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23-03-23徐颖翠
徐颖翠
[摘 要]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既要追求教学质量的提升,又要追求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大观念”为教学目标,以“大主题”整合教学内容,以“大节点”优化教学方式,以“大立意”推进教学评价,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优质和高效。“双减”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通过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整体效能。
[关键词] 小学数学;“双减”背景;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已经落地一年。这一年,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诸如学生的作业数量变少了、作业质量变高了等。但我们认为,“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地,绝不仅仅要在学生的作业上发力,更要在课堂教学中发力。置身于“双减”的大背景之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双减”精神,自觉地优化课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减负”为载体,以“增效”为主线,以“优态”“提质”为要旨[1],通过“双减”精神的融入,有效释放被传统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题海战术教育所挤压的学生的自由时空,将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真正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从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体效能。
一、大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往往是一种细化的、层次性的教学目标。然而,教学目标的内容较多,往往遮蔽了课堂教学的主线、重点和难点。立足“双减”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精简课堂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目标清晰、明了,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为此,教师应以“大观念”作为关键词,统领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说,“大观念”就是课堂教学目标的灵魂。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提炼“大观念”。所谓“大观念”,是指以经验、事实、概念等为基础,对教学目标进行高度概括、总结。以“大观念”统摄学生的数学学习目标,能有效指引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向。比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对诸多的课时教学目标进行精简、打磨,形成了“转化成什么”“怎样转化”等的“大观念”,并将之融入教学目标中去统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等相关的课时教学目标。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应用剪拼法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转化;建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相关的图形面积计算问题等。这样的一种教学目标,紧紧围绕着单元的“大观念”,使学生在目标的导引下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并解决相关的问题。目标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原点,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归宿。教师要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目标,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性。
“双减”背景下的数学教学目标不应当如传统教学目标那样烦琐、模糊,而应当简洁、清晰,能指引学生的数学学习,也能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数学探究。目标就像路标,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力点”。目标应当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内生性动力,并且发挥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功能和作用[2]。
二、大主题: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双减”背景下,以“大观念”为内核的数学教学目标,应当通过“大主题”统合的教学内容予以实现。立足“双减”背景,课堂教学内容应当改变传统的“单子式”“碎片化”[3]的状态,在主题的统领下将相关的数学学科知识进行统整,从而形成一种整体性、结构性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大主题”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嬗变,而且能够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体育人能力的提升。
以“大主题”为统摄,要强化数学学科知识的统整,让数学教学内容体现出一种综合性。教学中,教师应当紧扣课程标准,用“大问题”“主任务”等统摄相关的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比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以“加减法”为主题,统摄“整数加减法法则”“小数加减法法则”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等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比较。这种比较,不仅仅是显性的法则形态的比较,也是隐性的算理形态的比较。如“为什么整数加减法要末位对齐”“为什么小数加减法要小数点对齐”“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进行通分”,等等。通过比较,学生能形成更为上位的认知,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或相减”。相较于具体的整数加减法法则、小数加减法法则以及分数加减法法则,一般性的“加减法”上位观念具有更深层次的教学意义,它能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的观念,进而形成更为宏大的“物以类聚”的思想。
“大主题”是一种指向发展学生大观念、大思想的主题。以“大主题”统摄学生的数学学习,能让他们的数学学习具有一种整合性。教学中,教师要瞄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以数学思想、方法等为核心,助推学生积累相关的数学知识。借助相关的主题,教师能促进学生形成优化的知识模块,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大节点: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双减”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只有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的“大节点”,就是指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盲点等。优化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优化学习方式,进而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打开盲点等。大节点就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点。把握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点,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
“双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用最少的時间换取学生最大的学习收益。因此,从学生数学学习的大节点出发,帮助学生把握数学学习的重点、突破数学学习的难点,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提质增效。教师要始终将“提质增效”作为减负的具体化落实,有效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为此,教师要立足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建构存在较多困难,容易将平均分的对象(也就是物体的个数)与平均分的份数进行混淆,而这也是学生学习“分数的意义”时的困惑点和理解时的难点。教学中,笔者从学生的认知障碍、认知困惑出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学生的探究重点聚焦于“平均分”,让他们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学生深刻理解了“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认识到“分数的分数线就表示平均分”“分母就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就表示需要表示的份数”,等等。在这种“大节点”的突破式教学中,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逐渐走向了深刻。有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老师,我觉得分数不是表示几分之几,而是表示几份之几”“老师,我觉得几分之几强调的是动作,也就是我们要对物体进行平均分”“老师,我觉得几分之几是从我们学习的过程的角度来看的,而几份之几是从我们学习的结果的角度来看的”。笔者正是借助对学生数学认知节点、思维节点等的引导,才深化了学生的数学理解。
“双减”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减负,更需要提质增效。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其关键就在于要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些大节点。只有把握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节点”,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让学生突破自我的认知障碍,廓清自我的认知迷思。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将教学设计切入新旧知识的过渡与衔接之中,建立在学生的新旧认知的链接点上。如此,就能实现“双减”政策的最高目标,即达到“教而不教”的自主学习和自能学习的目的与境界。
四、大立意:优化课堂教学评价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学生所获得、所习得的相关数学知识为出发点和归宿,或者仅仅以学生的数学认知和技能的发展为根本性的目的和目标,这样的一种“教学立意”是狭窄的,也是狭隘的。基于“双减”的时代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要改变传统的以分数为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的异化评价方式。教学评价是引领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向标和指挥棒。在“双减”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努力促成学生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转型。
“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大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记忆力的考核,更是对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实践力、创造力的考核。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构建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要建立健全的教学评价制度,还要拓展、延伸教学评价的功能。教师要通过评价,将学生从传统的机械刷题、超前培训等异化学习中解放出来。在建立健全的教学评价制度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又要引导学生进行结果性评价;既要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性的增值评价,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性的比较性评价;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又要引导学生进行互评、他评。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还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做了什么,又要关注学生是怎样做的以及做的效果如何。比如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地根据学生计算结果的对错来进行评价。事实上,计算评价的视角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的“算”,而且要评价学生的“计”。换言之,评价学生的计算不仅要着眼于计算的结果,而且要着眼于计算的过程,要从学生的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合理性、灵活性等方面进行考量。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计算的兴趣如何、计算的积极性如何,等等。只有这样,对学生计算学习的评价才能走向全面、走向具体。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促进和发展作用。教师要优化评价的内容,丰富评价的形式,提升评价的质量,优化评价的生态,让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动力引擎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的助推器。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既要追求教学质量的提升,又要追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中,教师要調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合作,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生成“活”的经验。以“大观念”为教学目标、以“大主题”整合教学内容、以“大节点”优化教学方式、以“大立意”推进教学评价,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优质和高效。
参考文献:
[1] 罗玉华.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策略[J]. 新教师,2022(04):46-47.
[2] 何凤英. 减负增效:单元备课之依归[J]. 小学数学教育,2013(06):27+42.
[3] 王红艳. 主题单元整合策略研究与思考[J]. 新课程研究,2021(18):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