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传播视域下主持主体的语义类型和语义生成

2023-03-22宋存杰于特浩

文化与传播 2023年5期
关键词:节目主持语言表达语义

宋存杰,于特浩

语义是对人类思维与客观实际的反映,其不仅与语言学关系密切,更与哲学、逻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相关。主持主体在节目中的有声语言创作过程,本质上是对上述学科的融通性运用,通过构建语言符号,实现主持主体语言的所指表征和能指内涵。语义由现象抵达本质,贯穿节目主持主体有声语言创作和副语言创作。这种沟通的背后,是语义对既有鸿沟的弥合,为受众的视觉经验和节目的图像构建提供对话的可能。而学者张颂认为,“节目主持艺术的核心是有声语言的创作”。[1]这更强调了语义研究对主持主体有声语言创作研究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而主持传播研究所强调的语言能动策略主张语言既是主持传播中最常用和最直接的传播手段,也是主持传播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传播策略。[2]既有的研究结论,都不约而同地将语言的意义价值和有声语言创作的能动需要结为一体。

新西兰学者凯特·科恩(Kate Kearns)认为语义学(semantic)研究词语的字面意义以及词语组合方式的意义。二者一起构成意义的核心或者构成对某特定话语完整理解的起点。[3]基于此,在节目主持主体的有声语言创作过程中,节目主持主体对字面意义、组合意义、核心意义和特定意义的理解,可以被体认为本原义、延伸义、推阐义和共生义四种类型。同时,当语义被构建在以主持主体为代表的人格化载体之上,并链接入媒介化的表达仪式中,其语义类型、语义表达途径和语义价值都会出现新的变化。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辨识,并进而构建起语义生成机制,可以有效提高节目主持主体对自身语言表达含义的理解,并有助于节目主持主体在语言表达中,以语义构建作为方法,实现语言表达的本体性、艺术性和价值性。在这一背景下,主持主体的“言说”不仅意味着口语传播层面的诉说与对话、公共层面的互通互信和社会与心理层面上的“心领神会”等精神交往含义,[4]更呼吁我们回归对主持主体语言表达中语义生成的本体论的重新体认,进而到认识论和方法论维度,对语义生成的类别进行探微分划,从而归纳语义生成的策略路径,最后研辨语义表达的价值导引。

一、言说之基:语义生成的类别划分

节目主持主体的语言表达是沟通受众审美与节目创作的锚点和转译中介。这种互通性关系集中体现在主持主体对节目信息和知识要素的降维与拓域上,让晦涩生僻的信息内容通过言说所形成的语义机制,触达传播效度与公众信度的最大公约数。而在寻求双边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主持主体自觉地达成言说中的语义转译。对此,我们试将主持主体语言表达中的语义类别划分为本源义、延伸义、推阐义和共生义四种类型。

(一)本原义:语言文本内部的意义生成

主持主体语言表达中的本原义,主要是指对“案本”的回归。而在节目主持实践中,其本原语义的生成主要由两方面构成,其一为节目的自生性文本,主要包括节目旨归、定位和价值遵循;其二为受众对节目的播出期待,以及对主持主体语言表达的审美寄托。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主持主体语义生成中的基本类型。在既往的节目主持实践中,主持主体首先依据节目类型自我定位,如宏观视角下的“新闻类/综艺类”二分法;中观视角下,又可将节目类型划分为电视新闻资讯节目、电视谈话节目、电视文艺节目、电视娱乐节目、电视纪录片、电视真人秀节目等几种型。[5]同时,传统电视节目之外的以互联网技术支持为基础的众多节目创作形式也均可纳入考察主持主体语义类型和语义生成的范畴,如网络电视节目、短视频等。

在主持传播赋能之下,节目类型已然出现交叠和复合,节目形式也呈现多元新变的特点,难以凭独一的类型界定或形式样态进行划分,这对主持主体的语义表达提出更高要求。如在文化类节目中,主持主体的语言表达首先需围绕文化内容进行构建,将知识、思想或概念内嵌于语言表达当中,进而形成本原语义。同时,在文化性本原语义之外,仍需融入真人秀语境下的综艺性文本内容,实现对本原义的重构。

