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象主义的缘起与早期代表艺术家及其艺术语言

2023-03-28刘长斌

东方收藏 2023年2期
关键词:艺术语言印象主义艺术家

摘要:印象主义是“光与色”的艺术,艺术家们融入自然,寄情于山间乡野,用画笔讴歌、表现自然之美,打破传统绘画的“固有色”观念,努力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段内带给人的印象,将跃动的阳光和物象之间微妙的色彩变化引入画面,从而使绘画变得更加清新明丽、充满生机。

关键词:印象主义;艺术家;艺术语言

在照相技术未发明之前,绘画艺术基本服务于实用目的,大多用来记录上流阶层人士的真容以及优美的风景。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照相机的发明,绘画艺术受到极大挑战,艺术家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迫使他们去探索照相技术所无法企及和仿效的领域。印象主义便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于19世纪下半叶在法国以马奈(图1)为主要代表的一批画家掀起的一种艺术思潮,这在世界绘画史上是一场革命,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登上了法国画坛。

一、印象主义的缘起

19世纪的法国,科技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促使人们开始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也让艺术家们重新思考艺术该走向何处。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因素促成了印象主义的诞生。

第一个因素是日本彩色版画。18世纪后,日本艺术家逐步从传统绘画题材中脱离出来,开始关注底层社会生活并从中挖掘题材来制作版画,19世纪中期,这些版画销往欧洲,马奈和他的朋友们就是最早欣赏到日本版画并进行收集的艺术家群体,他们从日本版画中发现了未遭欧洲规则影响的创作手法,同时日本版画也帮助他们觉察到自身依然保留的欧洲程式。如日本艺术家葛饰北斋于1835年创作的木板版画《透过水槽架看到的富士山》,该作品将富士山画成从架子后面看见的景色;喜多川歌麿于1790年创作的木板版画《帘卷红梅图》,把一些人物描绘成被画幅边缘截断,或被画中的帘幕边缘隔断的样子。日本艺术家从各种违反传统程式的角度去观察和表现世界,这种大胆的做法给法国艺术家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意识到,一幅作品不一定非要把人物画全,也可以只把相关部分表现出来。

第二个因素便是照相机的发明。这项发明让人们发现一些偶然景象和意外角度所富有的独特魅力,并对传统绘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们不得不另辟蹊径进行探索和实践。在法国,以居斯塔夫·库尔贝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努力探索可见世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库尔贝于1855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时,给展览取名为“现实主义——G.库尔贝画展”,他的现实主义就成为一场艺术革命的标志。马奈和他的朋友们认真地采用库尔贝的方法,努力打破陈旧的绘画程式。他们发现,物体在阳光下的明暗对比是十分强烈的,一旦离开画室中特定的人为环境,在户外看到的物体具有明确的色彩关系,因此他们在色彩处理上发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但1863年举办的官方沙龙展览,拒绝他们的作品展出,他们只能把遭到评委摈弃的作品在一个叫作落选者沙龙特别展览会的平台上进行展出,这个插曲标志着一场将近三十年艺术斗争的第一个阶段。

马奈和他的朋友们发现,达·芬奇用来造型的方法在阳光下或户外,阴影是不存在的,这就阻碍他们运用这类传统技法,所以他们有意识地把形象轮廓画得模糊不清。克劳德·莫奈是马奈的朋友,帮助马奈发展了他的新观念。普法战争期间,莫奈住在伦敦,他也了解透纳,并见过透纳于1842年创作的《暴风雪中的汽船》这样的新颖作品,通过透纳,莫奈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相信光线和空气的神奇效果。在莫奈的催促下,他的好朋友们离开画室到户外写生,莫奈倡导在现场完成对自然的描绘。这样的理念不僅改变了传统的工作习惯,而且在户外,眼前的一切都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创作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配色,更不可能像前辈大师一样在提前做好的底子上把颜色一层一层地画上去。这就要求艺术家要在短时间内把颜色画在画布上,从而导致他们较少关注细节,作品看似缺乏修饰,外表草率。官方沙龙对于他们这种打破常规的作品无法接受,因此,这批艺术家们联合起来于1874年在一位摄影师的工作室举办画展。在这次展览中,有一幅题为《日出·印象》的油画(图2),是莫奈的作品。评论家们认为这样的标题非常可笑,他们就把这些艺术家叫作印象主义艺术家,批评家们的目的是为了嘲弄、讽刺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但自此之后,印象主义就一直被称呼下去。

