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对等视域下英文长句的翻译策略研究

2023-03-23张正喆

现代英语 2023年18期
关键词:长句译法原文

张正喆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加深,跨语言交流日益增多。 我国作为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英汉翻译在翻译界的地位也不断攀升。 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粗糙的翻译,难以接受逐字翻译的、带有浓重翻译腔的英文长句。 要想翻译好英文长句,首先要明确翻译标准,功能对等的翻译标准为此提供了路径。 文章将探讨功能对等的翻译标准对英文长句翻译的指导作用,试图提供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以期提升英文长句的翻译质量。

一、 功能对等之翻译标准

功能对等是由尤金·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标准。 奈达,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家,是《圣经》翻译的权威,他在翻译实践中发现,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交流。 他提出了功能对等的翻译标准,即译文应该能够在目标语言中起到与原文在源语言中相同的作用。 功能对等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性和交际性,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关注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语义和语用对等,同时也强调了文化和语境的重要性。

奈达的翻译理论最早由谭载喜传入中国,谭载喜认为:“《翻译科学探索》的问世,可以看作奈达翻译思想发展过程的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1]。”在此书中奈达首次提到了“动态对等”的理念。 后来,奈达又出版了《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为了使表达含义更加清晰,用“功能对等”代替了“动态对等”。 要符合功能对等的翻译标准,译文的功能应该处于以下两个层次之间:一是译文读者能够理解译文,能够想象源文本的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文本的;二是译文的读者能够以与源文本读者基本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文本[2]。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要通过多种翻译策略打磨译文,努力实现源语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方式与译入语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方式的对等。

二、 英文长句之特征及处理方法

范仲英认为:“一般说来,英语长句较多,而且结构比较复杂,往往从句里含从句,短语中又有短语。 宛如一棵大树,有树干,有枝杈,有树叶。”“与此相反,汉语句子一般简短明快,很少长句。 即便是较长的句子也不像英语那样,盘根错节,十分复杂。恰似一根春竹,一节之后又生一节,中间掐断无伤大雅[3]。”因此,如何以合适的方式翻译英文长句,适应中文的语言特点,实现功能对等,是英汉翻译中的一个重难点。

英文长句的最少字数一直存在争议,笔者参考了彭萍、宋天赐、袁江等学者的观点,文章讨论的英文长句是指二十五个单词以上的英文句子。 英文擅用长句,为树式结构。 所谓树式结构,有三层意思:①句子有一个基本的主干。 ②所有的枝丫都是从主干上分出来的。 ③句子的复杂化不影响这个基本的主干[4]。

通过以上对英文句子特征的描述,不难看出,英文的构句方式与中文存在较大差异。 翻译应让原作在译入语中“投胎转世”。 而欲得原作之胎,必须复活原作者的精神,使其灵魂附体于译文[5]。 翻译英文长句,必须有所侧重,分清轻重缓急,知道哪些部分是重要的,才能将句子中重要的信息翻译出来。不可在看到句子之后乱译一气,主次不分。 笔者一般遵循以下翻译步骤:第一,确定主谓宾,抓住句子主干,掌握句子结构;第二,切分句子,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第三,翻译句子的各个部分;第四,运用适当翻译策略修改、重组句子。

若是把英文长句全部逐字翻译成中文,有时会因句子过长而让人读来喘不过气。 如此一来,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方式便会存在差异,违背了功能对等的翻译标准。 要实现功能对等,需要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英文长句进行调整,譬如,使用分译法、顺序调整法等翻译策略,使之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然而,不排除有些句子顺句驱动翻译就能达到和原文相同的效果,顺译法也是一种常用的英文长句翻译策略。 除了对句子结构的调整,当译文存在文化和意义上的误读时,寻求合适的翻译策略调整译文也是十分重要的,文章第三部分将结合具体例句对英文长句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三、 英文长句翻译策略之应用

(一)顺译法

所谓顺译法,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按照原文的顺序和结构进行翻译,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流畅性和自然性。 这种翻译策略通常适用于句子结构简单、语法清晰、语义明确的文本。 需要注意的是,顺译法并不意味着完全按照原文的顺序和结构进行翻译,译者还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

例1 More than a millennium before Islam,about 500 bce, early Arab mariners had already developed the shallow-draft, lateen-sailed dhow to ply the waters of the Arabian Gulf and the Indian Ocean.