(二)延伸义:个体经验的客观化移用

延伸义的生成,需要主持主体适度融入个体经验,从主观视角对客观内容进行表达,进而取信于观众。其在本质上仍然立足于本原义,但在形式上已经呈现出对文本的超脱和个性化表达趋势。作为《新闻联播》在流媒体平台的衍生栏目,《主播说联播》为新闻主播的延伸与表达构建了新平台。在短视频中,虽然各新闻主播仍然以《新闻联播》的文本为依据,但灵活地融入了新闻主播的个人经验和独特观点,将新闻原本的客观含义进行了解读和诠释,延伸了本原的意义价值。如在《主播说联播》中,新闻主播潘涛对“国家发改委新设民营经济发展局”进行解读时说,“也有个别人担心设立这个新机构,民营企业是不是多了一个管理者?这个担忧可以打消。你看,‘官宣’的民营经济发展局主要职责,着眼于统筹协调、综合施策、促进发展,而没提一个‘管’字”。在解释之后,既完成了对政策本身的再次宣传,也促进了受众对新闻消息和政策内涵的理解。也正因此,在延伸义中新闻主播的个体经验拥有了与新闻事实展开对话的可能,且又较好地保证了新闻本身的真实性,有效避免了个体经验广泛介入所导致的新闻价值失轨。

(三)推阐义:释读关系的双向凝集

当延伸义的关系链条向主客体两个方向继续延伸,语义内涵阐释的权力亦随之拓展,进而实现了语义构建的双主体格局,受众开始能动地参与语义生成,并作为语义生成机制的关键环节而存在,营造主客体彼此“神似”的语义氛围。由此来看,推阐义是在延伸义的基础上,对本原义的进一步扩大,并强调受众作为传播客体在语义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其主要表现出“异向关系”和“同向关系”共存的双向发展趋势。

从异向关系来看,在言说主体的外在形式上,主客双方的角色愈加分明,彼此的个性逐渐彰显。短视频传播中,视频中的人物主体和处于评论区的被传播客体被严格区分。其所带来的是主持主体由于掌握语义生产权,在节目中的品牌化价值被放大,一众以主持主体的名字冠名的短视频类视听节目开始集结。同时,伴随节目类型的垂直深耕,观众的圈层化特征开始凸显,群体共性开始放大。此外网络评论的普泛发展降低了受众加入语义生产环节的门槛,这促使受众在节目主持主体个性化的延伸义基础之上,开始推阐符合自身审美诉求的全新意义。主持人朱广权“段子式”的语言表达在包含新闻事实的本原义和延伸义的基础上,构建了丰富的推阐义。如“福气笑、春意闹、旋律到、年就到”首先点明除夕将至这一事实本身,同时向受众传递出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最后在排比式的语言结构中为受众带来幽默诙谐的收看氛围,有观众在网络上将其改编为“段子闹、观众笑、广权到、新闻到”,引发一定反响。在这一改编的过程中,受众从接收新闻事实,到感受播报情绪,再到传播和再次加工,呈现出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融入的趋势,通过对本原义和延伸义的解读,构建起更丰富的推阐义。

从同向关系来看,虽然主客体的个体性特点彼此区隔且逐渐鲜明,但双方对语义内涵的释读却趋于同向关系,均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近些年,在文化类节目当中,随着戏曲、文物、汉字等分属于文化不同切面的元素成为节目创作的重要内容,主持主体的语义表达逐渐分层,表现出较强的个性。但对文化自信的高度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的共同关注,是释读关系同向凝集的立足点,也是推阐义的主要内涵和价值。