最早参观印象主义画展的人都是跟看以往传统绘画一样去参观,结果只看到他们所认为的混乱笔触。因此,他们认为印象主义艺术家是不正常的。但经过一段时期后,他们对印象主义的嘲弄含义很快就被人们忘记了,莫奈和他的朋友们也接受了印象主义这个名称,并一直以此为名。

二、早期印象主义代表艺术家

出生在巴黎的克劳德·莫奈(1840—1926),他是印象主义的领袖,非常重视色彩的探索,对形体的要求相对宽松。他侧重于表现在光色作用下的瞬间印象以及色彩的独立之美,他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强调户外写生的艺术家。他于1872年创作的《日出·印象》,表现的是对于“日出水面”这一瞬间景象的感受和印象,只见画面当中,朦胧晨雾中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水天一色,融成一片。莫奈的作品几乎都是在户外写生完成的,为了保持感受的真实性,早晨没有完成的作品,他经常是要等到第二天同一时间才要继续画,直到画完为止。为了研究色彩关系,他常常在不同的时间段画同一景物,如《草垛》《里昂大教堂》等作品,这些追求瞬间光色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作品,以前从未有过。而其晚年创作的《睡莲》系列,对于这种追求则表现得更加突出。

出生在一个普通裁缝家庭的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1919),曾在陶瓷器皿上作画谋生。性格乐观纯朴的他,对生活和自然充满了热爱之情,并对它们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其作品充满欢乐的气氛,在人物塑造上生动活泼、色彩丰富,有着无法形容的柔和之美。雷诺阿所描绘的对象大多是各种幽默场景以及无忧无虑的普通生活情趣,他专注研究阳光照射在人群中的效果,以及鲜艳色彩的混合,手法可谓大胆。在笔者看来,如果雷诺阿在创作时详细地画出人物的每个细节,画面无疑就会缺乏生气而显得沉闷。如他画于1876年的《红磨坊的舞会》(图3),作品采用粗放的笔触进行表现,甚至比委拉斯贵之以及弗兰斯·哈尔斯的笔触都更为大胆。这样的作品与弗朗切斯克·瓜尔迪在1775—1780年创作的《威尼斯圣乔治·马乔雷教堂景色》,在表现船夫形象时用色块呈现的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些看似速写式的作品绝不是轻率,正是伟大艺术智慧的结晶。

作为印象主义运动中年龄最长也是最讲究方法的“斗士”之一的卡米耶·毕沙罗(1830—1903),出生在法国安提尔群岛圣多马小岛,他父亲是一位杂货铺老板。毕沙罗年轻时也当过店员,由于一直酷爱绘画,25岁时离开家乡来到巴黎,他受柯罗和米勒的影响很大,其坚信艺术创作可遵循的唯一大师就是自然。他在1897年创作的《清晨阳光下的意大利大道》(图4),表现的是巴黎城市一条林荫小路在阳光下给人的印象,这样的作品同样也让那些带着质疑眼光的观众很是愤怒,但这种情况的出现,还在于这些观众自身知识对于他们审美判断力的阻碍。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公众才真正意识到,想要欣赏印象主义作品就必须跟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领略到作者用心经营的色彩和笔触在观众眼前所幻化出的神奇魅力,这正是艺术家们想把自己对景物的实际感受传递给观众,也正是印象主义画家们所努力追求的目标。

