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探析

2023-03-23徐玉双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阿长小人物价值观

徐玉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具体地体现在语文的交际功能上,语文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或者说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人文性具体体现在学生可以通过语文学习,领悟语文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

通过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全面学习,可以发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深刻体现在小人物形象的教学中。以《老王》一文为例,该文章出自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这一单元导读提到:“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本单元的《老王》的预习也有提到:“在作者眼中,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随着阅读的深入,教师根据对小人物形象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学生更能从“小人物”形象联想到生活中与此相类似的人物形象,从而观照自身的行为态度,在教师正面的指引下,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反馈给周围世界,进一步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这个层面上得到高度统一。

一、语文教材中的小人物形象概述

小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古今中外许多现实主义作家创作的恒久主题。比如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创作出《孔乙己》《阿Q正传》《阿长与〈山海经〉》等经典作品,刻画出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且具有时代特色的小人物形象。作家没有停止对小人物的探索,关于小人物形象的研究也层出不穷,那么到底何谓“小人物”呢?

《现代汉语词典》把“小人物”定義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不出名、没有影响的人。”这就与其他对社会进程起了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的历史人物做出了区别。立足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专写小人物的第三单元的导读中有:“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出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据此我们可以理解出三层含义。

首先,小人物不是非善即恶的扁平人物,他们的人物设定并非是单一的好人或者坏人,作者赋予了他们复杂且丰富的属性,随着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系列矛盾冲突,结合作者字斟句酌的细节描写,他们的形象能愈发“丰满”。比如鲁迅先生的《故乡》,通篇没有明确谈及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但是通过“我”与闰土的对话和细节描写,一步步揭开了成年闰土的人物性格特征。闰土看到“我”时,局促又恭敬地叫了一声“老爷”,他的手像是干裂的松树皮,黯淡无光又刻满皱纹的脸上有欢喜,更多是凄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与少年时候的闰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个原本充满生机、聪明勇敢的小少年,变成了一个依旧朴实勤劳,但被贫苦生活麻痹的“木偶人”。

其次,小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画给我们的启迪是让我们能作为一个“普通人”观照自身,而后“在自己身上诊断出一般人的疾病痛苦,然后用诗作去医疗那些疾病”。比如《台阶》一文中的“父亲”,一生低眉顺眼,执着于家中台阶的高度,似乎台阶越高象征着这家人的地位更高、更受人尊重。“我”父亲兢兢业业了一辈子,终于细致周详地砌了九层台阶,很是气派,可是父亲追求的地位、尊重并没有改观,父亲还是习惯性地跨原本的三层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在跨一道门槛……”作者李森祥在《给编者尤志心的信》中提到:“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衰老,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但是,即使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最终的命运会不会有所改变呢……”小人物形象不仅在物质层面,更是在精神层面让我们深刻反思:人生的价值追求到底应该是什么?我们真的不能突破所能达到的上限吗?如果突破不了又如何与自己和解呢?

第三,虽然小人物形象存在弱点,但总体上起了一个以积极价值观引导学生的作用,鼓励人们追求优秀品格。《阿长与〈山海经〉》里斗大字不识一个的阿长,尽管行为举止粗俗,常常是切切察察的一副絮叨样儿,遵守着烦琐至极的老旧规矩,但是待人真诚,且为人淳朴。她只是家里请的佣人,却能够把其他人觉得可有可无,而作者视若珍宝的《山海经》记在心里,“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阿长知道作者对“三哼经”的热忱,请假回去后居然买来了,可以说她给予了作者童年生活无尽的关怀与疼爱。阿长的形象特点在作者取材的繁简取舍之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她为人淳朴,不拘小节,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对民间传统文化十分了解,作者对阿长的描写就已经不仅仅定格在她是周家一个愚昧落后的保姆的身份上,而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充分表现了她自身的独一无二的性格光辉和人格魅力。

二、语文教材中的小人物形象分类

对初中三个年级的语文教科书选文进行分类,共有29篇关于小人物的课文。选文作者囊括古今中外,每个作者的成长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都有所不同,因此文之所道各有其特点,作者笔下的小人物形象的职业、性格也不尽相同。“现实主义不仅要细节真实,而且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同时如卢卡契所言:“只有通过最普遍的社会客观性而从个性的最真实的深处生长起来,一个真正的典型才能在文学上产生。”所以,对选文中的小人物形象进行总览后,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人物性格生成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以职业为主要立足点,对选文的小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一)农民形象

在中国这片农耕文明由来已久的土地上,深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的农民是基本的国民。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就选取了许多以农民形象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作品,而且这些农民形象集中产生并扎根于中国本土。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刘姥姥,虽是底层社会的农家老妇,来到京城贵族之家,不吝把自己作为笑料,闹出不少笑话,但是为人纯真坦率、聪明勇敢、坚韧不拔,当她面对生活窘境时,敢于主动化解危机。即使在《红楼梦》中,她并非主人公,但是由于她出彩的个性特征,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小人物形象。

选文中的农民形象,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农民深切的关注和同情,更是让书中的形象照耀现实,让学生接触到他们不曾了解的不同的人生命运。

(二)小知识分子形象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知识分子形象大致有两类,分别是教师和书生,其中作者的褒贬意图十分清晰明确。

