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具身认知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建构:价值与路径

2023-03-28谢琰

传播与版权 2023年6期
关键词:具身认知价值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集视、听、读、互动等于一体的沉浸式阅读产品出现。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来看,具身参与的程度不同,读者对文本内容的认知效果和阅读体验也不同。纸质阅读因身体参与程度较高而更容易趋向“沉浸”,数字时代的超文本和浏览式阅读则远离了“沉浸”,融媒体环境造就的全新阅读体验又有助于读者回归“沉浸”。沉浸式阅读体验的具体建构路径主要有:遵循具身性,技术应用“以人为本”;强化情境性,提升读者的审美体验;注意生成性,丰富读者的互动行为。

[关键词]具身认知;沉浸式阅读;价值;路径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数字时代新型出版传播体系。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出版和阅读呈现新的样态。特别是随着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混合现实(mixture reality)、协作式虚拟环境等技术的应用,阅读的多样性、仿真性、交互性等特征突显,沉浸式阅读成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模式。所谓沉浸式阅读,指充分提升读者的感官体验和认知体验,在特定氛围中让读者享受全身心投入的阅读状态,以达到深度学习效果的阅读方法[1]。如今,越来越多集视、听、读、互动等于一体的沉浸式阅读产品出现。第二代认知科学提出了具身认知的理念,认为心智有赖于身体之生理、神经的结构和活动形式,具身性就是体验性(身体所经验到的)[2]。文章将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谈论沉浸式阅读体验建构的价值与路径。

一、价值追问:阅读体验的具身化转向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人们以身体作为认识世界的中介,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相互协调和作用产生运动知觉。阅读也是读者通过身体感觉来完成理解的一种具身认知活动。并且,具身参与的程度不同,读者对文本内容的认知效果和阅读体验也不同。

(一)趋向“沉浸”:纸质阅读行为中具身认知的

影响

纸质阅读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究其原因,主要是纸质阅读过程中的身体参与程度较高,读者更容易进入专注凝神的状态,从而获得沉浸式阅读体验。

具体而言,在纸质阅读过程中,读者往往会做出翻书页、画线条、做批注等行为,有时还会读出声音,或伴有动作。这些身体感官的参与有助于人的大脑集中注意力,进入深度阅读和理解的状态。这意味着书籍的设计也受具身认知的影响。比如,很多儿童立体书就充分体现了具身认知理念。年龄较小的孩子很难集中注意力进行长时间阅读,但通过旋转、折叠等身体动作,他们可以在比较轻松有趣的互动中生成认知。正如翁贝托·艾柯所言:“我们不仅仅是用头脑来阅读,而且是用我们的整个身体……”[3]

另外,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嵌入在环境中,并且与环境进行动力的交互作用”[4]。通常来说,安静、整洁、温馨的环境更能让人产生阅读的兴致和心境。人们为了提升专注力和增强阅读效果,有时会选择到图书馆、书店等场所阅读。

(二)远离“沉浸”:数字时代的超文本和浏览式

阅读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电子阅读的接触率越来越高。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超文本的出现是电子阅读发展的主要动力。超文本是通过链接而关联起来的系列文本块体[5],网络电子书、在线文本、光盘、数据库、网站等形式的超文本的出现,在为读者提供不同阅读路径的同时,也使阅读趋向某种随机性。读者可以通过标题、主题词、索引、人名、书名等自如阅读文本,阅读不再是一个固定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可以随意切换的互文性过程。

媒介的物质技术形态不同,读者的阅读体验也会有所改变。比如,读者在纸质阅读过程中随意翻书页、用笔做批注等身体行为就无法在电子阅读器上实施。超文本还通常伴随广告弹窗、软件更新、邮件提醒、社交信息等活动,读者可能会随意切换界面来处理这些信息,他们的阅读连续性会因此被打断。另外,电子阅读器的屏幕可能出现蓝光和频闪等问题,会对人的眼睛产生一定的刺激,不习惯这种光源的读者很难长时间专注地阅读。于是,低消耗、低强度、碎片化的思维状态逐渐让读者的阅读行为远离了“沉浸”,而趋向浏览式阅读。