在印象主义作品的画面中,色彩组合美妙,形状排布有趣,阳光和色彩动人。更值得一提的是,印象主义艺术家随时能够安好画架,把他们脑海中的印象摹绘到画布上。艺术家在考虑画什么和怎样画时,只遵从自己的内心感受。

回顾这场艺术斗争,印象主义艺术家们遭受到的抵制,比起创作自由所享受到的愉悦来说,可谓微乎其微。这样的变化给艺术家和批评家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印象主义者的斗争经验也因此成为所有艺术革新者的珍贵借鉴。

三、印象主义艺术家的色彩和精神追求

印象主义的绘画语言与古典传统艺术相比,色彩更加明快清新、冷暖对比强烈,他们积极追求在光的作用之下色彩之间的相互交融,在形体表现上更注重形似。相比之下,古典绘画在色彩上就顯得单一,画面中虽然也有明亮的色彩,但与印象主义相比,还是显得单调了许多。印象主义艺术家重点研究户外光下色彩之间的微妙变化和环境色,并使用鲜活的颜色和豪放的笔触来塑造色形,画面因而呈现出一种清新的画风。莫奈认为,如果光变了,色彩也会随之跟着变化;在光的作用下,物体可以随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色彩变化。印象主义在创作时更重视感官的瞬间感受,主观感受比视觉感受更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表现时更加主观地选择所需要的颜色,把视觉所见通过更加丰富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在绘画技巧方面,他们对物象的形体要求不再那么严格,题材的选择也更加广泛,世间万物都可以作为创作题材。印象主义艺术家们离开画室,以自然为师,对景现场写生,去研究这种转瞬即逝的色彩变化规律,在诠释自然的同时释放自己的感情。在绘画时,他们打破传统的固化观念,充分利用光色相互作用的效果,让物象充满感染力。印象主义艺术家们追求自由地表达,对艺术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对光的崇拜,可以说是他们描绘自然所依赖的基本前提。在他们眼里,光就是色彩、运动、时间、空间,光就是一切。从科学角度来说,印象主义绘画把科学的色彩原理与实践进行了一次完美的结合,它传承和体现着西方文明中“精致文化”的内涵。

印象主义艺术家们全身心对大自然进行研究探索,发现了许许多多前辈艺术家们在画室长期苦思冥想而无法得到的奥秘。因此,印象主义艺术就是“光与色”的艺术,他们融入自然,寄情于山间乡野,用画笔讴歌“光与色”,表现自然之美,打破传统绘画“固有色”理念,努力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所呈现的印象,把跃动的阳光和物象之间微妙的色彩变化引入画面,使绘画变得更加清新明丽、充满生机。

四、结语

总之,印象主义绘画开辟了法国绘画的新风,同时在欧洲产生重要的影响。印象主义的出现,代表着艺术家从画室走向广阔的室外,从传统单一的色调走向绚丽的色彩,从古典再现自然到主观精神的自由表现,赋予自然以新的生命力,并从传统绘画题材走向表现乡间田野内容等。

到20世纪初期,印象主义已经成为非常受欢迎的艺术流派,影响遍及全世界。从室内走向自然对景现场写生,捕捉在阳光下物象之间色彩的微妙变化,这种对光色的着迷是早期印象主义者的主要特征。这种改变不仅仅是绘画场地的改变,更是创作表现方式的彻底改变。与此同时,印象主义作为一种美术思潮,为自己在世界美术史中赢得地位的同时,推动之后绘画理念的转变和技法的革新,对欧洲、日本乃至中国的艺术家们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法]约翰.霍华德. 印象派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2][英]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18.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刘长斌(1980—),男,汉族,甘肃陇南人。硕士研究生,新疆师范大学教师,讲师,研究方向:油画教学与创作研究。

猜你喜欢

艺术语言印象主义艺术家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浅谈许幸之《印象派就是印象主义》
最好的礼物——印象主义大师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初探桂林本土画家山水画艺术语言的形成
民族地域性版画的可行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