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课程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标准建设探讨

2023-03-25张贺

中国标准化 2023年12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高校

摘 要:应用型高校发展过程中,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面临着向应用型课程转变的迫切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完善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标准建设,并将其作为教师日常教学的重要依据。鉴于此,本文阐述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标准建设的意义,分析了当前课程标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可通过完善应用内容、明确课程依据、转变评价方式的具体策略,从而发挥出课程标准的指引功能,将教学由“知识本位”扭转到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协调发展上来。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标准建设,指引功能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3.12.041

为缓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我国自2013年起即着手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各专业在课程实施上也面临着从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迫切需求。该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标准的建设和完善成为了影响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其不仅应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还应体现产教融合、以技为先、学以致用等应用型课程内涵。因此,本文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探讨建设高校艺术专业课程标准的方法,进而发挥其指引功能,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以期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应用人才。

1 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标准建设的意义

艺术设计是一门相对独立的专业,其研究内容、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涉及到社会、市场、文化等多个领域。近年来,大众审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艺术设计活动与市场经济的融合也日益紧密。这要求艺术设计的形式和内容应体现出具体的服务性价值,从而改变大众的审美观念,并促进其转变生活方式。该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标准的建设面临着多重要求,其既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又应准确体现出专业的内在规律。因此,标准的建设应以促进应用型课程的实现为目标,坚持以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原则,并遵循多元开发的宗旨,力争实现课程标准指引下,课程内容与职业内容对接、教学任务与生产任务对接的课程实施模式,从而在全面改善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全面提高[1]。

2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标准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应用方面的内容

应用型课程发展模式下,专业教学必须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就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其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各种艺术审美活动和生产实践的经验,学习的目的在于了解、认识其中的规律,进而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各种设计中。基于上述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出各种应用型的研究情景,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运用课堂所学解决情境中的各种问题。但当前的课程标准仍突出理论教学,缺乏应用方面的内容,造成教师对应用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在教学中创设出的情境大多偏离实际,并不能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社会实践环境之中,从而难以发挥出标准对课程的应用导向功能,导致学生并不能作为应用主体开展富有现实意义的学习活动。

2.2 难以有效指引教学

教学是一种双向的行为活动,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对学生而言,他们学习时必须以固有的认知为基础,并运用个性化的策略分析、处理问题,进而收获经验,实现能力的提升。在应用型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时不仅要向学生讲解知识,更要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向学生揭示知识表象之下的原理和规律,由此增进学生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应用水平。然而当前的课程标准没有对艺术设计教学进行有效指引,缺乏如何创新教学的形式、路径等方面的内容。如此一来,教师更多地依靠个体经验开展教学,只是让学生生硬记忆各种知识概念和设计流程,这样的模式显然违背了应用型课程的教学规律。

2.3 评价缺乏描述性

描述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方式,要求对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完成的实际情况作出客观描述,进而指出教师已取得了哪些成绩,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但当前的课程标准侧重于评价教学结果,比如学期结束后,教务人员统计学生的考试成绩,藉此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这样的评价主要着眼于卷面成绩,却难以对学生应用能力是否提高等核心内容作出准确判断。由此可见,当前评价的方式并不科学,仅仅是一种判断性的评价,没有从核心对教学的诸环节以及实际效果作出客观描述。这样的评价缺乏反馈性,教师也无法针对性地改进和调整教学[2]。

3 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标准建设的有效措施

3.1 完善应用内容,促进教师提高应用研究能力

艺术设计的各种知识、方法是基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而出现的,课程标准的范畴不能局限在理论框架之内,而应督促教师将理论知识广泛联系实际,从而提高自身的应用研究能力。比如近年来3D技术日益成熟,艺术设计在该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课程标准可以将“3D”的研究和应用纳入教学、考核的范围。内容明确后,教师自然能以此为契机,将现有的教学问题拓展为3D问题,进而根据教学需求,设置合理的条件和情境,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加以合理应用,从而搭建起艺术设计与现实世界沟通、联系的桥梁。应用型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课程标准,由此引导师生用知识有效解决生产实际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揭示出艺术设计的现实价值。

3.2 明确课程依据,为教学提供指引

课程标准的建设应助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体现课程与实践联系的要求,从而明确依据,为教学提供指引。教学依据是教师设计、实施教学的一种凭借,它能进一步帮助教师确定教学的范围、对象、路径、方法等。例如:近年来较多高校都加强了与地方企业的合作,由企业为学生提供项目化、实践性的学习机会,但在课程标准中并未得到体现,导致一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缺乏参考,教学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课程标准应对上述内容作进一步的补充、完善,指导教师如何根据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同制定教学的方案和计划,从而将实践教学立足于专业和应用领域,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3.3 转变评价方式,丰富评价手段

应用型课程发展理念下,课程实施侧重于促进学生掌握技能,其评价也不能仅以笔试成绩为依据。因此,课程标准应进一步督促教师多方收集教学中的反馈信息,从而创造出灵活、可操作、实用强的评价方法。首先,应督促教师了解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真实想法、就业需求等,充分掌握学情;其次,应坚决避免评价过于依赖考试的现象,引导教师丰富评价的方式,比如可根据教学经验,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判断,帮助学生查明缺点、巩固优点;最后,鼓励教师结合实验、实践教学,创设出应用型的评价方法,全面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3]。

4 结 论

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是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主要原因,课程建设和改革成为了其中的关键环节。艺术设计是一门相对独立的专业,其涉及的内容繁多,对学生的理论和应用能力也有明确要求,所以,通过建设完善的课程标准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十分有必要的。鉴于此,本文提出可通过完善应用内容、明确课程依据、转变评价方式的具体策略,从而发挥出课程标准的指引功能,将教学由“知识本位”扭转到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协调发展上来。

参考文献

韩相理.应用型课程理念下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标准建设[J].东西南北,2019(21):197-198.

宗传玉.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设计伦理课程建设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2(12):138-139.

周游.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专业课程思政路径探析――以设计色彩课程为例[J].消费导刊,2019(31):148-149.

作者简介

张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责任编辑:高鹏)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高校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力提升策略研究
七项技能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创新能力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全人教育理念下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当前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应用型高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优化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中以项目教学促产学研结合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