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
2023-03-23贾新
贾新
摘 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正稳步向前推进。文章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立足点,在深刻把握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群文阅读,增强文化自信意识;读写结合,提高语言运用水平;小组合作,促进思维能力进阶;情境教学,强化审美创造能力的教学策略。通过以上策略优化语文阅读教学,从而增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核心素养视域下,以阅读为载体、为渠道,有的放矢地展开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育人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还能够让学生的心灵通过阅读得到洗礼、精神通过阅读得到升华、情操通过阅读得到陶冶。基于此,本文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就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展开探析。
一、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解析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语文核心素养解读为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保障。在广义上,语文核心素养共由四个维度组成,分别是能够体现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水平的“语言运用”,能够体现学生思维水平的“思维能力”,能够体现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审美创造”,以及能够体现学生文化意识的“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素养指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所形成的良好语感,所积累的个体语言经验,所发展的语言文字运用意识和能力,以及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所产生的深厚情感。思维能力素养指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学科知识、解决语文学科相关问题过程中的认知表现,有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之分。低阶思维主要包括理解记忆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高阶思维主要包括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审美创造素养指学生在鉴赏、评析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过程中所获得的丰富的审美经验,并能够积极、主动运用语言文字感知美、发现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包含学生高雅的审美情操、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文化自信素养指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对中华文化所形成的高度认同和坚定信心,是学生能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体现,也是能够主动借鉴与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完善、丰富中华文化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底蕴。
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是一个整体。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以稳定、持续的综合发展,肩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重要职责与使命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学会善假于物和审时度势,将语文核心素养更好地渗透、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语文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作用下实现全面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结合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知小学生的认知需求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大。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笔者将眼光聚焦在中、高年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以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依据,探析能够有效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路径。
1. 群文阅读,增强文化自信意识
教材中有很多培养与塑造学生文化意识的教学内容,但是受教材篇幅、课堂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化育人功能仍然有较大的开发空间。为了保障小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意识的形成,教师要积极突破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以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内容为主题,引导学生展开“1 + X”群文阅读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将更多的教学资源引入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让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意识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与视野的开阔得到增强。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以课文中涉及的红色革命文化为主题展开“1 + X”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向学生推荐与红色革命文化有关的文章,如《小英雄雨来》《朱德的扁担》《少年游击队》《飞夺泸定桥》《红星照耀中国》等。学生通过群文阅读,可以更好地重温中国红军的峥嵘岁月,在拓宽阅读面的同时,更深地领悟红军坚韧不拔、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并受此影响积极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2. 读写结合,提高语言运用水平
语言运用包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组织和表达等多项内容,而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更集中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语言经验的积累上。为了让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得到综合发展,教师要基于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构建读写一体化的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在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良性循环中获得持续提高。
