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进展

2023-03-26董金燕李芳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3年6期
关键词:非粮化研究内容粮食安全

董金燕 李芳

摘要:依托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采用文献分析、数据统计、比较分析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对中国耕地非粮化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归纳,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与重点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研究趋势上,近年来,耕地非粮化研究进入高发期。非粮化、粮食安全、非农化、土地流转、耕地流转、耕地保护这些领域是近年耕地非粮化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内容上,概念较为统一,表征却不尽相同,其成因分析、外部效应和应对措施已较为丰富。今后要深入对耕地非粮化表征的研究,创新其测算方式;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和多视角分析研究,向多维度统筹、多层次并重的系统科学视角转变,与国家重大战略协同推进,为缓解中国耕地非粮化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耕地;非粮化;粮食安全;研究综述;研究内容

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30602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the non-grain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Dong Jinyan, Li Fang

(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271018 )

Abstract: Relying on the database of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CNKI), literature analysis, data statistic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were used to systematically organize and summari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on-grain" in China, and to predict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and focu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erms of research trends, the research on non-grain of cultivated land has entered into a period of high incidence in recent years. The areas of non-grain food security, non-farming, land transfer, arable land transfer, and arable land protection are the hot issues in the research of cultivated land non-grain in recent years. In terms of research content, the concept was relatively uniform, but the characterization was not the same,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causes, external effects and countermeasures have been relatively abundant.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arable land non-grainization and innovate the way of its measurement; strengthen the interdisciplinary cross-fertilisation and multi-perspective analysis and research, and shift to the systematic scientific perspective of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and multi-level concurrent focus, so as to synergise with the national major strategies, and to provide th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s to alleviate Chinas non-grain of cultivated land.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non-grain, food security, research overview, research content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主要载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农村土地的流转速度越来越快,但随着土地流转的深化,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突出,挤压粮食生产并可能破坏耕地质量,这不但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而且还引发了农村社会的失衡及生态系统的退化等一系列危害,现如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日趋复杂,气候灾害的加剧、粮食贸易的封锁等突发性事件的出现,使得中国的耕地非粮化问题日益突出,遏制中国耕地非粮化已刻不容缓。

2014年,《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在耕地流转过程中,要避免非粮化。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时也提出,要警惕土地流转中的非农化、非粮化现象。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提出要牢守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1]。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坚决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粮化[2]。同年3月,《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也明确提出了要坚决杜绝非粮化,土地经营权流转要确保农地农用,优先用于粮食生产。虽然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耕地非粮化的宏观调控措施,但是耕地非粮化现象依然存在。由此可见,如何遏制耕地非粮化问题已成为政府、学界与公众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目前,学者们对于耕地非粮化现象高度关注,既有研究在耕地非粮化方面取得颇多成果,主要涉及非粮化的现状特征、成因分析、驱动机制、影响因素、外部效应、空间分布及治理对策等,但目前关于中国耕地非粮化相关研究的总结性成果仍较少,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耕地非粮化将面临新的问题和新的研究方向,因此,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本文采用数据统计、文献分析、比较分析的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首先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相关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做了统计性描述分析,其次对中国耕地非粮化的研究趋势、研究内容(基于概念及表征、成因分析、外部效应、应对措施4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最后对研究的现状进行评析,并展望未来研究趋势。

1 耕地非粮化研究趋势

1.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CiteSpace是用于探测学科文献发展趋势及模式的可视化分析工具,通过对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揭示了本学科的研究热点与演变趋势,并将其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呈现。本文利用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的时间线视图对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的主要领域进行系统研究和总结,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预测。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耕地”“非粮化”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发现最早的一篇文章发表于2009年。所以本文搜索时间跨度设置为2009—2023年(检索时间为2023年7月18日),共得到616条文献,其中2023年发表文章为76篇。

为保证数据的严谨性和结果的可靠性,因2023年发文数量不具有参考价值,所以发文数量年度变化趋势剔除2023年数据,2009—2022年的发文量趋势见图1。鉴于2023年文献的研究成果代表着最新的研究角度,对研究热点分析具有重要影响,故在CiteSpace研究热点分析中,以2009年1月1日—2023年7月18日的616條文献作为数据分析的样本。

