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表演式教法及实施路径

2023-03-28沙丹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教法高中语文文本

沙丹

部编教材将戏剧作品纳入高中语文课程范围,并在单元学习任务中要求学生选择戏剧作品片段进行“演出”,为表演式教法提供具体应用场景,促使笔者进一步思考:能否将表演式教法纳入语文常规教学,以改变传统课堂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情況,将学习主动权返还给学生,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来增强文本理解,洞察艺术形象,把握内涵情怀,从而激发语文学习欲望,促进能力素养全面提升。为此,笔者进行相关尝试,据此展开初步讨论。

一、表演式教法概念及适用文体研究

表演式教法与纯粹艺术表演有着本质不同。艺术表演是专业演员为了实现剧目创作者的艺术企图,面向大众展开的公示化表演,是以传播展示为目的,表演好坏取决于演员的实力与剧创作者的水平。表演式教法则着眼教学,根本在“教”字,是教学方式一种,表演不是为了取悦观众,是为了诱发学习,是为深究文本,促进收获的教学行径,其评价标准在于教学效果而非学生表演水平。因此,厘清表演式教法概念特征,选择与之适合的教学文体是高中语文表演式教法实施的首要前提。

1.表演式教法概念

表演式教法是将教材文本进行适应性改编,以学生表演来代替传统教师讲解,学生依据剧本展开角色扮演,并围绕表演展开教学反思等,从而实现文本洞察、深入探究目的的新型教学方法。在表演式教法统领下,教学行为被细分为课前预习、演员选取、台词诵记、道具筹备、登台表演、观赏品鉴、观后探讨、课后延展等,体现“以生为本”教学理念。

与传统教学相比,表演式教法具有如下显著特色。其一,教学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走下讲台,由知识讲授者转变为表演指导者;学生走上前台,由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表现者,主体互换带来教学革命。其二,学习状态得以改善。表演式教法尊重学生个性,促使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得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态度大为转变。其三,教学空间得到扩展。表演过程就是学生融合文本对人物形象进行再造过程,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极大拓展了课程教学空间,有助提升学生素养水平。

2.表演式教法适用文体

理论上讲,任何可转化为表演形式的教学文本均可采用表演式教法。考虑教学效果,实践中应结合课程性质与教材特点进行有效取舍。表演要以剧本为基础,适合剧本改编题材大多适用表演式教学,如小说、戏剧(本身就是剧本)、诗歌等。这些文体在表演式教学带动下能充分展示作品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锤炼语言能力,发展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效率。

以《雷雨(节选)》为例。本文节选《雷雨》第二幕,本身就是戏剧,拥有完整剧本。开篇部分讲述阔别三十年的周朴园鲁侍萍重逢,周朴园为逃避自我罪恶而虚假伪装,鲁侍萍为戳穿周的假面具步步驳诉,极具冲突。针对本段进行表演式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熟悉剧本(课文),按照剧情(课文)需要匹配演员,准备服装道具,熟记其中台词,领悟文章主旨与人物情感,根据自我理解登台表演即可。而像课文《祝福》,其体裁是小说,没有现成台词剧本,看似不好表演。但课文故事情节丰富,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强烈,文章中间还采取人物对话形式,教学中可将其纳入表演式教法适用文体。在针对《祝福》进行表演式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将课文进行改造,将小说改编为剧本,为课文中“我”、祥林嫂、四叔、四婶、柳妈等角色写出对白,配上表情,加上动作等,通过舞台上各角色之间的纠缠展示祥林嫂悲惨一生,在舞台深刻揭露封建思想对广大民众的毒害,用人物表演来诠释封建礼教“吃人”本质,唤起台上台下共鸣,不失为一种有效教学方式。不仅于此,部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古文,类似《琵琶行(并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包含故事情节、人物及对白,均可进行表演式教法尝试,这些文体需在表演前进行翻译并进行剧本改编,使之符合学生表演需要。

二、高中语文表演式教法实施路径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适应学生不同期待,通过变革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潜能,在跨文化、跨媒介等实践中开阔学习视野、发展个性特长,从而全面促使语文素养提升。表演式教法作为新型教学方式,服从教学大局,遵从课程安排,在促进文本探究同时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结合具体实践,高中语文表演式教法的实施路径大致可归结为如下几步。

1.表演准备

表演准备包含课前预习、课前准备两个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为演出做好准备。课前预习指对教材的研究,为文本向剧本转化提供学习情境。对戏剧文本如《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等,教材即是剧本,课前预习就是帮助学生由戏剧学习向戏剧表演进行转化,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剖析,通过背景查阅、人物探究、语言理解、主旨把握等进行剧情掌握,为表演做好准备。必要情况下,教师还要对其中某些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为演出夯实认知基础。学生还要进行信息整理、展开课堂交流等,为表演内容做足功课。除了戏剧类文体,小说、诗歌、古代文学作品等除了要进行上述预习,还需将教材进行改编,将作品改编为剧本。课前准备则是表演事务准备,如挑选演员、诵记台词、造型设计、服装道具、舞台装饰、多媒体等。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表演准备虽没这么夸张,但充足准备有助于表演教学顺利开展。

2.教学演出

演出是表演教学的课堂呈现,将传统教室变为表演剧场,将五尺讲台让位于舞台表演,学生以剧中人物出现,赋予学习真实体验。此时,学生将课前对作品的探究转化为舞台形象的塑造,在个人想象创造中活化了文本,生成一个个鲜活人物形象。以《哈姆雷特》为例,本文出自外国剧目,本身具有国别、种族、语言、文化背景等差异因素,加之莎翁丰富的写作手法与全文华丽辞藻堆叠,学生认知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与障碍。通过课堂表演,借助人物服饰、语言、动作、表情等,学生对文本有了直观印象,有助走进作品,增加对文本原始意义的探究兴趣。

3.演出总结

表演是教学的手段,而非教学目的。表演式教法一定要为教学服务,其组织实施要服从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安排,否则会陷入“为了表演而表演”的尴尬境地。针对表演展开后续总结,继而转入对文本深入研究、讨论是表演式教法要义所在。演出总结可以是组织学生根据表演探究剧中人物、矛盾冲突,围绕主题展开艺术品鉴、语言欣赏等;也可在表演后导入正式教学,让学生在感性认知基础上重返文本,钻研教材内容,聚焦作品要义,提高课堂效率。如,《雷雨》课堂演出后,教师可顺势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对鲁侍萍是否有真的爱情?在《哈姆雷特》表演后,要求学生思考:剧中大段台词表达主人公怎样心情?对全剧展开起到怎样作用?学生针对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不要随意打断和评判,做一个倾听者与引导者,让学生之间互相借鉴与补充,让他们在观点撞击中思想得到升华、思考走向成熟,培养学生洞察力与创造力,促进语文教学更加深入。

除了上述三点,表演式教法还可将写作纳入教学,通过“观后感”“演出评论”“人物性格分析”等写作主题构建,促进读写融合,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在表演中渗透听说训练,在总结中融入读写教学,表演式教法将课堂教学与语文活动紧密关联,通过语言实践来拓展学生语文视野,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从而促进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教法高中语文文本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