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德育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融合德育的实践

2023-03-23黄宇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德育融合语文

黄宇

近年来,落实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科德育显得更为重要,教书与育人二者不是割裂的关系,而是有机统一的。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融合德育是指语文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学段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充分挖掘语文学科学习中的德育要素,将具体学科知识链接生活实际,形成具有适用性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提升核心素养,实现知行合一的有意义的教与学的过程。

一、挖掘课程资源,寻找有效融合切入点

对于教材内容要注重单元和课文整合,重构课程设计。以统编版七上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将七上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按照春、夏、秋、冬四季顺序将课文重新整合。以“春”为例,在初中开学的第一周,将《春》《散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以群文阅读的形式讲授,通过阅读课使学生充分理解“春”的精神与内涵。继而通过《走着走着,就迎来了春天》的写作课,书写自己心中的春天,让学生在春的蓬勃生机的感染下,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以春为起点,充满朝气与希望地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语文教材中其实有很多闪烁着光芒的德育元素,犹如璀璨群星,散落于各册、各单元、各篇文本之中。语文教师要慧心独具,善于发掘单元内上下篇课文的关系,巧于整理同一册书前后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大处着眼初中三年课内文本,细处落笔同一特质的课外对比阅读,重构出教材内容、德育价值、学生认知三者高度契合的课程。

二、改进教学方式,研究有效融合策略

教师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将“教书”和“育人”合二为一,不能割裂。在课堂上改进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明确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的目标,将教育方式与配套方法有效融合。

(一)情境化教学,营造德育之境

创设合宜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德育主题,理解语文即生活,生活皆语文。

1.可视化教学直观感受德育主题

将语文教学与德育相融合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在初一下学期学习《老山界》这篇红色经典文学时,首先通过苏教版和统编版教材中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在可视化的对比中把握翻山之难,为下文融合德育主题做铺垫。然后抓住“之”字,“之”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从这里走出去,于是我将“之”的象形字图片展示给学生:联系《老山界》的主题再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感悟遇到困难就要用自己的双脚努力走出困境,红军战士们依靠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翻越老山界克服困难,我们也要具有这些精神,跨越人生之路中的一个个小小的“老山界”,方能收获人生美丽的风景。同时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融合到“岑岭班训” 和“高山景行”校训中,希望每个学生能够“仰望高山、心向高山、攀登高山、翻越高山、成为高山”,由学生个人到班级到学校再到家國情怀,层层深入,有效融合德育。

初二上学期,因为是青春期最叛逆的阶段,班级有个别学生漠视生命,存在伤害自己的极端行为,于是我选择了课外汪曾祺的散文《生机》,向学生展示文章描写的被随意扔在煤堆里却蓬勃生长的芋头,使学生在赏读中感受到生命教育,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再塑生命的人》一课,在黑板左右两侧设计了两种板书,一面黑板是紧闭的大门,锁住的是“无助、脆弱、绝望”的海伦·凯勒,另一面黑板是敞开的大门,因为莎莉文老师的到来,之前那扇封锁紧闭的大门被打开了,也打开了海伦·凯勒的心门,带她走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走向生命的新征程。通过板书对比,直观鲜明地表现了生命是可以被重塑的,完成了生命教育的深化。

2.共情策略寻觅有效融合德育之时机

共情(empathy)是“个体基于对另一个人情绪状态或状况的理解所做出的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反应等同或类似于他人正在体验的感受或可能体验的感受”。教师应善用共情策略觅立德之机,以实现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深度融合。

初三上学期讲到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的“士”字时,我向学生扩展了中国古代的“士文化”,它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耳熟能详的关于士的俗语、谚语“士为知己者死”“士可杀,不可辱”“人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等都阐释了士文化。“士”作为一种群体,他们有文化、有节操、有胸怀、有家国,从古代的孔孟到近代的梁启超、现代的闻一多、鲁迅再到当代钟南山、袁隆平等,都对国人有正向深刻的影响,学生深受感染,感受到了一个“士”字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力量。“士”在《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言文的课下注解中释为有胆识有才能的人,最后我和学生总结了“士,以安国兴邦、天下事为己任”。我在班会课上跟学生讲过本校优秀前辈班主任曹老师所带的“草根帝国”“英雄联盟”和张老师所带的“布衣传奇”的故事。这些班名都是四个字的,耳目一新又富有深义。学生结合自己的共情体验,便决定用“士”字修改班名,原来的班名叫作“向阳班”,改为“向阳之士”。“士”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学生通过读书学习成为这样有胆识才能、为国效力的人;“之士”谐音“知识”,意为知识就是力量,明确自己作为学生的职责;“之士”也是“芝士”的谐音,让人联想到芝士蛋糕,很美味,寓意初中三年的美好,人生终将甜美丰厚。课文中的一个“士”字,激发了学生的共情心理,使得学生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又结合初三中考鼓舞了学生的士气,完成了“向阳班”到“向阳之士”的蜕变成长——无论何时,都要做一个有志之士,心中有家国。

(二)群文阅读教学,深化德育主题

群文阅读是教师根据某一个议题,通过筛选、组合多个文本,设计问题,实施阅读教学。学生在对比与拓展中,可以对某一主题思想或情感体验有多层次、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如中考复习阶段,在研究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和苏州中考语文试卷时发现了一个共同点,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大阅读《少男》和苏州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大阅读《草原日出》都是少年成长小说,于是我在教授九上的少年成长小说《孤独之旅》时,便在贯彻语文核心素养精神前提下,按照1+X群文阅读的课标要求,自主研课,上了一节课题为“晨光熹微,一路前行——少年成长小说群文阅读”的区公开课,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和初中生的年纪差不多,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情,让学生懂得成长不仅在于外在的磨砺,更在于内心的觉醒。接着在“成长”主题的班会课上,学生自我反思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逐渐消除了消极心理,能够正确看待一些困难和挫折,将其化为成长道路上的力量。运用巧心挖掘学科教学与德育的内在联系,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

