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问题探讨

2023-03-23费良

大众投资指南 2023年36期
关键词:资产事业单位数字

费良

(92214部队,浙江 宁波 315000)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模式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由手工账到电子账,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为“资产管理”模块,通过“预决算”模块与“资产管理”模块联动,实现了“资预结合”“资产购置计划”“资产配置标准”等科学管理模式;并通过“会计账”模块与“资产管理”模块相互关联,实现账物相符、账账相符等实际有效的监管方式。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深入转型建设发展,调整改革以来,部分单位通过合、拆、撤、扩、升、降等不同形式完成“重组与重塑”,但中间不免出现资产底数不清、资产配置不科学、资产处置不规范、管理力量薄弱等现实问题,使单位在组织关系上已完成改革,但资产统筹细分还有待提升。

近年来已经开始进入资产管理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改革阶段,全面铺开资产管理系统网络化建设,大力推进资产报废、处置相关工作,花大力气持续推动资产盘活效能工作。但工作开展期间,因为原有资产管理模式中存在问题沉积、现有资产管理模式中未能捋顺管理层级、待报废(处置)资产数量庞大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交织,使现有模式下,虽整体向好,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及问题倾向。

二、资产管理的意义

优化资产管理模式可以盘活存量资产、控制配置增量、有效发挥资产价值、不断提升经费使用效益。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使制度建设步调统一到信息化建设进程上来,可以使各部门、各层级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到资产的管理中去,可以使资产管理者保持购置时的本心、匹配事业任务所需效用、更好发挥资产价值效能。

好的资产管理模式,可以使有限的经费发挥出更大的经费价值、为经费科学配置提升做出合理规划,可以使资产在固定的标准内筹措添置、更好地为下步工作开展提供指导,可以使预算的编制更加细致便捷、堵塞因资产配置带来的制度漏洞。科学的资产管理模式,可以使整个单位的资产底数更清楚、各部门间更高效地统筹资源的利用、更合理地安排资产的维护保养工作。

资产是各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管理成为各单位工作的关键一环,优化资产管理模式能使单位的资产保持稳定性和可靠性,更能使单位的各项资产发挥最大价值,为单位的任务使命完成提供坚实基础,从而使单位的整体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现实需求已十分紧迫,加强资产管理不仅能提升资产的使用价值,还能减少库容占地面积的浪费、更能节省一笔不小的经费支出。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资产管理、进而提升自身事业任务完成能力、能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效益。同时,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使资源被全局掌握、通盘考虑,为保障打赢夯实基础。加强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性较强、具备现实意义的保障性工作,科学管理下可以合理控制运行成本、减少性能错配成本、提升残值回收价值、闭环流程管理,切实为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一)制度设计相较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面临改革调整,财务规定已相继完成更新、更替,但配套的资产管理规定仍存在资产确认方式不同的情况,且资产的购置条件、管理方式、报废处置等相关条目设定仍未按新系统、新模式进行修订、改编,使各单位资产管理人员未能有效、客观、按部就班地开展资产管理工作,往往需要管理人凭借工作经验、自我认知,以带有主观性的处理方式去完成资产管理工作,导致工作开展效率及质量不高、工作推进缓慢等问题发生。

(二)信息联动共享机制效率较低

对于单机版财务信息系统中“资产管理”模块而言,基本不存在资产的信息共享体系。但经过财务信息系统的改革升级,资产信息的联网工作基本已经完成,能实现信息的共享,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资产信息条上的信息改进为条形码式储存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信息的承载量。

但目前信息仍旧以重点突出资产名称、型号、单价等基础式信息,对深层次信息采集还需进一步完善,例如提供商品的厂家(供应商)、资产的使用情况(折损情况)、资产应有的报废年限、资产的积损及维修情况等细节信息。更为详细的信息可以为资产的调配使用、日常维护、处置报废等流程提供更为科学精准的信息支撑,为工作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三)“用管分离”、底数不清的资产管理模式

因为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原先集成于财务信息系统中,属于其中的一部分,通常由各单位财务人员,在记账时对资产项目按资产入账后,同时相应地在“资产管理”模块进行登记录入。

长此以往,造成了各事业部门、各零散单位习惯性将资产管理工作认为是各单位财务部门所管辖的分内之事。但这较大程度上影响资产的日常管理,由于资产的购置、日常维护、修理、报废都是由财务部门进行论证实施的,财务部门介入的阶段往往在购置、处置两个环节,流程管控单一且由于各层级都或多或少存在认识偏差,导致相应的政策解读也由财务部门进行负责,则该项资产需不需要补充、状态属不属于可以报废,往往只能通过主观描述进行处理,这不仅会造成资产的错配、更会导致经费的浪费。

(四)“喜新厌旧”的资产增长模式

资产配置标准、“资预结合”是较好的资产购置管控方式,但由于各单位的事业任务差异较大、人员组成复杂、结构形式较为多样,资产配置标准较难统一;对于各单位自身拟制备案的资产配置标准,因为没有具体客观的标准作为参照,都会以各部门实际需求作为编制依据,配置标准按照需求拟制则会造成每年标准都在提升、各部门间的统一性都无法保持。

在“资预结合”模式中,因为对部门设备的购置标准进行限定,该类资产的购置情况相对较好,预算编制每年都可以对预算进行限定,但还有大部分采购项目,只有待到购买需求发生时才能够知道是否应该按资产进行管理。这导致各部门为了“追新”“求多”,轻视资产采购前期的需求论证,导致资产超配、性能过剩。同时,存量资产的使用频次、频率远远低于日常应有工作强度,使资产的使用、报废等环节的管理不能按照原有规律进行判断掌握,使资产管理的规范性、规律性受到一定冲击。

