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细节护理模式对肺结核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3-03-23黄静
黄静
(顺昌县医院发热门诊,福建 顺昌 353200)
肺结核又称为肺痨,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法定报告显示肺结核在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中排第2位。该疾病病灶主要发生在患者支气管、气管、胸膜部位以及肺组织,严重影响患者机体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该疾病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患病后患者通常存在发热、咳嗽、食欲缺乏、盗汗等。尽管该疾病能够治愈,但是如果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没有及时得到有效治疗,通常情况下无法治愈,仅能够通过药物治疗维持现状。患者受到病情折磨以及出于对自身健康的考虑,极易导致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负面情绪,如抵触用药,抵触治疗,放任病情,影响疾病治疗安全性的同时,也增加了传播风险[2]。门诊作为肺结核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场所,对肺结核就诊的患者需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优化门诊护理服务。全程细节护理作为门诊护理的新型护理内容,这种护理模式能够对肺结核患者在门诊就医后各个流程、各个内容均采取有效的护理帮助,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的同时讲解关于肺结核疾病治疗的相关内容,增强患者疾病认知的同时,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减少患者治疗抵触情绪,以此降低肺结核的传染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4]。基于此,研究选择医院门诊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接诊的85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全程细节护理模式的可行性进行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医院门诊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接诊的85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前者42例,后者43例。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48.56±2.45)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6.45±2.63)年。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32~77岁,平均年龄(48.47±2.51)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50±2.62)年。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系统比较,结果差异可忽略(P>0.05)符合对比要求。纳入标准:经胸部影像学检查确诊;30岁≤年龄≤80岁;视听交流能力良好;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严重精神障碍性疾病;合并其他传染性疾病;预计存活期≤12个月;依从性不高;对此次研究内容并不知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过程中叮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保持良好的作息,并且按照医嘱进行药物使用,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过度劳累,需要保持放松状态。针对陪诊的家属说明患者现阶段的病情,并且通过口头讲解关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如饮食注意、生活注意等。针对就诊的患者关于疾病的相关问题需要在第一时间给予患者解释,并且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工作。
研究组实施全程细节护理模式,包括:
1.2.1 环境细节护理 关于门诊环境方面,需要定期对门诊环境进行消毒清洁,尤其是已经接诊过的肺结核患者所处区域,这样能够有效降低传染病传播风险,保证门诊环境干净整洁,保证肺结核患者进入门诊治疗后能够安心治疗。由于门诊就诊过程中患者存在排队等候情况,可在门诊处设立相关座椅靠背,并且设置单独区域摆放关于肺结传染病的相关知识书籍,方便患者在就诊过程中能够有耐心等待。设置免费饮水区域提供一次性纸杯以及一次性纸巾,使就诊患者能够安心等待。如果门诊条件允许可以在门诊摆放多媒体设施,并且通过滚屏的方式播放关于肺结核疾病治疗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注意内容,如日常生活中出行注意、饮食注意、用药注意,这样能够使肺结核患者门诊就诊过程中更全面地了解疾病。
1.2.2 健康指导细节护理 来门诊就诊的患者中仅有少部分患者能够对自身病情有综合性的认知,但是仍然存在部分门诊肺结核就诊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对于肺结核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如仅认识到肺结核具有传染性,因此多存在恐惧以及抵触等情绪。门诊护理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通过交流沟通了解患者实际肺结核病情掌握的情况,并依据其病情了解盲区展开有效的科普说明,如尽管肺结核具有较高传染性,但是通过积极的救治以及科学的用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传染风险,可以与正常人进行生活交流沟通,不会导致其他人患病。或者部分患者认为结核病不治疗就能够自愈,护理人员需要对该类患者积极进行健康指导,说明肺结核具有传染性,如果不经过科学治疗体内细菌逐渐繁殖,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而且治疗越晚病症越严重,后期预后越差。但是与患者说明不需要担心,只要积极配合治疗,仍然能够实现病情控制。部分患者认为病症好转后就可以停药或者减少药量,这种观念同样不正确。护理人员护理中需要与患者说明一旦擅自减药或者停药,没有被杀灭的结核杆菌很有可能再次大量繁殖,导致疾病复发,而且如果用药不规范或未按照疗程用药同样容易导致结核病治疗失败,必须严格按照医嘱坚持不间断,规律用药,坚持全疗程用药。
1.2.3 心理细节护理 由于肺结核患病群体在心理细节护理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实际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给予护理。①如果就诊患者为青年群体,通常在情绪状态中主要对工作、恋爱、婚姻前途等方面较为重视,护理过程中需要与患者实事求是地转述病情,并且引导患者正确地处理个人问题,针对患者肺结核错误知识及时更正,并说明病情控制良好能够有效降低疾病对自身生活的影响,使其能够有效配合治疗。②如果就诊患者为中年人群,其心理负担主要表现在经济负担,家庭负担,不愿意长期住院治疗,影响疾病治疗的综合性,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情绪状态与患者耐心地交流,讲解肺结核疾病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如果不治疗可能产生的后果,使患者能够重视自身疾病并安心治疗。③如果就诊患者为老年患者,这部分患者体弱多病,情绪状态浮动较大,对于死亡较为恐惧,因此存在烦躁、沉默、迟钝、固执等情况。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以耐心、尊重、理解、安慰等方式和老年人交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关心关爱的语言,获得患者信任,并且鼓励患者进行治疗,使老年人更好的配合。④如果患者除了肺结核外存在其他并发症,如贫血、心力衰竭、肺心病、肺水肿等。护理过程中应向患者讲解并发症与原发病之间的关系、预后、转归,需要与患者从积极角度进行分析,打消患者顾虑想法,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1.2.4 饮食细节护理 日常生活中需要多摄入高蛋白以及高热量食物。主要原因是肺结核发病后会导致自身的组织蛋白以及热量严重消耗,因此日常生活中为保证自身代谢正常,需要多补充食物蛋白质和热能。蛋白质每日供给量是1.5~2.0 g/kg,以奶类、蛋类、动物内脏、鱼虾、瘦肉、豆制品等食物作为蛋白质的来源。牛奶中含酪蛋白及钙质较丰富,是结核病患者较为理想的营养食品。热能供给量以维持患者正常体质量为原则,可按每千克体质量40~50 kcal供给,碳水化合物类主食可按食量满足供给,不必加以限制,但脂肪不宜多吃,以植物油为主。维生素和无机盐对结核病康复促进作用很大。其中维生素A,有增强身体抗病能力的作用;维生素B和维生素C可提高体内各代谢过程,增进食欲,健全肺和血管等组织功能;如有反复咯血的患者,还应增加铁质供应,多吃绿叶蔬菜、水果以及杂粮,可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果患者存在食欲缺乏,可以与患者说明改变烹饪方式。日常三餐正常饮食过程中可以另加两次点心,但是在饮食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以及辛燥生痰食物。日常饮食过程中需要注重饮食的卫生情况,设置独立的自身饮食餐具,不与其他人的混淆,饮食后利用开水进行烫煮,降低疾病传染风险。