1.2 发文数量年度变化趋势

由图1可知,2009—2022年有540篇相关文献,其中学术期刊的发文量为359篇,约占总文献的66.5%,其次为学术会议、报纸等,共148篇,约占总数量的27.4%,而来自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文献数量较少,仅33篇,约占文献总数的6.1%。

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可追溯到21世纪初,但2009—2012年,非粮化问题研究较少,年发文量均为4篇及以下。2013年,文献数量大幅增长,达到16篇。究其可能原因:一是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期通过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但随着土地流转的深化,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突出。二是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国家战略,关于资本下乡和农地流转的政策也随之不断调整,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在2014年后耕地非粮化的研究热度逐年递减,到2018、2019年,年发文数量减少到9了篇。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新耕用地政策的实施步伐减缓,以扩展和补充为主;二是在研究方法、模式等方面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的数量也出现了停滞。但2020年后发文量激增,且在2022年发文量达到14年间的峰值,发文量达到188篇,2023年仅截止到7月18日已有研究文献76见刊。原因可能是2020年《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的印发及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坚决防止非粮化,可见非粮化已成为政府部门与学术界的关注焦点。

1.3 研究热点分析

本文运用CiteSpace对2009—2023年(2023年数据截止到7月18日)的研究论文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出了图 2,其中,节点大小是一个关键词频数的体现,频数越高,节点越大。由图2可看出,非粮化、粮食安全、非农化、土地流转、耕地保护、人民政府(按节点大小排序)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6个关键词,说明这些领域是近年耕地非粮化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关研究在持续推进着。

对图2的关键词共现结果进行聚类分析,运用对数似然率算法(LLR算法),生成关键词聚类图谱,选择时间线(Timeline)后,CiteSpace生成时间线视图(如图3所示)。网络节点数(N)293,连线数量(E)655,中心度(D)0.015 3。在图谱中,聚类模块值(Q值)0.626 3,表明聚类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0.838 2,表明聚类令人信服。由图3可以看出,非粮化、非农化、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等词是联系各个领域的重要枢纽,也是研究热点和结构变化的反应。此外,时空格局、大食物观等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2 耕地非粮化研究内容

2.1 耕地非粮化的概念及表征

2.1.1 耕地非粮化的概念

由于耕地非粮化这一概念的特殊性,即具有一定的非具象性,使人们很难对耕地非粮化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进行全面、准确的理解。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耕地非粮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一般指的是除了粮食种植之外的其他农业生产活动,比如占用耕地从事林果业、挖塘养鱼等。狭义上则指原本用于传统粮食作物生产的耕地,转向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还有学者将耕地非粮化划分类型,张颖诗等[3]提出耕地非粮化是指农户在耕地种植非粮食的农业生产活动,可划分为食物性生产的非粮化和非食物性生产的非粮化。张惠中等[4]提出非粮化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将耕地转为非粮食作物种植,属于种植结构非粮化;二是耕地向其他农用地的转化,如园地、林地等,属于农业生产结构非粮化。综上所述,耕地非粮化的概念目前已较为统一,为耕地非粮化的研究明确了前提条件。

2.1.2 耕地非粮化的表征

虽然目前学术界在概念上已较为一致,但各研究的耕地非粮化表征却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动态变化值和定值来表征非粮化;一类是比率,即非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或耕地总面积的比例(非粮比)和主要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粮经比)以及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粮作比)。

邱乐丰等[5]参考传统的粮经比概念,利用粮经比的动态变化揭示慈溪市非粮化水平,证实了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受到非粮化利用显著影响;孟菲等[6]采用非粮比的变化量来刻画非粮化水平,发现“非粮化”在空间上大致表现出由东北向西南逐步严重的态势;张颖诗等[3]、张宗毅等[7]、李娅娅等[8]、常媛媛等[9]和张文芝等[10]以非粮比作为衡量非糧化水平的标准,多为探究非粮化影响因素和时空分异结构;冯远香等[11]和薛选登等[12]采用粮作比推算耕地非粮化率,分别研究干旱区农地流转与种植结构变化和非粮化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门槛效应。

综上,多数研究普遍采用非粮比来表征非粮化,但中国的粮食生产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特征,即各地区之间的耕作方式存在差别,而且现实中农作物实际所涵盖的土地类型也不一定局限于耕地,因而类似测算结果则很可能与耕地非粮化的实际情况产生偏差。目前已有学者[13]借助耕地面积与复种指数对以上测算方法进行了改良,但因复种指数资料的可获得性和精确度不够仍存在局限性。因此,耕地非粮化的表征及测算方法仍需不断探索和改进。

