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实践性活动的有效运用

2023-03-28徐海峰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言实践性文言文

徐海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方案”中指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在这样的“整体立意”背景下,语文教材、语文课堂、教师教学理念等正发生着诸多变化。但有一个领地似乎动静不大,甚至教学惯性十足,那就是文言文板块,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中实践性活动的缺位,应当引起关注。

一、文言文实践性活动缺位的现状反思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和“用力点”。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也表示“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文言当属“祖国语言文字”,“综合性”与“实践性”同样应该成为文言文学习的特点。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对设计与开展文言文实践性学习活动的态度整体趋于保守。

首先,课堂形态较为单一。目前文言文的常态课堂,仍普遍采用讲授法,学习形态较为单一,以“翻译式预习+课堂纠正、补充字词义+课后背诵默写+练习巩固”为主的传统形态大行其道。师生对话扁平,大多是少数语文优等生与教师的单线对话,且更多的是聚焦于字词句理解的陈述性知识问答。偶见的一些实践性活动,又因为问题过于空泛,如“比较古今词语的异同”“韩愈说理的艺术赏析”,让学生无所适从,只能是泛泛而谈,不了了之。

其次,对古文教学价值认识不足。不少教师认为讲授课本文言文就是为了补充、积累文言知识,就是为了对接“高考”的“读懂拿分”,这种简单粗暴的聚焦于“字词知识”的教学直指“考试技能”训练,忽视了文本其他教学价值的挖掘,依旧是“重言轻文”。在新课标的课程结构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内容始终贯串在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当中。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学习当之无愧地成为传承传统文化最关键且最有效的实施途径。忽视了这方面的意义,教师也就不愿设计出丰富、有效的实践性活动了。

最后,文言文教学缺少能力培养。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教学指向“高考”,是重要的现实考量,无可厚非。但现实是文言文的学习时间有限,而卷面上文言文本中的词汇意义极其丰富,需要学生准确辨认,同时陌生词汇出现的概率也很高,需要学生能够依据语境去推测。面对如此“多变”“不确定”的考情,若文言文教学只是追求知识的“全覆盖”,其巨大的背诵任务不仅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也可能会陷入庄子所说的“窘境”:“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徒劳无功)!”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面对不熟悉的文言词汇、句式、文本时,表现依旧堪忧,这也印证了缺少能力、素养的托底,学生并不能应对好这场考试,投入与付出并不成正比。缺少了能力培养的文言文教学收效甚微,高耗低效。唯有让学生带着“能力”上考场,才能破解这样的窘境,以“不变”应“多变”,而能力只能在语言的实践性活动中培养,素养只有经过实践性活动的淬炼才能形成。

二、文言文实践性活动的教学价值和意义

我们倡导在文言文学习中融入实践性活动,并非指要“复古”,要用文言文去交际与写作,其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读懂文言文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建构和培养。开展文言文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是让学生接触文言材料的同时,在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中自主理解和建构文言文的知识和翻译规律,达到“真知真行”。第二,通过有效的实践性活动,让文言文与现代生活勾连,使其“增值”,古为今用。开展文言文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是将文言文的学习价值周延至其他语言板块,如写作,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用而乐学”的良好的文言文学习生态。

1.文言文实践性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有效掌握文言知识

实践性活动不是“做给人看”的,不是表演性质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语言实践活动,有利于积累言语经验。缺失了实践性活动,文言知识的自主积累变成了“被动接受”,效果不佳。设计有效的实践性活动,有助于学生将散碎的文言词汇意义进行有效的整合,减轻记忆负担,改善记忆效果。如,文言词汇中的虚词,其意义和用法颇多,多种义项的记忆是虚词学习的难点。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归纳整理出常见重要义项后,要求他们利用这些义项,编出一小段意义相连的小语段,用记忆现代语段的方式来记虚词意义。

比如说“以”,有同学编出这么一个小语段:

在周末,因为吃西餐,我左手拿叉,右手用刀,用来切牛排,我认为很好吃,以致又吃了一份。

这一段中,“在”“因为”“拿”“用”“用来”“又”“认为”“以致”等词语几乎涵盖了“以”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学生在编制小语段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为了语意通顺,就会对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反复揣摩用法,这样的实践性活动不仅有助于记牢词义,掌握词汇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准确筛选出正确的义项来翻译句子。

实践性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文言文学习的形态,还让学生思维始终在场,这也让文言知识的学习呈现出一种鲜活的质态,增强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言语实践体验和效果。

2.文言文实践性活动可以有效促进深度学习的实施

开展有效的文言文实践性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文言文的深度學习,为文言文学习“增值”。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虽然耗费了大量的语文学习时间,但因为教学大多停留在浅层次的“了解”上,导致文言文的学习价值萎缩,实在遗憾。

文言文类别丰富,纪传类文言文是最为常见的一类文本,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常规的主要教学任务。有教师在这一环节开展了实践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将经典篇目或情节,如“鸿门宴”“完璧归赵”“渑池会盟”“信陵君窃符救赵”等改编成课本剧并付诸表演。学生在撰写剧本时,既能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剧本的相关知识及文本相关评价,为了写出恰当的台词和动作说明以便准确展示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又能沉浸文言文本中去揣摩作者的用词。在这样的实践性活动中,问题引导下的学习具有了“生”气,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同时为解决问题而学习,也加深了对词汇、语句意义和文本的理解,使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得以增强,“一子落而满盘活”。

除纪传体外,文言典籍中还有大量的文质兼美的古代散文,这些文本虽篇幅短小,但逻辑性强,让学生阅读逻辑关系丰富的短文,对其写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作文不无裨益。

这样的实践性活动好似杠杆的一端,用看似轻松简单的问题撬动了另一端——一个复杂的学习系统,用扩展、提炼程序性知识的高阶学习活动带动获取、整合陈述性知识的低阶学习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深度参与学习的过程,有效地实现了深度学习。

从上面的案例来看,教师利用这样的实践性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促进了语文素养中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升。文言文实践性活动的开展让教师的讲授变为引导,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带来了教与学方式的良性变化。

(此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文言文项目化学习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编号:GH2020089)

猜你喜欢

文言实践性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推断法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