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的感受:虚拟空间与现场观展

2023-03-22王杰成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3年6期
关键词:虚拟空间宇宙人类

王杰成

(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

依托虚拟现实、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技术,沉浸式体验近年来火遍大江南北,给人们带来更强的场景感。人们甚至畅想:在未来的元宇宙中,可以感受拂面而来的微风,闻到鲜花的清香。正如汽车缩短了空间距离,飞机与无线电技术让这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元宇宙让人类感受的触角不断地延伸——虚拟空间极大地扩展了人类感受。然而,新技术、新事物往往是把双刃剑,元宇宙的迅速发展引发一些有识之士的担忧——会不会导致人类丰富的感知系统走向钝化和弱化?人类是不是正在遭遇一种丧失现实感的危机?这是杞人忧天,还是切中肯綮地追问?下面的两篇文章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元宇宙——虚拟空间扩展人类感受

【阅读提示】

这篇科普短文详尽地阐释了“元宇宙”的前世今生。它既讲故事,又说道理,介绍了元宇宙的概念本质、基本特征,并进一步讲述元宇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文章畅想了元宇宙如何扩展人类的感受,描述了元宇宙的美好发展前景。

准确地说,元宇宙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经典概念的重生。1992年,美国著名科幻大师尼尔·斯蒂芬森在其小说《雪崩》中这样描述元宇宙:“戴上耳机和目镜,找到连接终端,就能够以虚拟分身的方式进入由计算机模拟、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

当然,核心概念缺乏公认的定义是前沿科技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元宇宙虽然备受各方关注和期待,但同样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回归概念本质,可以认为元宇宙是在传统网络空间基础上,伴随多种数字技术成熟度的提升,构建形成的既映射于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同时,元宇宙并非一个简单的虚拟空间,而是把网络、硬件终端和用户囊括进一个永续的、广覆盖的虚拟现实系统之中,系统中既有现实世界的数字化复制物,也有虚拟世界的创造物。

当前,关于元宇宙的一切都还在争论中,从不同视角去分析会得到差异性极大的结论,但元宇宙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已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

其基本特征包括:沉浸式体验,低延迟和拟真感让用户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虚拟化分身,现实世界的用户将在数字世界中拥有一个或多个ID身份;开放式创造,用户通过终端进入数字世界,可利用海量资源展开创造活动;强社交属性,现实社交关系链将在数字世界发生转移和重组;稳定化系统,具有安全、稳定、有序的经济运行系统。

元宇宙以虚拟现实(VR)眼镜与高性能计算机及数据线的结合,进一步消除了现实与数字之间的差异,引导人们进入其建构的新世界。这里的新世界指用户在虚拟空间里自由创建的多种多样的假想世界。更确切地说,人们将通过数字替身在数字空间里会面、听音乐会或举行商务会议。在不久的将来,元宇宙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常见甚至是固定的伙伴”。

元宇宙在相关的商业领域出现了令人兴奋的“数字孪生”项目。目前,越来越多的行业在将工艺和产品变为现实前会对其进行数字建模。例如,图形和人工智能芯片开发商已将一家宝马工厂迁入其“元宇宙”平台,对其工作流程进行模拟,以避免在现实世界中出现规划错误。在建筑行业中,“数字孪生”被用来在开工建设之前预防后期出现的损坏。

元宇宙的发展,使人们能在虚拟空间里自由创建许多在现实中无法看到或难以企及的美丽空间,并可通过被称为Avatar的网络分身去自由漫步。元宇宙引导人们进入的新世界,既有充满游乐园气氛的运动场,也有放学后被晚霞笼罩的教室,还有头顶满天繁星、身下是汪洋大海的茫茫太空……

为人们提供“在虚拟新世界漫步”服务的是Cluster公司。该公司在日本抢先打造虚拟空间,并开设了“虚拟涩谷”,在虚拟空间再现了东京涩谷街景,累计吸引100多万人次体验。2022年2月,“虚拟大阪”正式启动,从而使能享受街头漫步乐趣的虚拟空间进一步扩大。