2.2 耕地非粮化的成因分析

耕地非粮化现象的成因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可以将现有研究成果概括为3个层面,如表1所示。

2.2.1 生产者层面(农户本身)

耕地非粮化是农户基于“理性经济人”视角做出的理性选择,因此在耕地非粮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因素,而粮食生产和非粮食生产效益的差别是造成耕地非粮化的根本原因。非农业人口的转移步伐持续加快推动了农业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但粮食市场价格上涨速度非常缓慢,导致粮食收入持续下降,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结果。对比来看,经济作物价格却不断提升,即使经济作物种植投入成本较高,其利润却远高于粮食作物。在比较利益驱动下,农民倾向于选择更高农业产出效益的非粮化经营方式。

农民从事非农行业机会增多。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且不断优化,城镇对劳动力需求扩大,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农村劳动力的逐步向外流动,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很多老人无法承担农业劳作,使得土地很难合理利用,导致劳动力价格上涨和土地撂荒闲置或用于非农建设,致使耕地非粮化现象不断加重。

农户缺乏对于种粮的积极性。农业科学技术特别是粮食作物生产技术停滞不前,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严重影响了农户种植粮食作物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我国的粮食生产,造成了农业生产的非粮化。

耕地的自然环境因素复杂,进而影响农户的选择。已有的研究[22]表明,非粮化与耕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如小麦等粮食作物,对土壤品质有更高的要求,而胡麻等经济作物则更多地选择种植在低品质的土地上。各地地形地貌存在较大差异,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宜进行机械耕作,因此平原地区种植的多是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粮食作物;而山地丘陵地区的坡度大,机械化耕作难度大,因此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更高。

2.2.2 消费者层面

饮食结构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升级换代,食物需求多样化,不再只局限于解决个人温饱问题,由“吃饱”向“吃好”转变,消费结构发生巨大改变。居民对主要粮食作物需求不断下降,对蔬果和肉类等经济作物需求不断上升,相应地提升了相关农产品的利润空间,进而农户增加耕地非粮化种植以便保证生产供给。

旅游休闲需求增加。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随着消费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增强,休闲观光方面的投资也越来越多。这一系列设施的建设,必然会占用大量的耕地,导致粮食种植面积下降。

2.2.3 政府层面

政府对土地流转经营主体缺乏引导。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促使工商资本大量进入农村,并催生了新的农业经营主体,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中央政府未对耕地具体种植范围作出限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亦多采用非粮化的耕地利用方式。且地方政府有着“政治人”和“经济人”双重身份,不仅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耕地红线,同时需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谋求地方财政增长,因此在实施国家土地政策过程中,导致了与国家意愿背道而驰的实际行为,为了带动经济对土地流转后非粮化行为的默许反而推动了耕地非粮化发展。

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法律对土地流转用途规定不够明确,随着农村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我国现行的相关法规只对土地的名称、价格、起始日期等作了明确的界定,土地流转形式不规范、内容单一,很难有效解决土地流转中的现实问题,从而在防止土地非粮化的进程中产生一些管理上的阻力。

补贴政策有待优化。种粮精准补贴力度不足,为了鼓励流转出来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当地政府会提供一定的补助,但在粮食种植方面,农民的补贴却较少,对于土地流转种植粮食的农户更少。粮食补贴政策对实际种粮群体来说,其生产成本并没有减少,且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有不少涉农企业,很难起到对于土地实际经营者种植粮食的激励作用。

因此,非粮化现象本质是理性经济的农户受生产成本变化、种植收益差异等影响所调整的种植决策,而政府政策的模糊推动了耕地非粮化现象的恶化。

2.3 耕地非粮化的外部效应

耕地非粮化导致了多种影响的产生,从经济学角度看,个别经济主体的某些经济行为影响到其他经济主体利益的增加或减少即产生了外部效应,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表2梳理了国内关于耕地非粮化外部效应的看法。