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上册《观潮》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三步阅读法”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品味课文语言特点,并仿写课文,积累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第一步,通读、泛读。通过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观潮》这篇课文主要叙述了作者的一次观潮经验,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从潮起到潮落的雄伟壮观景象。第二步,理读、划读。教师先让学生理读,明晰《观潮》这篇课文是“总—分”结构,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内容上可以划分为“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四个部分;再让学生划读《观潮》这篇课文中五个自然段的关键句,把握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开头点题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主要写潮来前的安静与观潮人群在等待江潮;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主要写潮来时的景象;第5自然段主要写江潮退去后的场景。第三步,精读、研读。教师可以设置问题: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在第2 ~ 5自然段的分析上,让学生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部分中写得形象生动、能够体现出钱塘江大潮神奇之处的词语和句子勾画、批注出来,以此让學生更好地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静谧之美、澎湃之美和朦胧之美,理解“天下奇观”一词形容的准确。完成阅读后,教师再鼓励学生从自身的阅读感受出发,在第2 ~ 5自然段中任意选择一段进行仿写,用准确凝练、生动形象的词语和句子将潮来前的风平浪静、潮来时的汹涌澎湃和潮退后的深远意境描绘出来,从而在有效深化学生阅读感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仿写课文得到写作经验的积累、写作技巧的丰富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进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3. 小组合作,促进思维能力进阶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具有积极作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学习活动时,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自由、民主的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疑难之处、困惑之处进行分析与探讨,让学生在大胆质疑、合理批判中得到思维的发散与活跃,进而实现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有效进阶。
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掌握与理解田忌赛马的故事后,向学生提出“田忌是如何在赛马比赛中取得胜利的?孙膑是如何安排马的出场顺序的?从孙膑的计策中可以发现怎样的谋略?除了孙膑这一谋略家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谋略家?”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与启发下展开小组合作,进行交流与探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两组扑克牌,一组是红心3,9,K,另一组是梅花2,8,Q,让学生用这两组扑克牌效仿课文中孙膑的计策与方法开展小组游戏,通过实际动手操作的方式深刻领会孙膑的足智多谋,促使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打破常规。当学生查找谋略家的资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运筹帷幄,足智多谋”的项目化阅读学习任务,让学生从历史典故出发,搜集、整理鬼谷子、张仪、陈平、诸葛亮等谋略家的资料信息,并以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展开小组合作交流,分析以上谋略家的性格特点。如此,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更好地理解孙膑谋略的高深莫测,获得思维能力的锻炼与提高,还能在搜集、整理信息资料、讲述历史人物经典故事的过程中得到阅读视野的开阔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进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认知水平的提高。
4. 情境教学,强化审美创造能力
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主要来源于对文学作品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和思想美的感知与体会。然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初期,多数小学生在实际的语文阅读过程中局限于浅层化阅读问题的思考上,无法从阅读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为了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独特魅力的感染下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并生成创造美和表达美的审美创造意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真实阅读情境,让学生与文章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主动从语文阅读中汲取养分,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阶段引導学生谈论自己印象中的晋西北地区景象,然后以学生的回答为引,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黄沙漫天、狂风怒号、寸草不生的戈壁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想象晋西北地区人民生活环境的恶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抓住教学时机向学生提问:如果在晋西北地区有一片树木成荫的绿洲,而且是人为创造的,你们认为可能吗?如果用一个词语形容这一情况,你们认为最准确的词语是什么?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答案“奇迹”,实现自然流畅的课程导入。此后,在引导学生阅读《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奇迹”的意义,感知课文中老人与日月同辉、与山川共存的“青山不老”精神,教师可以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展示老人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植树造林的影像和这片绿洲与黄土、黄沙的对比图片,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阅读情境,让学生走进课文,沿着作者的脚步走进晋西北,感受晋西北地区环境的恶劣;走进老人的小院,旁观老人早出晚归;走进山沟,与老人一同看山、看树、看土,最后在村口与老人道别,默默看着他的身影隐入绿风荡漾的小院。由此,学生不仅能够在阅读教学情境的作用下更好地认识到课文中老人以其老弱之躯在穷山恶沟中植树造林的不易,而且会对老人的坚持、信念和意志生成别样的感悟,产生情感共鸣。以上教学过程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赞颂绿洲风景之美的同时,对老人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青山不老”品格美和意志美产生敬佩之情,进而积极挖掘与开发生活中的真善美,树立起求真、向善的伟大理想与信念。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不仅要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各个组成维度形成客观且清晰的认识,还要基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展开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与优化创新,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逐渐增强文化自信意识,提高语言运用水平,促进思维能力进阶,强化审美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进而在真正意义上保障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落地。
参考文献:
[1]高思怡. 领略阅读风景 培育核心素养: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指导策略[J]. 小学生(下旬刊),2022(12).
[2]马春福.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试题与研究,2022(36).
[3]常翻翻.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 试题与研究,2022(34).
[4]林露. 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 华夏教师,2021(35).
[5]林佳.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