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过程,让概念教学走向“精致”

2023-03-23丁超林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概念教学

丁超林

[摘  要] 在概念教学中,“精致”的实质是:通过可操作过程,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深度剖析。以“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为例,基于对小学生心理的多重考虑,运用问题情境、变式情境、反例比较、动手操作等策略,让概念教学走向“精致”。

[关键词] 关注过程;概念教学;走向“精致”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广大教师越发重视概念形成阶段的“精致”。这需要教师详尽而深度地加工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具体地界定概念的各个要素,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表象,进一步完善思维模型。

众所周知,概念教学历来是重难点,其主要原因在于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在概念教学中,“精致”的实质是:通过可操作过程,达到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深度剖析。基于对小学生心理的多重考虑,运用问题情境、变式情境、反例比较、动手操作等策略,能让概念教学走向“精致”。下面,笔者结合“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关注过程,让概念教学走向“精致”。

一、问题情境,让概念的内涵更显性

从几分之一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它比较难理解,如何才能使其更加“显性”呢?通过独特问题情境的引领,可以激发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通过生活经验与新知的适切沟通,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促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片段1

师:今天猴妈妈给2只小猴带来了最爱吃的水蜜桃(视频展示)。

师:猴妈妈要把1个甜甜的水蜜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到多少?几分之几?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生1:分到一半,就是二分之一,也就是将1个桃平均分2份,每一份是1个桃的。

师:吃完了半个,小猴们意犹未尽,猴妈妈又从厨房取来了1盘水蜜桃。(视频展示一盘用毛巾掩盖着的水蜜桃)

师:(追问)若将这1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又可以分到多少?几分之几?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生2:将1盘桃平均分2份,每一份是1盘桃的。

师:现在猴妈妈掀开毛巾,哇!里面有2个桃,每只小猴可以分到多少?会怎么分?

学生七嘴八舌。

师:(边示范边解说)我们可以先将2个桃看作一个整体,用集合圈将它们一起圈起来,再平均分成2份,用一条虚线将圈起的桃子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这1盘桃的。

师:这一份就是它的,另一份呢?

生(齐):也是它的。

师:谁能说一说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

学生先自告奋勇地阐述,再同桌两人相互阐述。

师:倘若猴妈妈掀开毛巾,里面是4个桃,又该怎么分给2只小猴呢?请大家独立思考,并在草稿纸上按照刚才的步骤圈分。

学生自主尝试。

师:(行间巡回指导,发现了和两种答案)咦!到底哪一种答案正确呢?请各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展开火热的辩论后,很快有了统一的认识。

师:倘若盘子里是6个桃,该如何分呢?

学生在作业本上熟练地圈分。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刚才的三个画面,第一次是2个桃,第二次是4个桃,第三次是6个桃,三次分桃的个数各不相同,而其中一份均用表示,这是为什么呢?

生3:因为都是平均分成2份。

师:非常好!显而易见,不管总数是多少,只需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

思考:一般来说,小学生认识事物都是从直观感知开始的,并在多感官參与的刺激下形成深刻表象,这说明只要有了一定的感性积累,就能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片段1中,教师将概念与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整合,创设拾级而上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始终形成“多个桃视为一个整体”的意识,促进学生建立起清晰而深刻的整体表象。

二、变式情境,让概念的本质更清晰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各种数学概念的描述,不但枯燥,而且无味,既不像美术那样具有直观性,又不像语文那样具有描述性,更不像体育那样具有参与性。数学概念的本质,从具体到一般,从直观到抽象,从内涵到外延,需要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领悟。另外,要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有滋有味,变得生动、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素材,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领着学生走进数学,引导学生对数学情境进行变式。

所谓的变式,就是通过不断变化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以达到凸显其本质属性的目的。对于概念教学而言,全面而充分的变式,可以引领学生感知概念在各种情境中的情形,以获得对概念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教师可以创设开放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冲突中完善,在变式情境中明晰概念的本质。

关于变式情境,通常可抓住三个时机。一是抓住概念引入的时机,概念引入时变式,就是先将数学概念还原到现实情境中,再通过变式移植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使现实情境数学化。二是抓住概念形成的时机,概念形成时变式,就是先对学生的首次感知进行强化刺激,再为学生架构一个支撑点,以点带面,沟通新旧数学概念间的联系。三是抓住概念巩固的时机,概念巩固时变式,就是先为学生提供常态的、标准的、典型的变式材料,再让学生去辨析比较,以防学生由于思维定式而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片段2

师:又有一只小猴回来了,猴妈妈掀开毛巾,里面是6个桃,现在想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可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请大家先在作业纸上尝试,然后交流。

生1:。

师:为什么是呢?这一份是这盘桃的,那一份呢?还有一份呢?

生2:每一份都是这盘桃的。

师:(出示视频,让学生观察)若又来了3只小猴,现在需要将这6个桃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又是它的几分之几?请大家再一次尝试,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学生尝试后,得出结果。

师:请大家回忆刚才的情景,同样是6个水蜜桃,为什么每一份所表示的分数却各不相同呢?

生3:因为平均分的份数各不相同。

师:非常好,那么如果盘子里有8个桃,你该如何表示出它的呢?

生4:将其平均分成2份。

师:真棒!那么若盘子里有24个桃,你会表示出它的吗?