(三)小组合作,践行德育目标

小组合作,是语文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方式,激发了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小组内找寻到自己的位置与作用,既发挥着个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小组合作比较常用的课型有文言文课、小说阅读课、名著导读课等。如文言文在翻译环节,适合运用小组合作,由组长分配任务给各组员,各组员根据课下注释和古代汉语词典等进行翻译,其他组员予以补充纠正。而在该小组回答时,如果出现了本组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在全班范围内的其他小组可以再次讨论补充,由四人或六人的小组合作扩大到更多人数的大组合作,最后是全班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一项学习任务。

再如长篇小说阅读课,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是重中之重,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不是单一的纸片人形象,而是丰富的多面形象,分组学习的方式有利于更加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在不同片段中的形象特点及其发展变化。在此过程中,我们应由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逐步转向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包括善于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互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拓展了思维,学会了倾听,养成了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学习了合作、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了有效的学习合力。学科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在学生的深入思辨与合作学习中巧妙有力地实现了。

(四)多样诵读,内化德育情感

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可以灵活运用“多样诵读法”进行学科德育渗透,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读,必不可少。学生能够将文章读好了,不仅是对文章内容与情感的理解到位了,也是将自己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融入到诵读中了。“多样诵读法”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传递的主旨和情感,内化于内心,产生情感共鸣,帮助理解,加深记忆。

如在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的课堂上,我设计了以下角色演读的方式:开始时在班级45位学生中找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客人和元方(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然后44位学生一起坐着齐读友人对子骂父的话(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还是扮演元方的学生站着演读元方的话(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通过这种多样演读,能够表现友人的怒气变化的过程,而在姿势的设计上,一位学生站着读元方,其他学生坐着齐读友人,以此来表现元方虽然时年只有七岁,但面对一个成年人的怒火中烧、对子骂父,没有表现出丝毫畏惧,极富勇气与智慧的镇定回答,以一种毅然的站姿高于“声势浩大”的坐着的“友人们”,虽然读友人角色的人多,但是他们都是矮于那个站着读元方角色的学生,多样诵读的方式诠释了有理不在声高,也不在气势十足。更加表现了元方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守礼、守信的方正之气,又可见其家风传承。在融合“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可见,以“多样读法”为抓手,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意识”和“人格养成”这两个德育目标,在鼓励学生表达所思所想的同时,能使全体学生通过诵读,进行德育融合,润物细无声。

三、 完善作业设计,落实有效融合生长点

江苏省教育厅 2022 年 1 月发布的《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生作业管理规范》要求,作业要体现全面育人功能,首当其冲的便是坚持育人导向。特别是在降低作业难度、精选作业内容和创新作业设计、优化作业实施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多阅读、多合作、多探究,以解决问题为指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双减背景下,语文学科更要在作业的设计上积极融合德育,落实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生长点。

(一)综合实践型作业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单元的设计上增加了活动探究单元,如八上的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八下的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九上的自由朗诵、尝试创作,九下的戏剧准备与排练、演出与评议。同时在单元中还增设综合性学习活动,6册书共设置了15个综合性学习,如七上的“有朋自远方来”等,七下的“天下国家”“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等,八上的“人无信不立”等,八下的“以和为贵”等,九上的“君子自强不息”以及九下的“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除此之外,单元内还有口语交际等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所以在教授和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践,有效融合德育。

如“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教师可以展示“孝”在《说文解字》里的篆体字,引导学生理解“孝”的含义,上边是老字,表示老人。下边是子字,表示子女。可以这样理解:上面的老人连自己的完整都不顾,把孩子整个的庇护在自己身下,为孩子遮风挡雨,撑起一片蓝天,全力使他们幸福、快乐。长大了,上边的“老”字和下边的“子”字,又可以这样解:子字成了老字的全部支撑,“子”字把“老”字整个儿背了起来。也就是说子女要把照顾老人、赡养老人的责任承担起来,使他们老有所依,让他们安度晚年。课下布置学生和家人共看一场亲情电影《你好,李焕英》,也可以是为父母或老人做一件孝敬亲老的事情,亦或是查找关于孝敬亲老的新闻事迹,同时开设一节“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使学生理解今天我们到底该如何传承和理解孝道,明白孝的终极目标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为子之道,友爱兄弟,孝顺父母,也是自爱、自立而助亲、尊亲。

(二)自主创新型作业

自主创新型作业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兴趣爱好设计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例如,七年级新学期,请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成长笔记本,并让学生给自己的本子设计一个封面,取一个名字,有同学取名为“心雨本”“彩虹桥”“青春纪念册”等,封面的设计也丰富多彩。之后再充分利用语文课和晨会、班会时间,每周给学生布置一个成长话题,通过近期语文课堂融合的多个德育主题,来布置学生书写,教师批改,用文字沟通,在征得学生本人同意后,还可以在班级展示,予以鼓励。这一记录,不仅展示了学生的成长轨迹,也记载了学生思想蝶变、人格提升的重要历程。

学科德育是一种思想意识的转变,语文教学有效融合德育的路还很长,漫漫长路中,我有遵从教育的初心和对语文教学的热情,更有对语言文字、对学生的热爱,以及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于我而言,未来的日子,是一片美妙的教育留白,我将一直在路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景山实验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德育融合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