就教师而言,以《藤野先生》为例,主人公藤野严九郎是作者鲁迅的解剖学老师,当时正值中日战争之后,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饱受日本同学白眼,“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而藤野先生主动批阅作者的讲义,事无巨细地一一订正,给了作者无私的关怀和真挚的鼓励,以毫无民族偏见、治学严谨、善良正直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样一个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高尚教师形象,在治学、荣辱、慎独方面给予我们无限的教诲。

就书生而言,以《范进中举》为例,本文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者以范进、胡屠户等为主人公描写世情,尽讽其伪。主人公范进胡子都白了还在参加科举,家徒四壁,是个“现世宝穷鬼”,但是不曾谋过生计,只是得了个老秀才,参加科举的盘费都得靠人接济。终于高中,却戏剧性地欢喜疯了。读书人不尚学术反而热衷于借助八股考取功名,拼得头破血流,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悲哀。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可以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思考科举制度的意义,以及读书之为何。

(三)小商贩形象

这类形象在教材中出现并不是偶然,自社会上出现商业,便有了小商贩的活动,文学作品自然少不了对于小商贩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卖炭翁》为例,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强行买卖,卖炭老人“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而辛苦烧的“一车炭,千余斤”就换来“半匹红纱一丈绫”。实际上,卖炭翁代表的是封建经济下,受封建官府和封建政權相结合的特殊势力压迫下艰难生存的劳动人民。再比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每日杀猪营生,是一个市井俗民,为人刻薄市侩、捧高踩低。

鲁迅谈到《儒林外史》时指出:“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小商贩形象的成功塑造体现出了不同时代下的世态百相,底层群众的生存境况跃然眼前。

(四)小官员形象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小官员形象,要属《变色龙》中的小警官奥楚蔑洛夫。大街上有小猎狗咬了人,他好逞英雄、装高尚去“主持正义”,所谓打狗还要看主人,围绕着小猎狗的主人是不是席加洛夫将军,奥楚蔑洛夫连着变了好几幅面孔,知道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后,居然叫嚣着要收拾被咬的人,夸小猎狗“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明明是与底层群众联系比较密切的小警员,更能切身了解到底层群众的生存境遇,但他仗势欺人、媚上欺下,底层民众的人身安全不如将军家的狗金贵。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正是19世纪末,沙皇统治时期,底层劳动人民生活极其艰辛,而上层社会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社会阶级分层严重,各类社会矛盾激烈交织。小官员的形象让我们联想到社会制度的完善与否以及人性的好坏,极具教育意义。

(五)苦力帮工形象

这一类形象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屡见不鲜,有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女佣人阿长和《老王》中的人力车夫老王,其共同点在于,他们究竟姓甚名谁,大家都不在乎,也不屑于去打听,他们在社会上靠着力气活艰难地生存着,又无人问津地死去。

以《老王》为例,靠着活命的只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家里只剩下两个不成器的侄子,就连“家”也只是个住了很多年的塌败的房子而已。老王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不幸者”,但是他并没有以滥为滥,而是选择直面生活的苦痛,勤劳忠厚,踏实做人。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底层小人物的挣扎,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三、语文教材中小人物形象的价值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小人物形象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舆论不可避免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再加上初中生的价值观尚未定型,思想容易被一些阻碍社会发展进程的势力煽动,所以,价值观教育十分重要。

都德的《最后一课》写作背景是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地区不能再讲授法文,学生从此都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作者运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将目光集聚在阿尔萨斯一个学校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上。课上,镇上的老人们端正地坐在后面,调皮捣蛋的“我”迟到后被抽到背书,依然是背不出来。借韩麦尔先生之口说出作者的心声:“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教师在讲授此类文本时,应当主动对学生的价值观加以引导。

首先是民族价值观。阿尔萨斯被占,所以不能学习法语,而我们近代中国史就是一部苦难史,我们被侵略、被折辱,教师可以联系相关史实,比如百年前因争夺东北而爆发的日俄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中立,这是多么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耻辱之事。新时代民族振兴的重任在一代代传承,初中语文课堂应当引导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在这类作品的教学中,在对小人物形象的研究中,逐步加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荣誉感。

其次是文化价值观。德意志统治者占领阿尔萨斯之后,之所以禁止讲授法语,而是推广德语,是想要达到文化统治的目的。王小波曾说:“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文化,人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文化会在无形中影响甚至主宰我们的命运,初中语文课程应当引导学生以辩证法的观点对待文化,挖掘一个民族背后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重视优秀文化的积极作用。

最后是人生观价值观。文学可以达到对人的良知、良心、向善心愿的满足,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被作品人物的高尚情操深深打动和感染,读者更新、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后,继续参与到现实生活,进而对现实生活发挥作用。如韩麦尔先生忠诚于讲台四十余年,“位卑未敢忘忧国”,讲授法语的最后一课时,拳拳之心感人肺腑。教师在分析人物时,应引导学生去发现人物身上真善美的良好品质,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更加积极向上地对待人生。

重视小人物形象的分析,落实了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相关指导,符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要求。同时,对小人物形象进行分类,探索形象教学如何科学进展,有助于教师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人物形象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不可忽视的学习内容,对小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语文教师应该紧扣文本,将学习迁移到小人物当下生存的社会环境,并补充相关的历史背景,深入理解小人物的悲与喜,对小人物的形象进行溯源。此外,教师应拉近学生与小人物的心理距离,努力与小人物形象进行联结,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共鸣,更好地感发自身。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阿长小人物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高铁阿长过生日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阿长买《山海经》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小人物的大格局
鲁迅《阿长与》的真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