(五)数字资源、各类档案资产化观念尚未建立

数字资产在1974年时由理查德.皮得斯提出,其主要是规划、控制、提供数据和信息资产的信息汇总源,可以通过不断地数据挖掘等先进技术及方法,为工作开展、决策方式提供数据价值。数据资产的价值发掘主要是通过制定计划、资产归类细分、资产评估及报告建议四个步骤。这能有效提升数字资源的潜在价值发挥,并能快速激发单位数字化转型的干事热情。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数字资产确认上,仍处于相对空白阶段,电子化档案纳入资产化管理是必然趋势,数字资料的价值挖掘,不仅能提升工作效率、更能促进工作创新。

(六)资产管理绩效管理意识有待增强

资产管理其实是一个闭环式、全流程、全周期的一种全寿命管理模式,中间会有交接、会有更替,但对于资产的整个管理过程是可以被量化的、并进行定量分析的,但这个过程是相对复杂的,需要花费较大精力进行分析、细分、对应,且各资产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不能做到逐一分析、系统建模。粗放式、简单化的管理模式就被广泛采纳,从资产购置、使用到资产处置报废,阶段性管理人员只能做到该阶段的资产保管工作,不能主动思考、积极作为,资产的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模式得不到广泛推广。

四、对策建议及思考

(一)不断加强资产制度体系建设,贯通法规链路,避免政策壁垒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网络化、信息化、正规化的不断推进,财务工作的合并融合,相关的法规办法应该在原有基础上提炼融合、推陈出新,逐步整合形成一整套政策体系。修订完善原有不相容的政策,重新拟制配套新系统运行的政策,审慎考虑全寿命资产管理的政策,使资产管理政策的指导性、实操性不断增强。

(二)持续提升资产管理信息化、网络化速度,丰富信息承载体量

二维码的设计使原有单一的标签信息发生了质的改变,使其承载量有了很大提升。但因为标签信息还是以人工(手动)输入为主,主观性较强,首先资产的信息量主要以品名、型号、单价等基础信息为主,其他特殊需求的信息含量较少,其次受主观程度影响大,信息录入的准确性待考量。这就要求资产管理的建设需进入大的网络化、信息化构建体系,将与资产管理阶段所涉及的信息流全面接入资产管理系统是十分有必要的。比如采购阶段,网上商城信息的接入,维修阶段,修理厂等维护修配信息的接入,交接阶段管理人更替信息的接入等。

(三)夯实分级管理职责基础,增强资产管理意识,消除管理盲区

逐步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按级负责、职责到人”的多层级管理模式。细分资产管理全流程中的责任靶点,精确到人,按节点描述具体责任承担、划定责任程度,使资产管理专业度显著提升。具体分级按照单位资产管理委员会和下设的小组作为第一层级管理、资产对应归口管理部门作为第二层级管理、资产实物的实际使用部门作为第三层级管理,各层级按职责权限分管资产的环节阶段审批。资产的具体管理措施办法拟定、配置标准、增设论证都由第一层级进行把握审核,资产的购置、报废处置主要由第二层级进行重点审批,资产的日常管理、维修维护主要由第三层级承担。各层级之间职责明晰、分工明确,能有效提升资产管理运行效率。

(四)从严审批资产配置标准,统一规范资产设置,源头把控资产增设审批

资产配置标准基础含义是满足单位办公基本需要的设备,不包括专业设备。因此,重设资产配置标准是解决不同类型单位间资产配备的合理办法。对于资产配置因区分基本标准以及特殊标准(按事业任务分工不同设置),基本标准应按办公室类型设置为通用标准,按办公室侧重点不同细分资产配置标准、但各单位间不进行较为明显的区分;但对于特殊配置标准,因将各类型单位进行划分,按类别确定资产标准,且对于各单位的特别需求应及时备案审批,且严格控制年标准增加量,原则上不改变资产配置标准,对于新增资产的需求审核应着重设备性能的把握,是否为办公必需、是否超办公需要等,需要严格把控,从源头上杜绝浪费现象发生,从而做到厉行节约。

(五)梳理数字类、档案类价值含量,逐步建立数字资产管理机制

数字资产管理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从划分数字资产界限,明确数字资产含义及内涵,将数字资产管理纳入资产管理相关法规体系,加快数字化、信息类资产价值提取,建设数字资产管理平台,将数字资产纳入资产管理体系,做好数字化资产全寿命管理体系建设等六个大方面着手进行研究探寻,使数字资产管理慢慢发挥其潜在价值,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数字资产管理机制。

(六)细分资产管理阶段,建立资产管理评价标准,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资产管理的成效和问题往往是较为具象的,能较为直观地反映出管理人、管理部门、各层级管理时做出的努力及存在的问题。因此,要构建一个多元、多维的评价考核体系,将资产管理全流程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纳入绩效考评,将一些通用类指标作为评价标准,例如资产配置标准达标情况、存量资产使用率、资产利用程度、账实相符程度等具体量化指标都能较好反映资产的管理情况。通过定期的考评分析,形成问题台账,明确整改时限和整改责任人,将问题发生原因、问题产生影响、问题整改力度作为绩效考评参照项,严格做好考评,并按相应的奖惩制度做好考评结果反馈,切实将绩效工作落实落地。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方法已得到较大改善,但在制度设计、信息联动、管理层级、配置标准、数字资产、绩效管理等六个方面仍存在一定提升空间,可以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提升信息承载、明确层级职责、健全资产配置标准、建立数字资产管理机制、构建资产管理评价模型等方法进行改进完善,实现对资产管理的有效规范、实现对资产的精准管理、有效提升资产的使用效益,为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效益发挥提供坚实保障。

猜你喜欢

资产事业单位数字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答数字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数字看G20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