一方面,适度非粮化有正外部性,其有助于中国一些地区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当地农业发展[3],在不能进行有效粮食生产活动的地区,其非粮化进程可以提高土地使用的可持续能力,在因城市化受到污染和退化的耕地,种植绿肥、非食用性农作物或建设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的温室大棚等方法,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修复措施。在高度集约化的区域,通过农业结构的空間分布,进行农业非粮食生产的转变,可以达到多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绿色光伏农业”“种养结合”等,其实质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土地管理措施或农艺技术[16]。此外,某些经济作物的生态功能比粮食作物好,且蔬菜、油料等经济作物对耕作层的影响较小,故采用适当的水旱轮作、用养结合,亦可改善耕地的品质,如果在农林生态体系中合理安排这些作物类型,可作为一种适应性的管理手段,以应付外界干扰,如多作物混合栽培、农林复合经营等,不但可以提高农田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还可以控制病虫害、促进作物授粉等[23]。农业种植多样化也有助于农民抵抗极端气候和病虫害威胁带来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能提高农民的生存能力和灵活性[16]。针对城市郊区破碎分散、质量退化的耕地,采用温室种植等方法,可以使农民和政府达到共赢,从而推动退化土地资源的再利用[24]。

另一方面,耕地非粮化有严重的负外部性,一是非粮化导致了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面积的急剧下降[5],导致了玉米、豆薯类等种植面积的下降,造成某些地区的粮食自给率降低[25]。二是非粮食生产过程中,由于使用过多的农药、化肥以及塑料薄膜等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残留,由此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并引起一系列生态问题[3,26]。三是在耕地上种植花卉、苗木等,会对土壤耕作层造成严重的损害,使耕地产量下降,导致未来的粮食生产难以恢复,进而影响粮食的稳定、可持续。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用地布局与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耕地生态环境效应的变化,从而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构成威胁[3,16,25]。

因此,虽然适度的非粮化有其正外部性,但大多数正外部性均有前提条件,且目前非粮化的现象已严重恶化,其弊端远远大于所带来的好处。

2.4 耕地非粮化的应对措施

目前,基于非粮化对耕地品质的影响,对不同类型的非粮化进行了划分,并给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20],此外,以下三点是最有代表性的应对措施。

因种粮与非粮种植存在的获益差异是导致耕地非粮化根本原因,所以首先应破解种粮比较收益较低这一难题,大量研究主张优化并建立完善的种粮补贴政策[14,17,20,27],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抑制种粮成本过快上涨,确保农民稳定增收,使农民种粮真正有利可图,以此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其次,耕地非粮化是农户自身做出的理性选择,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宣传和教育,使农民知法懂法,更好地理解农业用地有关法规,让农户真正意识到基本农田不得随意流转并从事其他生产[14,17]。最后,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耕地保护政策、监督机制和管理制度[6,9,14,17-18],又因不同的耕地非粮化行为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存在较明显差异,所以政府对不同非粮化类型,要因地制宜[6,20],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正外部性大于其负外部性的非粮化类型可以保留。

以上是较为宽泛的措施,目前也有学者细分耕地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非粮化采取差别化的应对策略 [28-31],但是中国南北方耕作制度差异较大,各地区耕地使用情况也各不相同,应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应对措施,科学、合理地管控耕地非粮化行为。

3 结 论

总之,国内学者对中国耕地非粮化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研究成果丰富。但不可忽略的是,现有的一些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1)深入对耕地非粮化表征的研究,创新其测算方式。耕地非粮化的表征仍未统一,在计算非粮化作物的耕作面积时会有较大差异,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因粮食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作物的熟制、复种指数不同,且实际的农作物所涵盖的土地类型并不局限于耕地,因此,计算结果与准确的耕地非粮化有一定的偏差。

(2)研究与国家重大战略协同推进。“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未来提出的应对措施应与国家相关战略相结合,且如今在双碳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双重推动下,对耕地非粮化问题的分析也迫切需要从“粮食安全”转向系统、全面的安全观转变。

(3)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和多视角分析研究,向多维度统筹、多层次并重的系统科学视角转变。目前,关于非粮化问题的识别和诊断,大多局限于一个学科的角度,不能全面分析不同层面的非粮化效应,提供更有意义的对策。因此,必须结合地理学、资源经济学和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框架,对不同类型非粮化的综合影响和驱动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从兼顾粮食供给、生态保护、资源效率的视角探究耕地非粮化问题。

参 考 文 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EB/OL].(2020-11-17)[2023-06-17].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22-11/17/content_5562053.htm.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2021-02-21)[2023-06-17].http://www.lswz.gov. cn/html/xinwen/2021-02/21/content_264527.shtml.