日本科学家加藤直人认为,在既有的数字空间,缺乏伴随身体感觉而来的亲近感。当他第一次戴上虚拟眼镜时,他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沉浸感。他感慨地说,眼前呈现出与所在房间完全不同的景色,这是人类向未来迈进的第一步。当时获得的灵感促使他决心自己打造虚拟空间。前面所说的“虚拟涩谷”等虚拟空间就是由他打造的。

社交网络的内容以文字和图像为主,很难让人产生与他人面对面的感觉。随着元宇宙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打造一个让人足不出户地与他人互动的空间,让他人“出现”在自己眼前,从而产生“有人”并与之“交谈”的真切感觉。

由于元宇宙可实现人们所描绘的理想生活的另一个世界,因而利用网络分身就可自由变换形象。在这个新世界里,人们可以访问自己喜欢的地方,不受现实环境的限制。

目前,如果要沉浸在元宇宙空间中,人们需要佩戴眼镜或头戴式显示器等设备。令人兴奋的是,隐形眼镜型设备和将半导体芯片直接植入大脑的“侵入式”设备的研发工作正在快速推进中。当这类设备被研发出来,即使有视力或听力障碍的人,或者身体无法自由移动的人,也将会重获感官感觉并在虚拟空间中自由行走。这表明,元宇宙会进一步扩展人类的感受世界。

最接近元宇宙的是人的大脑,因此,人如果在大脑内发挥想象力,那么就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东西,行走在任何地方,遇见任何人。专家预测,可以像脑海中想象的那样在元宇宙中生活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

现在,人们在元宇宙的世界里行走时,还不能感受到拂面而来的微风,闻到鲜花的清香。不过,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可能会在一个充满温馨沁人气氛的理想世界中漫步,而且不受地点和身体条件的限制。

(摘编自《百科知识》,作者:崔金泰)

【问题探究】

1.文章说,元宇宙可以“引导人们进入其建构的新世界”。人们在这方面已取得哪些成就?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为什么说“元宇宙会进一步扩展人类的感受世界”?

参考答案:见P11

传媒高度发达,为何还要亲赴展览现场?

【阅读提示】

文章从人们参观展览的一般体验说起,总结出可贵的规律:感受艺术作品真正的魅力,与观赏时的现场体验密不可分。并由此展开,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文章从展览现场的空间属性、材料的物质属性及社会、文化、审美等意义,媒介本身带给观众的直观感受,以及现场感带来的强烈的生理反应等角度展开,既有道理论述,又有自身经历的回顾。最后,文章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要警惕感知系统的钝化与弱化。

很多时候,我们去参观展览,会感受到艺术作品真正的魅力,这与我们看作品时丰富而独特的现场体验密不可分。通常来讲,展览现场的营造以作品、观者、环境三要素互为阐释中心。如何让观者通过参观和体验收获感动或思考,这是判断一个展览好坏的关键所在。因此,展览现场实际上是一个提供艺术体验、与艺术互动的经验场所。这个经验场所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功能性空间,而是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中心、画廊等特定的艺术空间,是相对纯粹的精神文化场域。人在进入这样的场域前,对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内心其实是有一种审美期待的。

应当说,展览现场首先是一个物理空间。人类对一个空间的感受是多维度的,通过调动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官系统,能捕捉或收获感官系统提供的多种信息,这样就有利于观者对一件作品形成一种综合的现场体验和感受。要知道,空间是必须用肉身去感受和体验的,而且人天生就有从空间中体悟情感的本能,场所的形态使人本能地感知其中的精神层面。而人与环境对话和沟通的前提就是人对空间的感知,这种感知能力跟人的情感、过往的生命经验等紧密相连。

