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下的外宣翻译:能源政策中的环境理念
2023-03-27周绮茜
周绮茜
摘 要: 政府外宣材料的翻译不仅应正确传达符号间意义,更应传达出政府所持的立场,并在国际社会中树立起政府的正面形象。随着环境问题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对外宣翻译进行生态视角下的话语分析十分重要。本文基于生态语言学视角,对政府白皮书《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译本进行话语分析,研究中国能源政策中的话语弥合,探讨如何利用翻译在外宣材料中体现环境友好理念。
关键词: 生态语言学;外宣翻译;能源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6.026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工业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天平摇摇欲坠,各国的能源政策无疑是维护这座天平的有力工具。国际社会上不仅产生了呼吁可持续发展的主流话语,也产生了要求工业加速发展的反话语。两种话语间的弥合与取舍,同样也能在能源政策中得以体现。中国作为负责的大国,不仅在国际社会中主动承担义务,在对内的能源政策中同样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政策。在外宣材料中,借助翻译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的立场至关重要。
从语言学视角来看,语言范式能够塑造人们的思维模式,而人们的思维模式影响了对待自然世界的方式。因此,使用生态语言学揭示语言符号背后的思考,对解决生态问题的意义重大。在生态语言学中,存在两种主流模式,即“豪根模式”(隐喻模式)及“韩礼德模式”(非隐喻模式)。其中,“豪根模式”(隐喻模式)侧重语言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韩礼德模式”(非隐喻模式)则强调语言在环境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其中,韩礼德模式中经历了从关注语言系统中词汇-愈发层次的非生态性特征到关注话语整体的生态性及取向分析,生态话语分析孕育而生,成为该理论下的主要研究范式。
我国的生态语言学研究主要从1970年开始。郑通涛是国内第一位研究该学科的学者,提出了“语言生态”。他认为,语言中的关联性与自然关联性相似;学者李国正则在同一时期提出了“语言是一个与生态环境相互整合的开放系统”观点。随着韩礼德模式的研究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并在此模式下进行研究。2019年,黄国文、吴学进等人翻译了Arran Stibbe的著作Ecolinguistics: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 (《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与我们信封和践行的故事》),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因此更进一步。在其他领域,许多学者使用生态语言学为指导,针对不同学科的文本进行了交叉学科的研究,使该学科下的研究范式成为了不同学科间的研究方法。
本文以生态语言学中的生态话语分析作为研究方法,针对2021年官方发布的政府白皮书《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的翻译版本进行分析。通过聚焦词汇选择、句型结构、修辞手法等语言特征,得出该译本中所存在的语言特征模式,旨在揭示出该类型外宣材料所传达的潜在意识形态,并且可以向外宣翻译提供翻译策略,作为借鉴。
2 生态语言学下的文本分析
通过分析语料中的语言特征,笔者试图解决两个研究问题:
(1)能源政策类外宣材料是如何通过翻译实现文本意义功能的?
(2)能源政策类外宣材料的译本是如何传递生态取向的,传递了何种生态取向?
2.1 词汇选择
通过观察译文中使用的词汇特征,可以判断出参与者对讨论问题的态度,以及说话者的言语动机,并分析出这一过程对听话者可以造成什么影响。
在词汇方面,本文使用了大量的积极词汇。在政府类文件中,原文中常常出现“坚定、坚持”等词语来表示其态度或方针的坚定。在英语中,这一对应并非单一,往往存在多个表达,这时就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选择。这些表达往往含义相同,使用的语境却不同,用来表达不同的语言色彩。笔者以“坚持”“坚定”为关键词,对文章进行了特定词汇搜索。原文中,累计出现6次“坚定”,24次“坚持”。笔者归纳出其主要对应英文词汇:
在文中,“坚定、坚持”后往往跟随环境友好的积极措施,如,“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 中国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等,传递出了积极的语言动机。为了在英语中也能同样阐明这一感情色彩,译者使用了丰富多变的表达,且大多数选用含有积极意义的词汇和表达,如be committed to,表“决心”,有致力于做某事的情感色彩;be determined to,表“坚定的决定”等。其中一些表达并未直接用词汇译出,比如“a staunch supporter”,以“supporter”(支持者)来表达立场,并且在該单词前添加形容词强化语气;添加副词“vigorously”,表示做接下来的事情充满动力,对语气进行补充等。
通过对积极词汇的使用,动作的过程类型显得更加积极,译文整体偏向生态有益性话语,符合质量性原则中提出的“生物因子应和谐共生”细则,体现出了有益于生态的言语动机。在针对能源政策的外宣材料中,有益于生态的语言动机能够向国际社会表达中国执行环境友好行为的决心,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帮助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
2.2 句式表达
句式上,政府类翻译文本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多使用陈述句,而不用感叹句,以表示所持立场的客观。因此,尽管句中有强调部分,也会通过其他隐性手段进行表达,该译本中使用的方法是选择不同的主语。
本文使用的主语主要分为三大类:China(包括代词it)、能源名词和动名词。
(1)China作主语往往出现在强调具体方针和做法的语境中,帮助完成文本的主动化。考虑到中文常用无主句表简洁,这一主语多由译者进行增译。全文共580个句子,以China作主语的句子高达218句,如,
例1: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能源科技和装备水平。
译:China is implementing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 and upgrading energy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例2: 保障城乡居民获得基本能源供应和服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能源供应的基础保障作用。
译:China is ensuring that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have access to basic energy supply and services, as a fundamental element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suppor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如此表达,政府便成为了一个主动的参与角色,其社会活动变成了积极、动态的主动行为。“一旦主动化发生,话题中的社会行为者就会得到高度凸显”(Van Leeuwen 2008:33),以中国做主语,使国家成为话语的主体,能够表达出中国以环境友好思想作为能源政策指导的理念,体现出了中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与参与度,塑造出了一个主动、负责的大国形象。
(2)表示能源的各项使用指标时,译者往往选择将能源名称作为主语,以自然界的元素作为话语中心地位。如,
例3: ……,努力保持原油生产稳定,2012年以来原油年产量保持在1.9亿~2.1亿吨。
译:Crude oil production remains stable. Since 2012, the annual production of crude oil has ranged between 190 and 210 million tons.
