。离开了劳动,德智体美的教育都是无根之花。纵然一时绽放,也不会扮靓一个春天。在合作劳动中,人们学会诚实、守信、互相帮助等品德;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人类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劳作辛苦,却锻炼了人类的体魄,收获了丰收喜悦,更给予人们载歌载舞的审美。

四、实施过程

结合区域优势,我们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年龄特点、认知能力,以及学科育人目标的侧重点、办学特色等紧密结合,深入挖掘校内外优质田园生活资源,通过开辟“小园丁科普农场”“校园田”等拓展劳动实践基地,从学生身边的田园生活切入,设计了认识、实践、文化和创意四大课程模块,并量身设计系列田园活动,以二十四节气及传统节日为依托,通过提炼、总结与创新形成了农具认识、种子认识、种植技术、种植管理、美食制作、特色手工、特色编织、特色节气节日活动等课程,并纳入劳动教育课程群,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全方位、高内涵的劳动教育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要,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端正学生的价值观。

(一)以“乡土资源”为基识田园

1.农具认识与使用

(1)传统农具:学校建设了中国传统农具展示栏,让学生认识常见的耕作农具,了解用法。

(2)现代农具:学生在家收集整理自家的现代农具资料,认识耕作农具、收割农具、运输农具等。让学生了解农耕文明,对农耕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有选择地传承,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进而积极推进科技发展,用科技改变生活,拓宽视野。

2.种子认识

(1)粮食作物:玉米、大豆、甘薯等。

(2)经济作物:油料作物、纤维作物等。

(3)野菜:曲麻菜、苦菜、婆婆丁等。

学生通过收集、观察、询问家长、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各种种子的生长特性,通过“小园丁科普农场”种植,亲身体验种植的乐趣和植物生长的魅力,享受美好的生活。

3.种植技術

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大棚,记录四季的田园,参与种植、管理,观察田园植物的外形特征,了解植物的种植方法、嫁接技术、生长习性、生长过程、生长规律等,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和探究能力,同时学会发现田园四季的美。

(二)以“科普农场”为基种田园

1.把“劳动教育”种进田园

利用学校的“小园丁科普农场”,每个班认领一块责任田,让学生全过程体验“种—管—收—尝”的劳动快乐。教师通过种植实践课,让学生体验劳动艰辛,提升劳动技能,收获劳动快乐,品味劳动幸福,懂得珍惜和感恩。

2.把“学科教学”融入田园

教师筛选课堂中与田园相关的知识章节,特别是科学中关于植物的知识,充分发挥“小园丁科普农场”的作用,把相关联的农作物种进田园,通过观察、对比、记录农作物的成长,把课本知识种进田园,把课堂搬进“农场”,让学生和作物共成长,在合作中获得情感,在品味中珍爱生活。

3.把“农耕课堂”搬进田园

学校积极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聘请家长志愿者担任“田园老师”,教学生正确使用农具,学习翻土、移栽、浇水、采摘等劳动技能,并指导学生在蔬菜生长期做好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工作,识别作物与杂草。

4.把“研学课堂”深入田园

为给学生带来更好的体验,学校与家里有大棚的家长联系,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到蔬菜大棚参观学习,通过有经验的家长讲解蔬菜大棚的管理方法,让学生对身边的种植有更好更深的了解。除了到蔬菜大棚体验,我们还与校园周边的农户联系,组织学生到校园周边的田地里参观学习与实践。

(三)以“传统文化”为基读田园

我们创编了校本教材《跟着季節学诗》及《中华神韵传统节日》。教材中收录了节气节日由来、故事、习俗及节气物候等知识,每个节气节日后面,我们精选了四首与节气节日对应的古诗,每周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带领学生学习节气节日知识的同时,还一起品读节日节气诗词,诵读节日节气经典。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编排了课前节气节日韵律操,在丰富课堂文化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四)以“劳动创作”为基丰田园

为使劳动教育更具意义,更有效地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每次劳动我们都鼓励学生把劳动中的所感、所想、所得用日记、习作、交流会等形式表达出来,总结劳动实践经验,增强学生劳动感受。另外,我们还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种出的果实及身边的废旧物品进行各种创意制作,如种子粘贴画、树叶粘贴画、丝网花、中国结、挂毯编织、刺绣、水煮花生、腌咸菜等,丰富田园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组织田园书画展、文艺展演、演讲比赛、包粽子比赛、包饺子比赛等,引导学生表达他们眼中的田园,描绘他们向往的生活。

五、多元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评价研究,建立基于学生、教师、劳动教育课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具体见文末表1)。

1.学生评价:结合劳动教育的客观实际,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实施多元化评价,学校出台了《劳动教育成长护照》,坚持每天一劳动,每周一小节评价,每月一阶段评价,学期末进行综合评价,每学年按每学期的综合评价最后评出“劳动小能手”“劳动小标兵”等优秀个人。同时,学校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及教师考评体系,每学年评定劳动教育优秀学校、劳动教育优秀班集体及劳动教育优秀教师,促进劳动教育广泛深入开展,落实劳动教育核心素养。

2.教师评价:主要对教师规划设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专业发展意识与责任心、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3.课程评价:包括对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和对教师与学生评价设定的合理性进行评估,通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家长的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等形式进行修改完善。

六、成效与期待

一份责任田,一份劳动趣。学生在一草一木、一荣一枯中品味大自然特有的真善美,在劳动中获得情感、能力与技能,在观察中记录成长,在收获中品味幸福。学校实现了地域资源与办学特色的融合,加强了年级、学科间的衔接与整合,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在劳动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到了实处,实现了“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尤其可贵的是,劳动教育并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自2018年以来,我校在凌源市年终学业质量检测中成绩跨入全市领先位置,正因如此,我们的劳动教育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与支持。

实践证明,劳动教育对学生知识的发展巩固、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形成、情感与价值观的培育、潜能开发与审美创新素养的提升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育人价值。我们相信,在田园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前行,学校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更富有文化底蕴。

猜你喜欢

农具节气田园
古代农具“奇妙夜”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农具印象
田园乐趣多
田园美景
农具史话:耒耜、耧车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