如果说空间必须亲身感受,那么作品呢?现在除了数字艺术,绝大部分的艺术都是基于物质材料的艺术。因此,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物质性存在,它的艺术表达必须依托于材料。材料的物理性能和艺术美感,材料与主题之间的匹配性和融合度等,所有这些只有面对原作时,我们才能充分感受与判断。而屏幕中显示的艺术作品,把材料的质感、美感,以及材料与材料之间微妙的差别全部都屏蔽和抹杀了,变成一种没有物质感的数字图像。除此之外,材料本身不仅仅具有物质性能,更含有社会、文化、审美等意义,还会引发人们特殊的感知和内心感受,所以不同的材料给观者的体验和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他在提醒我们: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媒介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绘画的视觉语言逻辑和美学原则,都是基于画布、纸张、颜料等材料特质的延展,以及建在其基础上的视觉魔法,诸如油画的味道、笔墨的韵味,还有笔触的干湿、粗细、大小、浓淡之间的微妙变化,以及笔触呈现出来的速度感、秩序感和时间性,由此形成的视觉张力,并反映出艺术家当时的一种生命状态。这是画家浓缩和存留在画布上的一种在场性的生命痕迹。这些带有身体性的生命痕迹,事实上也是帮助观众进入绘画的一个重要入口。现在看展存在着一种普遍误区,就是大家一味去追求隐藏在作品背后的真实意义,过分揣测艺术家的想法,却忽视了观众自身对作品最直观的感受。实际上,只有感受才能让观众跟眼前的作品建立起内在关系,有了这种关系,作品才会对观众产生真实、有力量的影响。

我记忆中印象深刻的艺术体验,几乎全部来自展览现场。比如,2014年,我曾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参观了“马格利特:日常的秘密,1926—1938”展。说实话,那场展览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主题,不是某件作品,而是展览现场。进入展厅,就像步入一个黑暗的隧道,唯有照射作品的灯光指引着我。某一件或几件作品会被三面黑色的展墙半包围,构成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在每一个独立的空间里,观众可以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面对眼前的作品,并进行欣赏、沉思,或者发呆,没有周边的作品,也没有其他参观者来干扰你。这种带着些许神秘感和神圣性的参观体验,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帮助我深度理解为何日常之物在马格利特笔下会演变成一种“熟悉的陌生”。

展览现场不同,参观体验就不同,即便面对同一位艺术家,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展览策划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也鼓励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认识和了解同一位艺术家。

回想起来,令我难忘的现场感还跟身体上的生理反应或情绪反应有关。不管是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堆积的近万张用弹壳制作的铸铁面具,还是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大型个展“忆所”,都曾引发我强烈的生理不适反应。压抑、紧张、诡异、阴森、恐惧、害怕,我清晰地记得自己身体收紧、心底与手心发冷。这些强烈的生理反应,让我久久难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加深了我的感受力。

眼下,我们身处在一个数字化的年代,大部分人屏间生活的时间甚至已超过人间生活的时间,我们正在渐渐脱离一个物质化的世界,走向一个虚空的数字世界。人类越来越依赖于双眼而走向视觉中心主义,原本丰富的感知系统正在趋向钝化和弱化,以往的各种肉身经验,在这个技术时代越来越遭受悬置和废弃,人类正在面临一种丧失现实感的危机。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曾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艺术体现出人类感觉的丰富性和共通性。当下,人类需要有更多的时间从屏间回到人间,有更多的机会从高度发达的数字世界回到实实在在的展览现场,让艺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人类异化,庇护我们的感知系统,矫正人类目前不平衡的发展倾向,并成为人类拯救自我现实感的一股重要力量。

(摘编自《文汇报》2023年8月9日,作者:傅军)

【问题探究】

3.文中的“视觉魔法” “熟悉的陌生”分别有什么含义与作用?