(三)回归“沉浸”:融媒体环境造就全新的阅读

体验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迅速崛起,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紧盯技术发展前沿,用好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当前,已有不少阅读产品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了虚拟环境与实景之间的壁垒。读者身体的不同部位通过连接传感器等设备,可以获得身临其境、多觉联动的沉浸式体验。

也就是说,如今的读者不仅可以通过纸质阅读进入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也可以在虚拟环境下体验沉浸式阅读的共时性。比如,中國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国家图书馆共同推出了5G全景文化典籍《永乐大典》,其中包括张大千的《华山云海图》和王原祁的《皆山园图卷》等5G全景国画典籍,被评为“有书、有景、有声又有色的沉浸式阅读体验”产品。2022年4月22日,中国作家协会与新华通讯社联合推出了5G价值阅读平台“悦读汇”和线下阅读体验馆“新华@书店”。线下阅读体验馆“新华@书店”设置有“读书的滋味”“读书的风景”“读书的声音”“读书的变革”等展览单元,通过调动读者的感官参与,为其带来高科技的沉浸式阅读体验。

元宇宙近年受到广泛关注,其被认为是继大数据、区块链、5G、云计算等技术之后的未来新趋势。当前的一些阅读产品主要还是在视觉和听觉上做尝试,但元宇宙时代将实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技术支撑[6]。

二、实践路径:由具身走向沉浸式阅读

具身认知的相关研究者指出,“认知过程根植于身体,是知觉和行动过程中身体与世界互动塑造出来

的”[7],并强调具身认知的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三个特征。基于此,文章将主要以应用沉浸技术的阅读产品为研究对象,探讨沉浸式阅读体验的建构路径。

(一)遵循具身性,技术应用“以人为本”

具身性指认知依赖于身体,身体的物理属性如轻重、冷热的身体体验直接影响人的心智活动[8]。从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的延伸”,再到目前的人机耦合、技术的嵌入,已经成为一种未来趋势。但即便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高度模拟人体,甚至能复制和克隆部分身体组织和器官的程度,身体的神圣性仍不能被低估[9]。

因此,沉浸技术的应用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注重身体的体验性。

随着技术的发展,绘本也经历了从二维到三维,从静态到动态,从纸质翻阅到虚拟互动的发展过程。2016年1月,我国首部结合VR技术的丛书绘本“大开眼界·恐龙世界大冒险”面世,随后一些科普知识类绘本,如“太空穿越”“活起来的科学:童喜乐AR/VR魔幻互动百科系列”丛书等进入读者视野。《大开眼界:西游记》《拾梦老人》《墙壁里的狼》等文学启蒙类绘本也推出了VR版。纸质绘本通常只是视觉的呈现,但VR绘本会调动读者的触觉、听觉等全身感官参与。绘本的读者群体主要是儿童,绘本开发及应用过程中尤其要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例如,Magnetique VR的设计就体现了儿童的立场和对兒童主体性的尊重。这部VR漫画创设了不同的3D场景,儿童的眼睛盯向对话框时,对话框就会出现内容,再用手点按触摸板就能切换画面场景,当中的虚拟空间还带有音效,儿童可以在里面听到诸如鸟叫、射击和爆炸的声音。随着技术的成熟,类似的产品未来将越来越普遍,即使在虚拟世界,读者也可以通过身体参与而产生强烈的临场感和真实性。

(二)强化情境性,提升读者的审美体验

“认知基于身体,根植于情境。”[8]强化阅读的情境性意味着阅读产品的设计要注意情境的创设,让读者身体与环境互动,或使其在阅读中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研究者认为,艺术中那种心醉神迷之物不同于一般的经验、意识、认识等,而是高强度的、活生生的和深层次的。狄尔泰称其为“体验”[10]。读者想要在阅读中获得这种体验,意味着阅读的情境创设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和串联,而是需要注意增强审美性。

