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创新研究
2023-03-27傅超胡国良
傅超 胡国良
摘 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企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我国汽车工业相伴而生,在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紧扣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各类汽车工业人才,通过與企业进行深度的“历史融合、文化融合、使命融合”,产教融合模式和内涵不断演进,形成了协同联动、多方共赢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探索出了一条校企协同共进的新型融合实践路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校企命运共同体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re important ways to cultivate skilled talents required by enterprises, and also the key links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hangchun Automobile Industry College was born with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in the nearly 70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school closely follows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cultivate all kinds of automotive industry talents, through in-depth “historical integration, cultural integration, mission integration” with enterprises, the integration mode and connot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ontinue to evolve, forming a collaborative linkage, multi-win-win school-enterprise community of destiny, and exploring a new integration practice path of school-enterprise synergy.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mmunity of destiny
1 引言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2019年4月1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正式启动,指出“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是职业教育的新话题,而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产业与教育长期的互动过程中、政府与教育界、理论界在长期探索中不断向纵深发展的理论认识和实践途径。无论职教集团、产业学院还是创新平台等合作方式都是其实现的载体而非内涵。随着产教融合国家政策的逐步深化,职业教育需要为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终需要在漫长的产业与职业教育相生相伴的发展过程中,达成学校与企业在历史、文化、使命等三个层面上的深度融合。只有这样,校企双方才能基于共同的价值诉求与愿景成为校企命运共同体,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共同培养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形成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之间的有效衔接,为汽车产业发展服务,使学校、企业各方真正长期受益。
2 校企历史融合发展历程及启示
历史需要回顾与共同珍惜。通过回顾曾经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经历,可以以此提示不忘初心,从中总结经验,并获得启发和借鉴。以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为例,学校伴随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在为我国汽车工业培养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回顾与总结职业教育与汽车产业相伴成长的历史,能够更好地把握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中国汽车工业相伴而生,伴随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而成长,并与之一道走过了“从无到有”(1952-1978)、“从有到全”(1979-1999)、“从全到大”(2000-2018)、“从大到强”(2019-)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52年-1978年):“起步建设阶段”。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
在这一阶段,我国汽车工业刚刚起步,发展缓慢。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出汽车、出人才”成为了一汽的建厂目标。1956年,第一辆国产解放牌卡车诞生,1958年,第一辆国产东风牌轿车问世,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开中国民族汽车工业之先河。1952年7月2日,新中国第一所培养汽车专门人才的学校——长春汽车技术学校(后更名为:长春汽车制造学校)创立,这就是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这一阶段,学校主要培养汽车工业“紧缺型”人才。例如,在筹建一汽的过程中,本着为企业培养大批紧缺人才的目的而开办了汽车工业技术训练班,并根据当时岗位技术需要针对性地开设汽车制造、切削、锻造和铸造等四个专业,采取“边学边干”的方式,紧密配合企业生产实践。当时学校还举办了多期干部培训班,开展了对包括车间主任、科长在内的领导干部和专业管理干部的培训,解决其眼下亟待提升的业务和管理能力问题,为我国汽车产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中级干部。
第二阶段(1979年-1999年):“开放起飞阶段”。汽车工业“从有到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民族汽车工业不断成长。这一时期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主要通过技术引进和建设改造,提高了产量和国际合作,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逐步增强。确立了调整汽车产品结构的重要方针,改变汽车产品缺重少轻、少乘用车、少专用车、轿车产量较低的生产格局,加强了对重型车、轿车和轻型车的生产,结束了单一品种生产的历史。在这一阶段,学校主要培养汽车工业“专科型”人才,如企业管理、外贸、营销等专业人才,以适应即将腾飞的我国汽车工业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在办学形式上,除了学历教育(日大、夜大、电大、函大)以外,这一阶段学校还开办了单科教育、外语班(英、俄、日、德、法等语种)、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新技术知识训练班等。
第三阶段(2000年-2018年):“壮大调整阶段”。汽车工业“从全到大”。
这一阶段我国的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新车型层出不穷,整车技术大幅度提高。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中国汽车工业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国内市场开放导致国外车企大规模进入我国,使我国汽车产业再次迎来新的高速发展,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本世纪初的年产销不到200万辆,不足美国产销量的1/6,到2018年的汽车销量2780万辆,占全球汽车销量的30%,汽车产销量跃居世界第一。
这一阶段学校调整办学定位,主动走向市场,整合一汽的各类各层次教育资源,形成了从中级到高级、从工人到干部、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的职工及职工后备教育体系。并由原来的主要为一汽输送人才转变为以服务一汽为主、为全国汽车产业培养、输送知识型、复合型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学校以培养汽车工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以满足高速发展的民族汽车工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第四阶段(2019年至今):“创新发展阶段”。汽车工业“从大到强”。
