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2023-03-24陈连年
陈连年
摘 要: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中心任务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后,学科教学整体格局发生改变,大单元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为促进学数学学科科学开展大单元教学,本文围绕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展开研究,从分析单元教学要素提炼核心问题、设定单元整体目标重整内容序列、设计单元核心任务形成教学方案三个环节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并细化每个环节具体实践策略,旨在有效发挥大单元价值,形成教学新范式,提高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实践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关于数学课程理念的阐述中提出“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而大单元教学是结构化整合教学内容的有益尝试,其重组知识,使学生感受知识从点、到链、到块的变化,全面打通知识的“隔断墙”.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着眼大单元,对知识进行通盘考虑,经过深层整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迁移知识、建构完整知识体系,从而完善知识体系与思维逻辑,高质量完成核心素养培养任务.
1 分析单元教学要素,提炼核心问题
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研读教材,以大概念、大问题、大任务为引领,对单元内容进行全面整合,对接数学核心素养,才能抓住单元核心,确立单元整体教学导向.下面以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单元为例进行讨论.
1.1 厘清核心素养,分析单元要素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主要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知识模块,“简易方程”属于“数与代数”中的“式与方程”部分,为核心知识,是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意识以及代数思维的起点.追根溯源,方程的本质是等量关系,由此可以从跨教材章节、学段视角寻找更多与之关联的知识点,从而分析出其在四年级“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提出.单元涉及方程意义、等式性质、列方程解决问题三部分内容,结合“课程标准”来看,学习中要让学生感受建模、化归两大数学思想,学会将自然生活中的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准确列出方程,用字母表示抽象、可变的数,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而解方程等内容要求学生从真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经过观察、分析、概括建立含有数学符号的方程.是以数学眼光看问题、以数学角度发现问题的具体体现,能够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建模思维[1].
1.2 提炼核心问题,明确单元主题
大单元教学在大概念与大任务引领下进行,而核心问题是大概念与大任务的中心,后续的一切教学活动均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基于单元要素分析结果,本单元知识虽然涉及方程、等式、解等概念以及用字母表示等式、列方程、解方程,但其围绕的知识核心为“等量关系”,它是通过探索方程意义而来,因此,单元大概念为“方程的意义”、核心问题为“什么是方程”.
单元主题则是围绕单元核心问题作出的概括性总结,能够体现单元内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发挥着统领單元的作用,其指引着单元教学目标、方式、过程、评价方案的设计.因此,明确大单元、大概念、核心问题后,还要确定主题,其要涵盖单元对接的核心素养内容,并要符合学情,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具有典型的现实性与可操作性.“简易方程”单元应以“解决问题”统领教学全过程,并配合趣味性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从中抽象知识、发展核心素养.而在解决问题中需要用字母表示数、寻找等量关系、方程求解,衔接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算律等知识,经过知识的综合整合,可以以“生活中的方程与解方程”为大单元主题,确立从生活视角设计问题、情境、活动[2].
2 设定单元整体目标,重整内容序列
明确大单元核心问题与主题后,还要综合把握知识内容、学生情况,对单元内容序列进行规划与设计,使学生感受到单元知识之间的逻辑,助力“知识块”的形成.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为例进行讨论.
2.1 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单元目标
本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图形与变换”内容,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图形变换”,单元主题为“图形的多样运动与多彩变换”,在本单元学习前,一年级学生认识了上下、左右等方位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基本图形,二年级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对几何与平面图形有简单了解,但第一次接触图形运动知识,即第一次在图形运动状态下展开探索,因此,面对知识既有好奇也有担忧.基于以上情况,应结合核心素养内容,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下确定目标,并要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对目标进行细化,确保能够对每个课时、每个阶段发挥指导作用.因此,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
通过观察实例以及动手操作实践,初步认识图形以及生活中物体的平移、旋转,初步感受轴对称现象,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在一组类型不同的平面图形中准确识别轴对称图形;
以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做”出图形平移、旋转活动,形成轴对称图形,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在认识、操作、变化图形中,对图形运动与变化产生更大兴趣,感受其中蕴藏的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2.2 以重整内容序列细化课时安排
大单元设计中单元内容序列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遵循原有序列,另一种是打破单元内容重新编排,但要体现知识之间的逻辑,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因此,以掌握单元内容核心与本质,作为出发点对单元内容做出分解,再分配内容,确定课时.“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单元的知识核心是掌握图形位置运动与变换方式,位置运动为平行与旋转,变化方式为轴对称,三者均是平面图形的空间运动变化,知识根源一致.而这部分内容学习后不仅需要让学生了解图形空间运动变化,从知识的深层逻辑来看,还要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能够通过平行、旋转判断图形是否有轴对称特征,想象图形运动变化产生的美感,从中可以发现需要在平移、旋转基础上判断轴对称情况,知识之间具有明显的逻辑关系[3].因此,本单元学习目标通过两课时实现,一课时了解平行和旋转、另一课时了解轴对称.先感知图形的运动与变化,再分析变化后是否出现轴对称,使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规律.
