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青春为证!》:对外传播的青春表达

2023-03-26谢晶晶

视听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老挝倡议江苏

谢晶晶

2013 年,习近平主席相继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截至2023 年8 月31 日,中国已和150 多个国家和30 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0 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除了经济上的合作,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迫切需要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上的互动与交流,创新形式、拓展渠道,提升“一带一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与各国民众知心、交心。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中,青年是中坚力量,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青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各国青年对“一带一路”的认同和实践,是这个国际公共产品融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3 年9 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江苏新闻广播推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 周年主题策划《“一带一路”,青春为证!》,以个人视角、青春表达讲述时代大背景下普通人的新丝路故事。在《“一带一路”,青春为证!》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青年们,怀揣各自的梦想来到中国江苏。有的人走了,学成回国、建设家乡,成为架起中国与母国交流的桥梁;有的人留下,在中国追寻梦想、实现人生价值。“一带一路”倡议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中国不再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江苏也不仅仅是地图上一个坐标,也许这里并不是终点,只是青春路上一个驿站,却开启了各自人生崭新的篇章。

一、全球视野:走出去看“一带一路”

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格局和地理跨度是如此之大,它的报道重点一定是落在世界而不只是在中国。从“中国倡议”到“世界方案”,中国需要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倡议的宗旨和意图。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可能是更大力度地追踪国际项目的落地和效果,尽可能地把“一带一路”报道的重点从中国拓展到相关项目国。[1]根据2023 年8 月31 日外交部发布的数据,“一带一路”倡议已形成3000 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据世界银行测算,“一带一路”框架下有关交通项目的全部实施,到2030 年有望使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使760 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 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一带一路”,青春为证!》开篇聚焦“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记者在2023 年7 月25 日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首次调图的当天搭乘“澜沧号”国际列车,前往老挝万荣寻找老挝姐弟美丽和彭城,在行进中讲述姐弟俩和中老铁路及江苏的故事。在姐弟俩充满幸福感、获得感的讲述中,受众听到的是中老铁路的开通改变了美丽、彭城的命运,铁路拉近的不仅是两国物理上的距离,更有两国人民心灵间的距离。

题材要走出去,首先中国的媒体人要打开格局,有勇气、有能力策划出境采访,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以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人类胸怀,站在全球的视角上策划主题。其次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要深入当地民众生活,了解民俗民风、生活方式、价值观,才能在跨文化传播中打破文化壁垒。

二、多元视角:各国青年见证“一带一路”

“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外国人对中国评价如何?他们对我们国家形象的认知,是否符合我们的预期?“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也应避免中国媒体“自说自话”,要带动共建各国的民众一起参与其中,让他们自己说,以多元视角有效提升对外传播的真实性、可信度和有效度,让国际社会更加多元、理性地认识中国。

将一个个鲜活、具有质感的人物形象,配合其他相关人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进行交叉叙事,勾勒出中国与周边国家交互共生的命运,选用外国主人公讲述他与“一带一路”的故事、传播中国形象,显然更具说服力。老挝姐弟美丽和彭城曾先后在江苏徐州留学,学成回国之后赶上中老铁路开通,成了老挝第一代“铁路人”;江苏大学的博士生欧提·摩洛克立志成为博茨瓦纳的“赵亚夫”,用在中国学到的知识帮助家乡人民脱贫致富;常州大学研究“一带一路”的学者斯蒂文· 索特雷来自距离中国最远的国家阿根廷,用扎根中国20 年生动诠释“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8 篇系列报道中的11 位主人公,用青春和奋斗跨越山海。在“一带一路”上,还有更多的青春故事在绽放,他们的青春永不逝去。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如同散落的珍珠,在新丝路上熠熠生辉。

三、国际表达:记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共享青春记忆

习近平主席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民相亲在于心相遇。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大多数仍是发展中国家,尚未步入老龄化社会,青年是社会的主力。此外,青年一代成长于信息时代,思维开阔,更具包容性。有研究报告显示,相较于老一辈,青年群体对于中国更有好感度。因此,青年有望成为民心相通建设的突破口。[2]加强青年间交往已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共识。

“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中国的发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大国博弈加剧,但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建立在自我利益之上,即人们要选择最能使自己获利的他人;同时,为了得到收益,又必须给予他人。[3]要让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差异悬殊的人们自觉自愿地走到一起,只有平等、尊重、合作的诚意和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发展,才能打动人心,取信于各国人民。

国际表达讲故事,要避免刻意,做到平衡、客观、有细节,避免宏大叙事,把人物还原到日常生活状态中去,让微观背后承载宏观意义。

因此,《“一带一路”,青春为证!》以青春为题,立足于“变”,11 位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青年因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来到了中国,个人命运从此产生重大改变。在开篇对在中老铁路工作的老挝姐弟的采访过程中,中老铁路开通给老挝普通民众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记者想要了解、追问和求证的重点。老挝遇到的每一位采访对象用铁路开通前后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给出了对中老铁路最真实的评价。美丽和彭城说不仅铁路开通给当地民众出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因为在中老铁路工作他们现在成为全家收入最高的人,全家人的生活也变得更好了,对青春、对人生“这都是最好的选择”。“小人物”的青春见证国家、时代的“大变迁”。每个人的一小步组成了时代进步的一大步。无数个普通人的故事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民紧密相连,个人命运交织到一起,汇聚而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记者一路跟随拍摄美丽、彭城,在姐弟俩工作的万荣站采访拍摄工作场景,再和主人公一起体验万荣年轻人最爱的户外运动,最后赶往姐弟俩大家庭所在的首都万象,记录见证一家人在千挑万选的良辰吉日喜提新车的幸福场景。每一段同期声、每一个画面真实的记录,塑造了立体丰富、可感可触的人物形象,用他们的故事,向各国人民传递真挚情感。

四、碎片传播:贴合年轻受众收听收看习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碎片化传播成为重要趋势。《“一带一路”,青春为证!》采用小而轻的切入口,小故事、短时长,文风清新、叙事轻巧,用契合互联网属性、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塑造当今青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品定位带有新闻属性和纪录片性质的轻体量融媒体产品,表现形式录音报道8 篇,单篇时长5~6 分钟,同时配发人物类的2~3 分钟短视频和图文推送。录音报道在江苏新闻广播《新闻早高峰》《新闻晚高峰》《海上生明月》《这里是江苏》《江苏周刊》《锦绣江苏》等内外宣节目中播出;短视频、图文、海报在荔枝新闻、我苏、江苏新闻广播微信微博、江苏新闻广播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华人头条、大蓝鲸等平台呈现。轻体量的融媒体产品契合碎片化传播场景,可以在不同端口实现单独传播,贴合年轻人碎片化收听收看习惯,同时也利于节目有效传播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老挝倡议江苏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数读江苏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朝发夕至 乘着火车去老挝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