在该语境下,能源做为主语成为了动作的发出者,使能源的主体地位被强调,破除了话语间的人类中心主义,使译入语读者更好地聚焦于能源本身。
(3)在各项方针的总起句中,譯者使用动名词做主语的翻译方法进行罗列,以在无灵主语句中发挥主动性。如,
例4: (一)实行能耗双控制度
1.Implementing a Dual Control System of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ergy Intensity
例5: (四)提升重点领域能效水平
4.Improving Energy Efficiency in Key Areas
用动名词做主语,传递出了较强的主动性,为原本语气表达功能较弱的陈述句添加了较强的能动意愿。这样的用法往往出现在文章中的小标题下,全文用法保持一致,使整篇译文中的语气系统增添了更多生态有益因子。
2.3 隐喻处理
中国的政府材料中会使用富含民族特色的隐喻手法,这种说法不仅能够在民众中更好的传播,同样也能激发出民众的认同感和民族感。在翻译时,应当根据语境进行切实的含义表达,不将隐喻浮于表面,更不将隐喻遗漏于符号转换,力求最大的语境效果。
例6:中国合理开发利用贫困地区能源资源,积极推进贫困地区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提升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译:China makes sound plans for the exploitation of energy resources in poor areas, introducing major energy projects in these areas to improve their capability to sustain themselves, thus adding new momentum to the local economy.
“造血”是一个医学概念,指“机体通过造血器官生成血液”,在此处实际上是用来指“通过内部的调整增强自身的活力”,隐喻能源政策对各个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积极作用。此处如果直接翻译成“produce blood”不仅太过生硬,而且无法表达语句中内涵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影响。译者选择用improve与“造”对应,capability与“血”对应,并加上了合适的生态语境“to sustain themselves”明确了造血对象,使生态意义传达到位。
例7: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其他国家团结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积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译: Embracing the vision of 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China works together with other countries to address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promote the transition to green and low-carbon energy.
此处的隐喻是将地球喻为一个地球村,地球村上资源共享,人人祸福相倚,因此在翻译中需要注意群体参与者的多样化。中文概念中的祸福相倚预示着两个结果——共同生存或共同灭亡,这一隐喻也存在结局征象,在翻译中需要注意译文的呈现方式需要与生态因子互相依存。译者通过使用community一次传达出了这种紧密性,又用shared future明确了共同体的走向,不仅表达出了中国的立场——全球享有环保义务,还使不同文字符号间的概念紧密相连。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许多隐喻,如“大局(棋局隐喻)、蓝天保卫战(战争隐喻)、并肩(人体隐喻)”等,这些隐喻将环境问题与人类生存问题并列,与人民利益并列,无不展示出环境问题的急迫性及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通过对上述隐喻的分析,译者在翻译时需要以正确传达生态立场及基本意义为主,完成信息传递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语境关联。
3 结语
本文通过生态语言学的视阈下,以生态话语分析為研究方法,分别从词汇选择、句式表达及分析文中的隐喻,探讨了《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译本,并分析了其中体现的环境友好思想。研究发现,使用积极词汇可增加文章的生态有益因子;通过主语的变化对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进行转变,可使语气系统有不同的侧重;而隐喻手法的翻译则聚焦于传递生态立场,实现语境关联。通过生态话语分析对外宣材料的译本进行分析,探讨翻译的立场表达功能,期待能够为日后的外宣翻译带来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何伟,高然.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观[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01):112.
[2]韩军.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04):107112.
[3]黄国文.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J].中国外语,2016,13(01):1+912.
[4]庞亚飞.国内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0(04):7278.
[5]辛志英,黄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2013,34(03):710+31.
[6]何伟,马子杰.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评价系统[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43(01):4858.
[7]陈昀.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媒体话语分析——以江豚自我介绍为例[J].海外英语,2022,(09):7980+83.
[8]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02):110115.
[9]王晋军.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域[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1):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