译文:早在伊斯兰教诞生一千多年前,大约公元前500 年,早期的阿拉伯航海者就已经发明了浅吃水、斜挂大三角帆的单桅帆船,往返于阿拉伯湾和印度洋水域。

分析:例1 的开头是时间状语,然后才出现主语和谓语。 这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中文习惯先说时间,再说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 因此,翻译这个句子时直接使用顺译法,将句子各部分在其原本的位置上翻译即可。 但是,使用顺译法并不意味着逐字翻译,还需要译者根据中文的特点进行适当改写。 譬如,句尾的“the waters of the Arabian Gulf and the Indian Ocean”,这部分应该翻译为“阿拉伯湾和印度洋水域”,而非逐字翻译为“水域的阿拉伯湾和印度洋”。

例2 Exchanges created very ancient knowledge corridors that extended from Tanzania to the Spice Islands, involving barkcloth, spices, linguistic patterns, and the elegant wind dynamic of the lateen sail.

译文:交流创造了非常古老的知识走廊,从坦桑尼亚延伸到香料群岛,涉及树皮,香料,语言模式,以及三角帆的巧妙风振。

分析:例2 是一个主从复合句,“that”后面的内容是在解释“corridors”的内涵。 在英文中,定语从句跟在先行词之后修饰先行词,人们在翻译时可本着符合中文习惯、通顺流畅的原则,根据从句的长度选择前置或后置翻译。 例2 中定语从句长度较长,明显是无法前置翻译的,前置翻译会使中文句子显得头重脚轻。 因此,笔者采用顺译法,将从句在其原本的位置上翻译了出来,无须改变句子结构即可实现功能对等。

(二)顺序调整法

所谓顺序调整法,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文化背景,对原文的顺序进行调整和重新组织。 这种翻译策略通常适用于结构复杂、逻辑关系较强的长句。 译者需要先理解原文的逻辑关系和信息结构,然后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文化背景进行重新组织。 这种翻译策略可以保证译文在逻辑上的连贯性,同时也可以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需要注意的是,顺序调整法并不意味着随意改变原文的顺序和结构,而是要在保持原文信息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

例3 Journeying among multitudes of islands large and small, and astonished by the presence of peoples everywhere, Europeans arriving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puzzled over a water world of such remarkably diverse yet apparently related civilizations.

译文:十六世纪到达这里的欧洲人,在大大小小的众多岛屿中旅行,对到处都有民族的存在感到惊讶,水世界拥有如此多样的文明,文明之间又有明显的关联性,这令其感到困惑。

分析:例3 长度长,结构比较复杂,以标点为界,原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说在大大小小众多岛屿中旅行,第二部分是说对到处都有民族的存在感到惊讶。 到此为止,还没有出现主语,显然是不能按照句子原本结构进行翻译的。 第三部分是说十六世纪到此的欧洲人对各式各样又存在关联的文明感到困惑。 考虑到功能对等,要尽量达到译文读者读来与原文读者观原文无异。 笔者必须将这三部分重组,调整部分内和部分间的顺序,重新梳理其内在逻辑。 根据中文表达习惯,先出主语,把“十六世纪到达这里的欧洲人”放在句首。 “在大大小小的众多岛屿中旅行,对到处都有民族的存在感到惊讶”意思较为清晰,直接跟在主语之后。 如此一来,还剩下“puzzled over a water world of such remarkably diverse yet apparently related civilizations”没有翻译。由于主语放在了句首,这部分笔者将偏正结构“a water world of such remarkably diverse”,翻译成主谓结构“水世界拥有如此多样的文明”。 后半部分增加了“文明之间”,译为“文明之间又有明显的关联性”,译出了内在逻辑,使句子更加连贯。 然后把“puzzled over”调整到句尾,译为“这令其感到困惑”。 经过这一番调整,句内各部分顺序改动较大,译文读来清晰流畅,实现了功能对等。 此外,通过例3 的翻译可以看到,在顺序调整的过程中,笔者还适当进行了增译,以使句子更加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因此,翻译中要做到灵活应变,不要拘泥于某一种翻译策略。

例4 Ultimately, exposed dryland or littoral areas would once again disappear beneath the waves as sea levels rose with the melting of the polar ice caps.