[3] 张颖诗,冯艳芬,王芳,等.广东省耕地非粮化的时空分异及其驱动机制[J].资源科学,2022,44(3):480-493.

[4] 张惠中,宋文,张文信,等.山东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21,35(10):94-103.

[5] 邱乐丰,张玲,徐保根,等.种植结构非粮化对农田氮磷流失负荷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22,34(9):1995-2003.

[6] 孟菲,谭永忠,陈航,等.中国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土地科学,2022,36(1):97-106.

[7] 张宗毅,杜志雄.土地流转一定会导致“非粮化”吗:基于全国1740个种植业家庭农场监测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5(9):63-69.

[8] 李娅娅,赵小风.基于PVAR的农民收入结构对耕地非粮化影响的实证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8):210-214.

[9] 常媛媛,刘俊娜,张琦,等.粮食主产区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及其成因[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2,39(4):817-826.

[10] 张文芝,程群玉,查香香.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耕地“非粮化”影响因素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2,47(4):9-14.

[11] 冯远香,刘光远.新疆农地流转与种植结构变化分析:基于区域粮食供给安全视角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2):30-32.

[12] 薛选登,谷秀云.非粮化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门槛效应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7):17-26.

[13] 陈浮,刘俊娜,常媛媛,等.中国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及驱动机制[J].中国土地科学,2021,35(9):33-43.

[14] 杨红香,荆彦婷,朱悦.中国耕地“非粮化”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3):33-37+112.

[15] 蔡瑞林,陈万明,朱雪春.成本收益:耕地流转非粮化的内因与破解关键[J].农村经济,2015(7):44-49.

[16] 曹宇,李国煜,王嘉怡,等.耕地非粮化的系统认知与研究框架:从粮食安全到多维安全[J].中国土地科学,2022,36(3):1-12.

[17] 高晓燕,赵宏倩.工商资本下乡“非粮化”现象的诱因及长效对策[J].经济问题,2021(3):92-99.

[18] 王栋.粮食安全视角下河南省睢县农村土地流转“非粮化”问题研究[J].粮食问题研究,2022(5):4-8.

[19] 刘航,张莉琴.农地流转会导致农地利用“非粮化”嗎:基于地块层面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20(11):45-53.

[20] 任大鹏,彭博.防止耕地“非粮化”的法律规制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22,36(7):1-9.

[21] 易小燕,陈印军.农户转入耕地及其“非粮化”种植行为与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河北两省的农户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0(6):2-10+21.

[22] 曹俊杰.工商企业下乡与经营现代农业问题研究[J].经济学家,2017(9):63-72.

[23] LI L, HU R C, HUANG J K, et al. A farmland biodiversity strategy is needed for China[J].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2020,4(6):772-774.

[24] YANG G F, XU R H, CHEN Y, et al. Identifying the greenhouses by google earth engine to promote the reuse of fragmented land in urban fringe[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21,67:2-8.

[25] 孔祥斌.中国耕地保护生态治理内涵及实现路径[J].中国土地科学,2020,34(12):1-10.

[26] SU Y, LI C L, WANG K, et al. Quantifying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and multi-aspect performance of non-grain production during 2000–2015 at a fine scale[J]. Ecological Indicators,2019,101:410-419.

[27] 谢花林,欧阳振益,陈倩茹.耕地细碎化促进了耕地“非粮化”吗:基于福建丘陵山区农户的微观调查[J].中国土地科学,2022,36(1):47-56.

[28] 董秀茹,王迪,刘强.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恢复适宜性评价模型构建[J].农业工程学报,2023,39(12):226-235.

[29] 程旭东,陈美球,赖昭豪,等.山区县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规律及关联因素[J].农业工程学报,2023,39(2):203-211.

[30] 张博涵.耕地“非粮化”利用方式对耕地质量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大学,2021:59-60.

[31] 吴郁玲,张佩,于亿亿,等.粮食安全视角下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21,35(9):116-124.

猜你喜欢

非粮化研究内容粮食安全
产粮大县耕地“非粮化”现象及其防控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农村科学储粮与粮食安全研究
我国会展物流研究综述
我国会展物流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诗经·周颂》的研究综述
关于图像处理中几个关键算法的研究
农地流转“非粮化”及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