4.元宇宙制造虚拟空间扩大人类感受,亲赴展览现场方能获取自我现实感——这是两篇文章告诉我们的内容。如何看待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见P12

《元宇宙——虚拟空间扩展人类感受》问题探究

1.【参考答案】①相关的商业领域的“数字孪生”项目。②在虚拟空间创建的现实中无法看到或难以企及的美丽空间,人们在“在虚拟新世界漫步”。③足不出户地与他人互动,能产生与之“交谈”的真切感受的空间。

【解析指导】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文意理解的能力。“引导人们进入其建构的新世界”在文中已被加上了着重号,方便找寻信息。“成就”指业绩,作出的成绩。因此,不能简单地回答成“人们将通过数字替身在数字空间里会面、听音乐会或举行商务会议”,而是后文讲述的元宇宙领域已建构成功的三个项目,即“数字孪生” “在虚拟新世界漫步” “打造一个足不出户地与他人互动的空间”。

2.【参考答案】①“侵入式”设备将有助于残疾患者重获感官感觉并在虚拟空间里自由行走。②未来可能像脑海中想象的那样在元宇宙中生活。③在未来的元宇宙中,能自由感受微风、花香等原本现实中才存在的温馨沁人气氛。

【解析指导】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文章倒数第三段中,“元宇宙会进一步扩展人类的感受世界”已加上了着重号,“会”表示将来时态,表明这是对未来的设想与展望。因此,对应的信息区是文章的后三段,提示语分别是“当这类设备被研发出来……也将会重获感官感觉……” “专家预测” “在不久的将来”。

《传媒高度发达,为何还要亲赴展览现场?》问题探究

3.【参考答案】①“视觉魔法”指运用观察、欣赏绘画作品时产生的视觉综合感受,包括静态的画面与动态的变化,以及由此反映出的艺术家当时的生命状态。“魔法”一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观赏艺术时亲赴现场的重要作用与神奇效果。②“熟悉的陌生”中的“熟悉”指作品内容为“日常之物”,“陌生”指观展时产生的难以忘怀的带着些许神秘感和神圣性的参观体验。“熟悉”与“陌生”是一对矛盾体,作者有意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发读者的思考、回味。

【解析指导】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魔法”指强大的法力、神奇的效果。依据语境可知,“视觉魔法”指观赏画展时现场感受到的静态画面、动态的“微妙变化”等,以及由此形成的“视觉张力”,这是“视觉魔法”的含义。对作用的考查指“魔法”这一比喻的修辞效果,分析时应联系文章的主要论述对象“现场观展”。“熟悉的陌生”指观看马格利特作品时的感受。由语境可知,“熟悉”指作品中的“日常之物”,“陌生”指那种独特的观展体验。“熟悉的陌生”,是特意将一对矛盾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引发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4.【参考答案】①从本质上来说,这两者并不矛盾:前者是利用科技发展来扩大人类的感受,目的是扩大人类活动、感知的疆域,是人类的福祉;后者是从艺术观赏、鉴赏的角度来讨论人类的感受的获取与发展。②现场观赏、鉴赏艺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细腻、准确的感受力,足够的现场感受能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感受经验,有利于在元宇宙等虚拟世界里扩大人们真实的感受,而元宇宙等虚拟世界将无限拓展、丰富人们的生活感受,尽可能地缩小现实与虚拟中感受的差异。③这两者之间可以是互相补充、共促发展的关系。

【解析指导】本题考查能从多篇材料中发现新的关联,推断、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决问题的策略、程序和方法,并运用于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的能力。这两篇文章的共同话题是“人类的感受”,第一篇是科普文章,重在阐述元宇宙的“前世今生来世”,强调了它扩展人类感受的作用;第二篇是文艺评论,论述现场观展如何丰富人类的感受。因此,两篇文章的观点并不矛盾。从技术层面扩展人类的感受与观展丰富人类的感受,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确定上述观点,再从文章中选取重要语句进行佐证,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猜你喜欢

虚拟空间宇宙人类
虚拟空间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基于虚拟化的相向行驶车辆间通信机制的研究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宇宙第一群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这宇宙
浅谈室内设计中虚拟空间的表现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