生5:将其平均分成8份。

……

师:综上所述,确定这盘桃的几分之一,关键在于平均分成了几份。

思考:在教学片段2中,教师以变式情境为指导,引领学生比较“都是6个桃的情形下,为什么每一份表示的分数不一样”及感知“盘中有8个桃如何表示其”“盘中有24个桃如何表示其”等情形。如此的一个又一个变式情境,让学生的认知从困惑,逐步走向清晰和深刻,从而获得一般性理解,进而悄然地领悟几分之一的概念内涵。

三、反例比较,让概念的认识更深入

反例,顾名思义,指和正例相反的例子。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引入具有针对性的反例,可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思维,突破教学重难点,更深入地认识所学的数学概念。对此,教师应努力做到“三个巧用”。

一是巧用反例,消除概念的误区。对小学生而言,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完全成熟,在认识数学概念时,常常因出现曲解,而产生概念的误区。巧用反例,可让学生在辨析、比较和探究中发现错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从而正确、全面、深入地认识数学概念,消除数学概念的误区。

二是巧用反例,突破概念的難点。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数学思维还存在着相当的局限性,容易受原有知识经验和以往教学活动的影响,容易被数学问题的表象所迷惑,容易出现数学概念认识上的模糊,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式。巧用反例,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助推学生克服思维定式,从而拨乱反正,明晰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突破数学概念的难点。

三是巧用反例,重获概念的认知。现行教材中的例子,通常都是正例。从一分为二的角度考虑,正例虽好,但容易导致学生生搬硬套,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巧用反例,借助学生出现的典型错例,特别是学生在现场出现的典型错例,可以促进学生远离知识的负迀移,重组数学认知结构,重获概念的认知。

从教学片段1和教学片段2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几分之一”的概念了。那么,对于数学概念“几分之一”的教学,是否就到此为止呢?显然不能,若想让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更加深入,教师还需要提供反例,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思辨,在思辨中深化,使其对“几分之一”这一数学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入。

教学片段3

问题:如图1,以下分数所表示的涂色部分是否正确?为什么?

思考:在教学片段3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提供了变化概念本质属性的反例,引起学生的对比与思辨,使学生通过辨析,形成对概念本质属性的深刻理解。

四、动手操作,让概念的建构更完善

在概念形成中,教师还需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以直观素材为支撑,让学生在做思共生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体验自主获取概念的成功乐趣,使得概念的建构更完善。

小学生的思维,总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的流程是:事例→表象→概念→应用。动手操作,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有其重要的支撑作用。学习数学概念时,充分发挥动手操作的支撑作用,能降低学生获取数学概念的难度,清晰认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从而深刻理解数学概念,使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生动、活泼、有趣,进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效率。为了充分发挥动手操作的支撑作用,让数学概念的建构更完善,应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架构好“三个支撑点”。

第一个支撑点,让学生在数学概念的“感知”阶段,借助动手操作“建立表象”。数学概念的“感知”阶段,其实就是“事例→表象”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应让学生投身直观性的学习活动之中,初步认识数学概念。可以凭借所学内容的特点,编拟相应的操作步骤,让学生有序操作,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逐步感知具体事例,不断获取感性认识,寻找事物的本质属性。

第二个支撑点,让学生在数学概念的“理解”阶段,借助动手操作“感悟内涵”。数学概念的“理解”阶段,其实就是“表象→概念”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应让学生投身感知活动后,获得感性认识,对形成的表象进行总结、提炼和概括,并对其属性进行分析、研究和比较,把共同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理解概念的本质内涵,是这一阶段的重心。因为小学生的抽象分析能力还比较弱,所以需要借助动手操作,促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内涵。

第三个支撑点,让学生在数学概念的“应用”阶段,借助动手操作“拓展升华”。数学概念的“应用”阶段,其实就是“概念→应用”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应让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后,先获得数学概念的模型,再从抽象回到具象中,对数学概念进行应用拓展。学生在对数学概念的应用拓展中,既能借助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检验数学概念的外延,又能将数学概念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实施沟通、联系和总结,从而形成数学概念系统。

教学片段4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好不好?这个游戏叫“分小棒”,下面就请同桌两人一组用12根小棒进行游戏。先请一名同学来做个示范,谁愿意呢?

师:(随机点名)请你先分出这些小棒的,再说一说你是如何分的?

学生按照要求动手操作,展开游戏。

……

师:在这个“分小棒”游戏中,大家明白了什么?

生(齐):将这些小棒(一共12根)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思考:在教学片段4中,教师创意地设计“分小棒”的游戏,以学生喜爱的这一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和抽象,以固化学生的认识,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分数的本质意义,真正达到了在操作中发展思维,在操作中完善认知结构的目的。

总之,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走向知识,让学生在概念“精致”的过程中,收获无限的智慧与启迪。从教学片段1到教学片段4,教师以问题直击概念本质,以变式和反例促使学生的认识从具象走向抽象,以做思共生引领学生从浅层走向深层,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几分之一的建构,获取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既是概念“精致”的过程,又是思维模型不断完善的过程,更是概念教学中凸显“学为中心”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概念教学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新探
探究基于案例分析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难点突破
试析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提高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效率
利用现实中的素材和情景落实初中生物概念教学
直观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式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刍议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对初中数学课程概念教学的求真与探微
漫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