3 设计单元核心任务,形成教学方案
在确定单元大概念、核心问题、主题以及重新安排教学内容序列后,应围绕教学实践展开设计,确定落实教学的策略.即围绕核心问题与知识本质设计单元任务,围绕任务利用真实情境设计实践活动,围绕活动内容与学习过程设计评价方案.下面以六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单元为例进行讨论.
3.1 围绕核心任务设计各项子任务
核心任务是围绕单元教学整体目标设定的,笼统且庞大,需要按照教学课时及内容排列顺序分解核心任务,形成以核心任务为统领的子任务体系,与课时内容、课时目标对应,并为后续学习活动设计做好准备.“扇形统计图”单元主要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数据意识与统计活动能力,而扇形统计图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种统计图,学生学习后可以结合统计需要灵活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因此,教学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认识扇形统计图,需要完成的子任务有:掌握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够对扇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分析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得的信息.第二课时为统计图的选择,需要完成的子任务有:掌握条形、折线、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根据统计目的与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类型;运用三种统计图解决生活问题.
3.2 基于真实情境设计实践学习活动
本单元学习中需要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比较,因此,设计以问题为核心的真实任务情境展开学习.
在认识扇形统计图中,在多媒体上出示围绕现实生活绘制的扇形统计图(见图1),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在图上能够获取的信息,当学生提出通过扇形面积大小比较谁比谁大(小)、谁比谁多(少)时,提出第一项探究任务“扇形统计图大小如何确定?”完成本项任务需要认真仔细观察扇形统计图,分析表示数据的特点,可以适当给予学生提示,从整体与部分的角度出发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继续展开探索,给出学生绘制两张统计图的某项数据,如我国陆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小明家谷类每日食物摄入总量3800g,引导学生分析通过统计图能够计算哪些信息?并给出统计表或条形、折线统计图,要求学生将图上信息补充完整.基于以上两项任务使学生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准确理解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及如何计算、转化.
在统计图的选择教学中,出示“条形、折线、扇形统计图特征表”,要求学生以合作探究方式进行总结,回顾每种统计图的特点、比较优势.继而创设真实情境,要求学生统计本班级课外书阅读情况,分析统计不同类型课外书适合选择什么统计图?比较近两个月不同类型课外书增减变化适合选择哪种统计图?每种类型课外书与总量关系适合选择哪种统计图?并要求学生动手画出统计图,结合每种统计图的特点展开分析,说明选择理由.意在通过动手画图更深刻地把握统计图的特征,感受每种统计图的价值;并在生活问题情境下,具体分析,明确绘图意图,确定选择统计图标准,从而培养学生数感、数据意识、应用意识、推理意识[4].
3.3 立足学习过程形成全面评价体系
大单元教学评价与教学活动有着同等重要的位置,需要做到三个“多元”:
评价方式多元,保证评价针对性.既体现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也体现对学习成果的总结,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在课尾教师应组织班级围绕探究活动过程展开评价,采用自评、他评、师评三种形式,学生自评可以围绕自我收获、困惑、学习方法掌握情况展开;他评可以围绕合作情况、表现展开;师评可以围绕学习情况与人文素养发展展开.而为了直观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课后发布活动单,以喜欢的话题绘制统计图,并简单地设计2~3个问题,通过线上工具与学习小组成员交换解决问题.通过课后画图与设计题目活动直观地反馈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进一步判断习得程度,帮助学生查缺补漏;
评价维度多元,综合考察学习效果.教学评价不仅要围绕知识与技能展开,也要关注学习态度、思维方法掌握情况、阶段性变化.因此,教师应总结每个课时结束后的评价结果,集中整理与反馈,反映学生情况,形成优化教学过程思路;
评价主体多元,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了客观、全面地反馈学业质量,教师、学生均应参与到评价中,必要时也可以邀请家长评价,从而保障评价视角全面,有效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各项教学要素.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落实大单元教学模式是提高素养培养效果的重要途径,但教师要做好单元分析,将知识内容与核心素养对接,将素养融入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中,从而做到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使教学结构化,引领学生系统地探索知识、建构知识,充分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自主把控知识形成过程,深化学习体验,活化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敖甜,肖文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探究[J].理科爱好者,2022(6):254-256.
[2] 郭金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2(10):38-40.
[3] 叶结文.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2(25):83-85.
[4] 王在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J].新教育,2022(22): 80-81.
[5] 高虹.“雙师模式”教学的实践与应用——以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为例[J].山西教育(教学),2022(10):47-48.
[6] 刘加霞.基于分数概念本质与学进阶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数与运算一致性的视角[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2(11):32-38.
[7] 沈虹.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界,2022(20):77-79.
[8] 钱爽.大单元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重构路径的研究[J].教育界,2022(5):35-37.
[9] 相珍珍.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单元为例[J].新校园,2022(8):23-25.
[10] 王寒.“四步走”,落实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J].四川教育,2022(2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