1.2.5 用药细节护理 指导过程中需要保证护理人员能够全面掌握肺结核药物应用知识,并且叮嘱患者日常生活中药物使用方法以及每次需要吃的药物剂量,药物频次以及用药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和用药后的观察内容,防止发生用药后不良反应。积极与患者家属说明用药的重要性,并使其能够监督患者日常的用药情况。与患者说明每种药物的疗效是什么,使患者能够了解到药物应用与自身哪些症状有关联,以此能够使患者服药更加明确。针对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需要及时与患者说明,并且讲解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后如果病症较轻,可以适当降低药物使用剂量,但是需要征得医师的同意。如果病症较为严重,需要第一时间到医院检查,尽量避免不可逆性损伤的发生。
1.2.6 运动细节护理 护理过程中与患者讲解肺结核的发生与自身机体抵抗力存在直接关联,疾病的发生说明自身机体抵抗力较低,而在日常生活中想要提高自身机体抵抗力,除了需要在饮食上入手外,更加需要注重日常生活的运动。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地进行轻微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慢跑、做广播体操、骑行以及简单的瑜伽等。运动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实际状况进行运动,不能剧烈运动。除此之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每日需要8~10 h,尽量少熬夜。日常生活中需要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样既能够加快机体代谢,还可以从整体上提高自身机体抵抗力,更利于自身疾病预后。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比两组心理状态(SAS评分/SDS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别评估患者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满分均为80分,分数越高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反之,分数越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越轻。
1.3.2 对比两组生活质量(GQOLI-74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其中包括物质生活状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4个部分,各部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反之,分数越低,生活质量越差。
1.3.3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门诊自评)由门诊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为就诊患者发放,问卷发放85份,回收85份,回收率100%,内容主要包括门诊环境,护理态度,护理全面性以及服务热情。满分100分,0~59分、60~79分、80~100分,代表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SPSS19.0软件版本,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来表示。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心理状态 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情绪,抑郁情绪评分差异可忽略(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焦虑情绪评分、抑郁情绪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33.941、26.253,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分,)
表1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分,)
2.2 对比两组生活质量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可忽略(P>0.05),护理后,研究组物质生活状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46.605、18.959、18.121、13.043,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2.3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5.24%)高于对照组(79.07%)(χ2=4.930,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肺结核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呼吸系统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8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结核病潜伏感染人群约为17亿,新发结核病患者在100万例左右,发病率为133/10万,这一数据说明每5个人当中就1人为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5]。结核病也是全球范围内十大死亡病因之一。我国肺结核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肺结核发病率63.4/10万,2019年肺结核发病率55.6/10万,这一数据有所降低[6]。但是由于肺结核具有传染性,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难度较高,如果患者病症严重,治愈率较低。受到疾病影响以及出于对自身健康担忧的考虑,部分肺结核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焦虑、抑郁、恐惧、悲伤、难过、抵触等情绪,疾病治疗的同时降低患者自身生活质量,因此需要积极加强关于肺结核患者的护理工作。
门诊护理是肺结核患者门诊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门诊护理能够使肺结核患者更加全面地了解疾病,并且认识到肺结核疾病治疗的重要性,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以及治疗积极性[7]。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物质生活状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全程细节护理模式在门诊护理过程中效果显著,该种护理模式重点在于能够为门诊肺结核患者提供综合的护理服务,并且在护理过程中重视细节内容的护理。护理过程中包括环境护理、健康教育指导、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以及运动护理。通过门诊环境护理,进一步改善患者就诊环境,使患者能够在干净、整洁、舒适、卫生的环境中诊疗。利用健康教育指导对不同患病群体心理情况以及病情给予科学的健康知识科普,减少肺结核患者疾病知识认知盲端。利用细节心理护理可以对不同病情患者采取有效的心理辅导,降低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生理压力以及心理压力,使其能够放松心态,积极配合[8]。用药护理饮食护理以及运动护理可以使患者病情得到充分改善,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利于患者疾病预后。
综上所述,肺结核患者门诊护理过程中实施全程细节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从生理上以及心理上双重改善患者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门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