不论技术如何发展和介入,阅读中的审美意境和内容质量才是核心。传统纸质阅读所反映的审美意境,主要体现在纸质书籍的形式和内容上,包括书籍的纸张、色调、形状、线条、版式等要素给读者带来的视觉愉悦感。而沉浸式阅读的审美感受来自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全方位的通感体验。虽然VR技术在实现阅读内容的空间感和画面感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如何使阅读内容的文风、文体与技术之间达到契合,在场景创建、情境设置、内容呈现等方面体现审美性,从而给读者带来愉悦感,成为各大出版机构需要面对的难题。事实上,当前的一些沉浸式阅读产品过度强调技术的运用,虽然提供了炫目的视听效果,但是转移了读者本来的阅读注意力。技术赋能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版机构将会把更多的美学元素注入阅读产品的设计和情境的创设中,增加阅读产品的审美价值,优化读者的审美体验。

(三)注意生成性,丰富读者的互动行为

人是生成性的存在,其认知的形成是基于身体、心智和环境耦合的动态过程。人的阅读也应是一个双向互动、不断生成的认知过程。与传统的纸质阅读不同,沉浸式阅读产品更有利于实现互动传播,读者既可以阅读内容,也可以创造内容。这种创造的过程可以让读者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并且获得一种自我突破和价值创造的成就感。

以“悦读汇”平台为例,读者可以在该平台上获得读、听、看、互动、分享的一体化体验。线下体验馆“新华@书店”设置了朗读亭,读者在朗读亭中现场朗读自己喜欢的作品后,可以上传到“悦读汇”平台,与其他读者共享。再如,近年来兴起一种互动解谜游戏书,其将书、道具与App融合在一起,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让读者根据书中的情节、线索和道具不断解谜推理,进而寻找结局。这个过程充满虚实结合的互动乐趣。其中广受好评的就有故宫出版社与奥秘之家合作推出的《谜宫·如意琳琅图籍》《谜宫·金榜题名》。事实上,这些产品在设计上遵循了具身认知的生成性,很多产品都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亲身参与,并与产品进行互动,从而保持在沉浸状态当中。可以预见,这种融合了互动性与趣味性的沉浸式阅读产品将给未来的阅读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三、结语

新时代的读者是在数字革命中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由于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的不同,其思维模式、阅读方式等已经发生根本改变。特别是随着虚拟技术的普及,沉浸式阅读产品也迎来快速发展时期。但是,不论技术如何介入,阅读产品的内容质量仍是核心。因此,如何借助技术更好地诠释以及深化阅读产品的内容,并让读者获得丰富、舒适的沉浸式阅读体验,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身体参与在个体认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所谓意义、理解和沟通,都奠基于人的身体实践过程[11]。阅读的主体是人,未来沉浸式阅读产品需要更多地关注人的情绪和思维,遵循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特征,其只有在技术支撑、审美体验、互动行为等方面探索出更多路径,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为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白禄,郭宝华.阅读类综艺节目对公共图书馆开展沉浸式阅读活动的启示[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9(05): 60-63.

[2]李其维.“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08(12):1306-1327.

[3]翁贝托·艾柯.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M].王建全,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4]劳伦斯·夏皮罗.具身认知[M].李恒威,董达,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

[5]GEORGE P. LANDOW.Hypertext 3.0:Critical Theory and New Media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6.

[6]谢琰,蔡骐.元宇宙视域下的阅读发展新样态[J].出版广角,2022(12):46-50.

[7]MICHAEL W. ALBAN,COLLEEN M. KELLEY. Embodiment Meets Metamemory: Weight as a Cue for Metacognitive Judgment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2013(05):1628-1634.

[8]叶浩生.具身认知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9]刘婷,张卓.身体—媒介/技术:麦克卢汉思想被忽视的维度[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05):46-68,126-127.

[10]王一川.意义的瞬间生成[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

[11]芮必峰,昂振.传播研究中的身体视角:从认知语言学看具身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04):33-39.

[作者简介]谢琰(1986—),女,湖南攸县人,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新课程评论》杂志编辑部主任。

猜你喜欢

具身认知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同步行为对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
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启示
具身认知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运用具身认知理论 开拓新型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