(四)共生义:主客关系中的相互价值认同

构建共生义对于传播主客体间形成价值共识和价值认同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语义场景和情景的想象性搭建,这与节目所营造的拟态传播环境具有相似性。其均主张共生性的场景、情景和氛围的营造。而主客体双方在主持传播场景中,基于彼此认同所展开的语义生产,可以被指认为共生义,即一种基于主客双方想象性在场的价值互认。相对于推阐义,共生义中的受众参与继续深化,并呈现主导趋势。受众的组成边界被拓展,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观众,而包含以嘉宾、评委或大众评审等身份出现的节目创作主体。当这些主体作为节目的异质性力量出现,并开始向常态化转型时,共生义的生成场域便随之形成。如在知识问答类节目、情感调解类节目或婚恋类节目中,生成节目语义域的主导性力量,多数情况下并非主持主体,而是以嘉宾、评委为代表的参与者。嘉宾的闯关成功或失败、评委认知的同一性或差异性,都会左右节目的走向。在湖南卫视推出的中国亲情观察成长励志节目《我家那小子》当中,主持人与嘉宾共同组成了观察空间,集体对被观察对象进行讨论和分析。在节目中,当嘉宾间意见出现分歧,主持主体则通过对本原义和延伸义的综合运用,凝聚节目内的共识,进而获取节目受众的广泛认同。而在此时,主持人的语义并不仅是其个人主观表达的产物,更包含了讨论过程中嘉宾对主持人思想的影响,在多方面的沟通协作下形成了共生义。如,节目中某艺人将“外卖”作为居家生活的一日三餐,主持人首先提出观点,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将话题抛给作为嘉宾的艺人母亲,询问这是否为常态,进而建立对话关系。对此,艺人母亲从艺人从小的生活环境、个人性格和职业发展进程做了补充性解释,其他相关嘉宾也提出不同视角的观点。在综合各方意见后,主持人修正了先前语言中的意义指向并重新表述,形成了基于各方语义所生成的共生义。

二、策略归结:通感、认知与跨域中的语义生产

在对本原义、延伸义、推阐义和共生义四种语义类型的辨识之上,可以归纳出贯穿不同语义类型的语义生产途径。其作为语义类型生产的主要方式,可以总结为通感联觉、认知转化和身份交叠三种途径。在节目主持创作中,节目主持主体通过此三种途径,既可实现语义的内涵拓展,也可丰富语言表达的形式。

(一)通感联觉:从经验蕴蓄到情感形塑

通感联觉指向感官与知觉之间的同构关系,而支撑这一关系的重要前提,是言说主体从经验聚类向先验演绎过渡,进而形成全新的语义感知。通感的使用体现于不同门类的艺术创作中,艺术创作主体通过对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的调动甚至挪借,描述所识别客体对象的具体状貌和显著特征。在节目主持创作中,主持主体语言表达的语义生成需要充分调动自身的通感能力,以实现人与物、精神和自然的沟通协调。“慢综艺”之所以成为荧屏热点,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节目主持主体将语义生成空间移植到更加广阔的自然环境中,让各个感官拥有广泛的联觉空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你好,生活》与以演播室为录制空间的电视节目不同,节目中的主持主体多以户外为主要演播环境,如城市街道、自然风景等,空间更加广阔。在这些环境中,嘉宾与主持人的互动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使得嘉宾从被设计好的采访与被采访的二元关系中跳脱出来,在传统的语言表达之外,增加更多的身体语言互动和情感共鸣,进而形成全新的语义场域。与城市生活相迥异的自然景观,成为受众典型心理的主要靶向,借由主持主体的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创作,受众间接地融入了对节目和自然景观的双重审美过程之中。

通感是对各个感官的综合性调动,也同样需要对既往经验进行转换,并进而形成新的情感体验。而对经验转换的过程,亦是通感体验的内部移植过程。在节目主持创作中,主持主体对此时此刻的感知,往往受到童年记忆、生活经历或难忘瞬间的影响,并对当下感受的语义表达进行丰富充实,形成对全新情感的塑造。在主持主体与嘉宾的语言往来中,语义会自觉地发生转向和变化,其中既包含主持主体个体的过往经验,也包括主持主体与节目其他主体的经验交织所形成的全新情感。对于受众而言,主持主体的个体经验与独属于节目的情感体验,共同构成视听审美的内涵与外延。

(二)认知转化:重构技术与人本的双重逻辑

当下,节目主持主体受到以虚拟主持主体为代表的主持传播言说主体的挑战和重构。从主持传播研究的视域来看,节目主持主体语义生成,需要建立在对技术与人本两种逻辑的重新体认之上。在运用媒介的同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快速且妥当地适应不同的语用环境,并构建相匹配的语义内涵。

