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2023-03-23徐惠敏
徐惠敏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海南海口 571101)
0 引言
一个国家、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成为关注的焦点。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不仅能够提升农村整体实力,还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促进农村地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1 农村生态文化的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由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等方面构成,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农村生态文化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先祖创造的、世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特点和价值观念、内涵博大精深的文化形态,它融合了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传统习俗、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1]。农村生态文化的内涵主要概括为4 个方面。
首先,农村生态文化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农村地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农村的自然环境对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至关重要。农村生态文化强调农民对土地、水资源、森林、动植物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倡导生态农业、绿色种植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村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其次,农村生态文化注重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是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农事习俗、农民的传统知识和技艺、传统节日等。农村生态文化尊重和弘扬传统农耕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其与现代农业和生态环境相结合,推动农村地区文化经济发展。
再次,农村生态文化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品质。农村地区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资源丰富,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福利[2]。农村生态文化强调健康饮食、身心锻炼、休闲娱乐等健康生活方式,倡导人们回归自然、享受生活、关注身心健康,提高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最后,农村生态文化重视社区参与和社会共治的和谐统一。农村地区有着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网络,以人伦关系为中心,重伦理,倡道德,社区意识和社会互助是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特征。农村生态文化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强调共同管理、共同承担责任,推动社区自治和社会共治,增强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 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
2.1 有利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乡村振兴的视野下,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能够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村地区的文化需求与城市不同,农民希望能够通过文化活动了解农业技术、传统知识、乡土文化等内容,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农村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建立农村图书馆、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设施,举办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知识讲座等活动,满足农民对于文化的需求,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2.2 有利于提高农村整体实力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提高农村整体实力,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首先,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可以培养农民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通过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和创业培训,为农民提供技能和知识,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潜力。鼓励农民利用自身的资源和特色,开展农业深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3]。其次,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文化教育资源,例如乡村学校、教育培训中心、就业基地等,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3 有利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能够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农村地区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传统习俗。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传承项目、乡土文化研究和保护工作,使农民更好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乡村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乡土文化活动等形式,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培养农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能够为农民提供精神指导和道德引领,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3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与经济建设相比,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会对农民的思想、精神、价值观念等产生影响,使农民拥有良好生活条件的同时,促进其思想观念的进步,并树立生态文化主流价值观,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然而,许多农村地区在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却忽视了生态文化建设。
3.1 农民主体意识不强,文化素养相对较低
早期,农村地区的教育体系并不完善,很多农民并没有接受过系统化教育,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主体意识不强,对于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缺乏对文化发展的重视和参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并没有彻底转变自身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他们更关注经济收益和实际利益,往往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和参与持观望态度,造成农村文化建设中缺乏积极参与的主体。另外,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也面临人才队伍相对薄弱的问题。农村地区人才流失严重,缺乏相关培训,具有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人才相对稀缺,导致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管理和运营水平相对低下,无法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潜力[4]。同时,专业人才的缺乏也影响了文化项目的策划和执行,难以有效地组织、开展和推动文化建设工作,限制了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3.2 资金投入明显不足,文化设备使用效率低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有限,难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财政收入有限,使农村生态文化建设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导致文化设备的使用效率低下,设施更新和维护面临困难。很多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老化严重,功能陈旧,不能及时更新和维护,设备不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效益,无法满足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影响了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果。此外,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还缺乏有效的资金运作机制和资金保障措施。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金融机构相对较少,资金的筹措和运作存在困难,缺乏科学的资金管理和分配机制,使资金的利用效率低下,投入不精准,甚至出现资源浪费和效益不高的情况。资金保障措施的缺乏,使农村生态文化建设面临着经费不稳定、资金来源不可持续等问题,限制了其长期、稳定发展的可能。
3.3 文化制度建设不完善,缺乏完整的生态文化培育机制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规范和管理机制的问题。一方面,文化制度不健全,使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缺乏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导致文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缺乏统一标准和统筹规划,容易出现片面性、随意性等问题。由于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主体的协同合作,如果缺乏有效的责任分工和协调机制,各方面的工作可能会出现责任不清、推诿扯皮等问题,文化建设的推进比较缓慢[5]。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监督体系,容易导致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文化建设中的各项活动可能无法充分发挥效益,无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影响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3.4 文化建设盲目跟风,自身特点被埋没
部分农村的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着盲目跟风、追求时尚和外来文化的问题,忽视了本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受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部分农村地区试图通过引进外来文化元素提升农村文化的现代感和吸引力。然而,这种盲目跟风的做法却忽视了农村地区的独特文化资源和传统,导致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缺失独特性和差异化,使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现象使农村文化建设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和个性,文化活动和产品缺乏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无法满足农民对于本土文化的需求和认同。农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民俗、风土人情等独特文化资源,但由于缺乏对本地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往往被遗忘。另外,文化建设盲目跟风还容易导致过度商业化,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价值,造成本土文化品牌的模糊化和同质化,无法形成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鲜明的品牌形象。
4 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有效方法
4.1 发挥基层组织优势,丰富生态文化教育的内容
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优势,加强引导与宣传。基层组织在农村社区中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基层组织可以根据不同群体,构建生态文化教育平台,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艺术表演、文艺比赛、知识讲座等,以丰富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其次,基层组织可以加强文化宣传,丰富生态文化教育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宣传和社区活动,使农民对文化建设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引导他们加强生态文化的重视,激发他们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
4.2 加强合作培养力度,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需要协调社会多方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关键是引入专业人才开展研究和设计,培养农村青年参与文化建设。一方面,加强与大学、研究院所等机构合作,引入专业人才对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和设计。专业人才在景观设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专业背景和丰富经验,他们能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融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社会需求,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创意,设计出符合当地特色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活动[6]。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农村青年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计划,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培训和实践,农村青年不但可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文化建设理念和技术方法,还能够激发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和动力,利用自身对农村地区的熟悉度和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农村生态文化项目的策划、组织和管理工作。
4.3 以原生态环境为基础,提升村民生态意识
将原生态环境作为基础,注重特色景观设计是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可以根据本土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因素,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打造独具特色的景观,将自然与文化相融合,展示农村地区独特的魅力。例如,山区地区可以利用山脉、溪流和森林等自然资源,打造山水画廊、水边栈道、登山步道等,使游客和居民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到宁静和舒适;平原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农田、湖泊和村落等元素,打造田园风光和乡村文化体验区,展示农村地区的独特魅力和传统文化。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4.4 推进农村文化制度建设,强化责任意识
推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重在建章立制,并强化责任意识。制度建设包括相关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根据农村本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的村规民约等,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明确的依据和指导。同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其责任意识和专业能力,真正将文化建设落实到每个人身上,确保文化建设工作能够有序推进。
4.5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实效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可以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利用专项基金等方式,增加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促进文化设施的更新和维护,提升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使更多的农民受益于农村生态文化建设[7]。
5 结语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实施有助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农村整体实力,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实施方法还面临一些挑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因此,乡村振兴视野下,只有全社会各方力量合力推动,将生态文化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才能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