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融合探究

2023-03-23宋佳雨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中学生传统

宋佳雨

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的人们具有很大的启迪和指导作用,同时也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當前,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步加深,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融合,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是提升中学生自身能力以及语文素养的内在要求。

优秀的文化是由各种文化的演变和积累而来,可以有效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特色和特点,是各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文化、思想观念的综合反映,包含着文化本体和文化意识。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具有鲜明的历史印记,是一种保存在现实中的文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继承性。简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一种地方文化,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文化源自于历史,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且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并保留中国的特点。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可以保证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具体意义。

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融合的意义

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融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关键在于传统文化在广泛的范围内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性、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等方面的特点尤为突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一)有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三观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生未来的为人处事以及自身发展。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既能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又能对学生的灵魂进行感染与熏陶。传统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传统文化的书籍、音乐、曲艺、建筑等可以有效地拓宽中学生的文化视野,使中学生在学习这些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会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更加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传统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仁爱、爱人,具有人性的光辉。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既是培养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又是培养中学生世界观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有利于中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

引导中学生主动学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文化技能,还可以通过对传统美德的学习,吸取文化的营养,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出文化的综合育人功能。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中学生的自我修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从而使他们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三)有利于中学生民族精神的提升

在提升中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方面,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大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传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民族精神是于黑夜燃起的篝火,筑起新中国;在大可有为的年代,民族精神是人民头顶上的信仰。总的来说,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共同向前的精神凝聚力。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在学生内心形成对民族精神的重要认知,对民族精神有其应有的归属感,自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融合的要求

(一)去粗取精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秉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也不全是精华的内容,教师在选择渗透内容时,要坚持辨证地去粗取精,以求对其精髓的充分理解与继承。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来看,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理解、认同、接受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夯实自己的文化基础。学生不必研究一切传统文化,也不必刻意接受古代的古典与文化知识。在渗透传统文化的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规律,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传统文化,使其能够真正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与时俱进

传统文化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许多内容都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与时代精神、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许多内容都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社会。比如古代文化中的“重男轻女”“男子为尊”等就不是与时俱进的思想,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因此,在选择传统文化的时候,教师要把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入当代的社会中去,看是否能够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选择能够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真正推动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不断提升学生能力。

(三)深入浅出

教师应因地制宜地对传统文化进行辨证选择,以确保学生能充分吸收文化知识,并以此将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与学生的性格修养相结合,从而使其健康、积极地发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学习特点,有针对性、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渗透。对于那些晦涩难懂、实用价值不高的内容,教师不必过多强调,而那些过于简单的东西,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综合学习可以与综合学习活动相结合。因此,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应遵循深入浅出、生动实用的原则,所选择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并可供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的现状

(一)学校教学缺乏引导性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学习成绩面前,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多数时间不再占据首位。教学重点也常常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少会开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甚至很多学校到接近考试的时候,直接取消传统文化课程的安排,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不断减弱,认为其可有可无,学生在课上不能很好地学习传统文化,在课外却又缺少学习传统文化的时间。因此,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只局限于几大主科,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在中学课堂的比重较小。

(二)教育资源缺乏平衡性

中学教育发展不平衡性受地区因素影响较多,同时也是造成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由于我国中学教育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导致师资力量的储备尤为不均衡,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我国全面教育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播。一线、二线城市以及部分沿海地区的优秀师资配备度高,相关教育政策完善而具有体系,普遍领先于偏远地区的教育水准。偏远地区的师资力量较弱,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大多数较差于大城市,因此,偏远地区学生受到的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较少。

(三)信息来源缺乏准确性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中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视、游戏机等各种智能设备的使用来获取信息资源,这些设备既方便,又能广泛地进行信息的传递。中学生在使用这些设备时,会收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其中不乏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是这些信息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并不完全准确,进而导致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如现在十分流行的软件——抖音,刷短视频已经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消遣娱乐,刷抖音短视频时也经常会出现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其中不免有许多不准确的内容,短视频的审核只在于是否有正能量而不是精准地筛选过滤其内容。因而,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传统文化是不够准确的,会对学生的认知造成偏差和影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当教师期望通过讲授教材知识、拓展相应的课外阅读内容、安排各种课后作业等方式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时,由于学生已有的对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不准确,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也较低,会使他们失去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

将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融合早已不是新的教学观念,而这一教学方式需要的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不能只局限于课本一带而过的方式为学生讲授传统文化。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应对考试以及教学的需要,大多数只是将课本上呈现的内容简单讲解,不做课外拓展延伸。学生在中学语文的课堂上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仅仅局限于书本,同时中学生由于课业的压力大多数没有时间对传统文化进行课外自主学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融合上的形式化。另外,大多数教师为了节约教学时间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能呈现立体化的教学效果,以至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

四、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融合的改革与创新

(一)基于传统节日,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中,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首要任务。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传统文化不受重视,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借助相关的传统节日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传统节日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传统文化,其中的民俗活动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文化内容,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领略中国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将课堂内外联系起来,互相补充,形成一套完整的传统文化的循环,并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对屈原的《离骚》一课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从作者屈原入手,引出传统节日——端午节。教师介绍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习俗以及特别的活动,如赛龙舟、包粽子等融入课文的内容,使传统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渗入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当扩充了课堂的内容。这样的语文课堂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了除知识以外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能将课堂内外紧密相连,更能激发教师对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

(二)课内外阅读相结合,了解传统文化

阅读是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人生阅历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阅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学生的阅读大多局限在课本,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时,要引导学生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例如,在学习《〈论语〉十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论语》,《论语》是著名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的結晶,是可以让学生受益匪浅的文化宝藏。在学生读过之后可以开展师生读书讨论会,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自觉性。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可以自由阅读和分析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心得,这样才能在互相学习中增加自己的阅历。

(三)组织课外实践,传承传统文化

宋朝著名诗人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以及精神内涵,学生不仅要在思想上精神富足,也要在实践中学习和践行,将传统的道德观念付诸实践,形成优良的行为习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继承传统文化。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有效地组织实践活动,提升传统文化的广度。

例如,在学习《呐喊·彷徨》一课时,该文章是作者鲁迅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所作,他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饱含着他一颗忧愤深厚的爱国之心。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留一个创意作业,每个人画一幅爱国手抄报贴于班级后黑板上,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再如,可以在端午节时学习《屈原》一文,教师可以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增添不同的学习体验。再如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选择音律较好的学生进行古诗改编成曲的活动,在娱乐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记忆。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有价值的文化和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让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然光彩夺目。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学生要继承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是指引中学生行为和发展的准则。在新课程标准下,传统文化不断被重视,教师应适应时代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挖掘语文教育当中的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不断感受到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精神魅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积淀,主动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中学生传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