从人本逻辑的视角来看,主持主体作为人格化的传播媒介,架联创作主体与受众,具有自觉的人本属性。节目创作又常以广泛的社会生活作为素材来源,其与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息息相关,进一步返归主持主体语义生成中的人本价值内涵。所以,节目主持主体的表达及语言含义的生成,与人及其行动密切相关。人本属性也自然成为主持主体语义生成的属性和内容。如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当中,主持主体王嘉宁在介绍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所发现的一批《道德经》竹简时,对其历史价值进行了概述:“截至目前发现时间最早、文字最古老的《道德经》抄本”,同时通过“在国内外学界引起轰动”这一描述增强该批《道德经》竹简所包含的当代价值,进而引出节目嘉宾对相关内容的深入阐释。在表达过程中,主持主体的语言逻辑层层递进,语言风格平实通达,语言立意兼顾受众的接受度和历史价值深度,充分彰显了以受众为导向的人本属性。可见主持主体主持创作中既要完成对典籍文本本身的解读,也要拓展典籍中的历史性语义,为典籍附加更多元的当代价值,兼顾语义的知识性和传播性。

从技术逻辑的视角来看,人本主义不是孤立、片面和静止式的存在,其与技术存在广泛而密切的关系。主持主体语言表达中的语义生成依赖技术,而表达内容亦深刻反映技术。近年来,以“科技”作为节目的主要元素,与游戏、问答、竞赛、真人秀等节目形式相结合,让技术不仅成为主持主体的言说工具,更成为主持主体语义生成的主要内容。节目中,主持主体贴合前沿技术,通过与技术互动构成新的景观,又将技术作为语义构成的主体,引发受众的思辨和社会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加油!向未来》作为一档展现科学技术、弘扬科学精神的节目,要求主持主体的语义构建须同时满足“人本”和“技术”两条线索,即将“技术”作为故事讲述的内容和节目的传播形式,并以“人本”为节目的传播价值导向,让科学思想与人的价值相融合,进而引发受众广泛的语义共鸣。例如在节目中,主持主体撒贝宁和尼格买提通过与82 岁高龄的汪品先院士的对谈,不仅介绍了“深海勇士号”下潜至1 400 米的技术,也表现出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的艰辛和不易。因此,将人本逻辑和技术逻辑相结合的节目载体,正成为主持主体丰富自身语义表达的有效形式,其背后是转化认知所引发的语义生成机制的深刻转变。

(三)身份交叠:主体跨域和语义新变

主持主体语言表达中的语义生成与节目主持主体的身份交叠密切相关。在节目主持主体身份不断破域、复合并重组的背景下,主持主体的身份边界被不断拓宽,促进语义生成的多元化发展。在节目主持创作中,有声语言表达主体的身份出现明显的跨域和新变,这直接导致了语义生成的转变。这种身份跨域和身份交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分工细化和职能转变。在以往的节目主持实践中,主持主体的身份标识和语言状态是相对稳定的。然而在节目类型不断融合的背景下,主持主体往往需要担任主持、嘉宾甚至评价者等多种身份,其语言状态及语义内容需要随着节目流程的不断推进,进行调整与补充。其次是言说主体的身份背景跨域。节目主持主体的身份边界在不断拓展,当前,越来越多的拥有多元教育背景、从业经历的言说主体加入节目主持队伍。因此,在主持实践中,主持主体的语义生成开始呈现跨学科和跨知识结构的现象,相比以往单一的语义生成机制而言,复合化的身份带给观众更为庞大和多元的知识体验和语义传递。再次,节目主持主体在节目创作内部,频现跨节目类型的主持实践。例如,康辉作为家喻户晓的“国脸”,一改在《新闻联播》中严肃端庄的荧屏形象,参与到综艺节目的录制,在轻松的氛围中,反而为其平常庄严的新闻形象增添了平实的亲切感,更为客观冷静的新闻播报语义,附加了人情味与共鸣感。

结 语

在传媒生态格局变化频仍和技术裂变带来风险挑战的当下,有声语言表达仍然是主持主体彰显独特价值和个性外延的主要立足点。在这一背景下,语义是有声语言表达的关键内核之一。这不仅是语言表达中传情达意的客观要求,也是丰富传受关系和语言传播的重要元素。由此,主持主体作为有声语言表达主体,在有声语言表达中以通感联觉、认知转化和身份交叠等作为语义生成的主要策略,灵活交融本原义、延伸义、推阐义和共生义四种语义类型,实现了有声语言创作的内在意义构建和外在传播价值,同时自觉地生成了语言的潜在之蕴和言外之意。

猜你喜欢

节目主持语言表达语义
语言与语义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少儿节目主持特点及素质培养分析
广播音乐节目主持艺术表现与主持方式创新
广播谈话节目主持艺术思考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节目主持:超越艺术种类与形式的艺术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