当今,我国汽车工业进入了创新发展阶段,汽车“新四化”即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正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加速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牢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成为新一代汽车人的使命。为适应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学校以“双高”建设为契机,以汽车产业先进制造和前沿技术两大核心发展方向为引领,校企共建产教尖峰聚焦的协同创新中心,面向未来数字化工厂,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率先达到工业4.0标准,成为学校探索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试验田”。学校瞄准汽车产业发展前沿,调整专业结构,聚焦汽车先进制造和汽车先进技术两大汽车工业发展支柱体系,重点建设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两大专业群,构建了“一赋能、二领航、三辅航”专业群新形态,引领两大专业群高频迭代、高端发展。把为汽车工业培养具备突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学校新的目标定位。
追溯长汽高专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学校与我国汽车工业诞生、发展相生相伴,命运紧密相连。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深刻理解时代背景,与时俱进,使人才培养精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为其培养、输送了大批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体现了校企深度的历史融合形成的巨大合力。回顾那段“建厂先建校、生产线育人”的历史,就是在回顾我国汽车工业人才培养的历史。校企间的历史融合,就是时刻提醒学校建校的初心与办学定位,更深地意识到学校与产业血脉相连、共生共荣的关系。
3 校企文化融合的意蕴及实践
文化需要认同与共同传承。文化认同是校企长期合作的基础,它不仅为学校准确把握企业需求、精准培养、输送相关技术技能人才厚植了土壤,也是顶层设计得以架构的重要前提条件。职业教育在伴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在与企业长期的合作过程中,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相互渗透,经历了由文化的相互认同到彼此融合、再到“文化传承”,最后实现“文化自觉”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追求。正是由于校企双方在文化层面达成了共同愿景,做到兼容并包,“产”“教”各自所拥有的技术、人才、智力、管理等要素资源才能更为有效地优化和重组,充分释放活力,实现资源上互连互通、技术上共创共享、价值上共生共荣、机制上平等协商,去除短期利益机制带来的弊端,由利益博弈转变为利益融合,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校企协同育人途徑,进而达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
在产教文化融合背景下,学校十分注重工匠精神在人才培育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中强调的工匠精神有助于学生养成对待工作严谨认真、追求卓越的态度,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围绕学生职场发展需求,通过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提升学生的职场胜任力,使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同频共振,加快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下曾经作为中国一汽创办的一所学校,一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一丝不苟、精雕细刻的工匠精神,不为名利、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迎难而上、为国争光的进取精神,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对学校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文化则更是在企业文化中不断得到锻造与提炼。校企文化融合,能够让学生置身的学习环境和实践过程具备与未来工作环境和过程类似的特点,从而使学生长期浸润在“润物细无声”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吸收和认同企业文化,增强职业适应能力。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落实德技并修,将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用工业文明的理念营造职业教育的育人环境,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进行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4 校企使命融合的价值与影响
使命需要牢记与共同担当。共同的使命是校企合作的内生动力,也是学子们成长成才的内在驱动力。当前,不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汽车产业都承担着“振兴民族汽车工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关键在于人才。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其中明确提出:大力推动包括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在内的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加快机械、汽车、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针对汽车产业,发展智能制造是实现中国制造智能升级、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与之相对,对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与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所伴随民族汽车工业成长起来的学校,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有着“共和国汽车工业长子”之称的中国一汽一样肩负着振兴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使命。当年,一汽用红旗牌高级轿车,开启了自主自强研发制造中国高级轿车的新篇章,如今一汽已经成为行业的领先者,一汽人强大中国汽车工业的初心使命没有变。一汽人艰苦创业、奋斗奋进、敢为人先、永争第一的新时代一汽精神,成为一汽人勇于承担国家使命和民族责任,求生存、争发展、图富强的力量源泉。一汽人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把自己的发展进步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也正是这样的初心使命激励一代又一代汽专学子坚定“博学笃志、建功立业”的理想信念,刻苦学习,勤于钻研,勇于探索;正是这一使命激励一届又一届汽专毕业生投身民族汽车工业,精益求精,攻坚克难。学校培养的10万多名毕业生已经成为新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优秀人才,涌现出了一批大国工匠。其中,王洪军、齐嵩宇两名毕业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中国一线工人首次获此殊荣;李凯军等一大批毕业生成为行业企业的精英、技术技能拔尖人才,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当学校与企业的使命实现了深度交融,二者共同为“做强民族汽车品牌、振兴民族汽车工业”而努力奋斗,无论是学校师生、还是企业员工,都因此而增添了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学校与企业将勠力同心,握指成拳,形成巨大合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奋力推动我国汽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5 结语
学校与企业通过“历史融合、文化融合、使命融合”,构建了深层次良性互动、共生共荣、具备社会责任意识的校企命运共同体,贯通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促进了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共赢,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真正实现了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服务产业发展乃至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目标。
课题项目:2020年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課题,项目名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历史融合、文化融合、使命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020ZCY379。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2-13).
[2]路华.基于信任的产教共同体建设路径与实践——以阳光学院为例[J].菏泽学院学报,2019,41(6):62-67.
[3]汽车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汽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4]刘晶晶.“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维度及内涵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0(17):52-58.
[5]丰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育人的路径探究[J].文化产业,2021(17):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