译文:最终,随着极地冰盖的融化,海平面上升,暴露在外的干地或沿海地区将再次被海水淹没。

分析:例4 中包含因果关系,“as sea levels rose with the melting of the polar ice caps”是“exposed dryland or littoral areas would once again disappear beneath the waves”的原因,是一种结果在前,原因在后的结构。 而在中文中,人们习惯先说原因再说结果。因此,笔者在译文中对原句原因和结果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先翻译了句中表原因的部分,然后再翻译表结果的部分。 做出这种调整是因为中英文有不同的表达习惯。 当英文长句中的逻辑关系明显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时,译者可以尝试采用顺序调整法进行翻译,从而避免读者阅读译文时感到违和。 例4 也可以理解为按照时间顺序的先后进行翻译,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陆地被淹没是存在时间先后顺序的,“先发生的先翻译”也是一种快速把握英文长句逻辑的方法。 当然,翻译中不可机械使用翻译策略,策略只是一种思路,译者应当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分译法

所谓分译法,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文中的长句或复杂结构分解成几个短句或简单结构进行翻译。 这种翻译策略通常适用于语法层次较多、信息量较大的长句。 分译涉及从词到句到段的所有语言单位,翻译时需要单列出来的部分都属分译[6]。

例5 Despite the fact that he had not slept for more than 24 hours and was exhausted from the intense physical labor, John managed to complete the marathon, which surprised everyone who knew how challenging the race was.

译文:尽管约翰已经超过24 小时没有睡觉,并且由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而筋疲力尽,但他还是完成了马拉松比赛。 这令所有知道这场比赛有多么艰难的人都感到惊讶。

分析:由于中文擅用短句,英文擅用长句,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句子进行拆分。 在翻译一些松散的句子时,分译法比较常用。 例5 是一个典型的英文长句,包含了一个复杂的主句和一个修饰性的从句,前后成分连贯性不强。 笔者采用分译法,将其翻译为两个句子,把这样一个松散的英文长句处理成两个中文句子之后,句子的意思和逻辑关系便清晰可见。 在使用分译法翻译英文长句时,人们要注意从何处“分”。 “分”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由意群、句子逻辑决定的。 例5 译文的第一句讲的是约翰完成马拉松比赛这件事情,而第二句讲的是其他人对这件事的反应。 如此拆分是符合逻辑的,既避免了句子说法欧化,又能使句子意思更加清晰,尽量实现译入语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方式与源语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方式的对等。 由此可见,在英文长句翻译中,擅用短句的中文难以一句话说清楚或是翻译成一句话显得冗余时,对句子进行拆分是一个实用的方法。 当然,这种拆分是建立在不改变句意的基础上的。

四、 结论

功能对等的翻译标准由来已久,且在翻译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文章在功能对等视域下探讨了英文长句的翻译策略,文中翻译策略的使用都是为了符合功能对等的翻译标准。 经过案例分析可知,在功能对等的指导下采用顺译法、顺序调整法、分译法翻译英文长句是可行的,可以尽量实现译入语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方式与源语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方式的对等。 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翻译英文长句,有助于快速理清句子脉络,提高翻译的速度和精度,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猜你喜欢

长句译法原文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吼唱在关中大地上的“秦腔”——论小说《白鹿原》中长句和排比句的秦腔韵味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英语长句译法新探
——意群—动态对等法
正反译法及其原则
长句变短句方法例谈
“好”字译法种种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