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背景下财经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探究
2023-03-22李思红
李思红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1)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加快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推进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战略布局,为云南确立的新坐标、新定位、新使命。 回应这一历史使命和现实需求,如何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全球视野、有较强的外语语言沟通能力和国际传播力、专业知识过硬、通晓经贸往来国际规则、熟悉对象国国情文化、服务于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财经类人才已成为云南省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 云南省财经类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在课程性质部分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在教学目标部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在教学要求部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分级描述,在课程设置部分提出“根据需要开设不同级别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也可在通用英语课程中融入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 财经类高校担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财经专门人才的重任,跨文化课程应为培养能够胜任周边外交,增进人文交流,促进经贸合作的财经类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课程目标单一,以传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主要课程目标,对切实提高学生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重视不够。 二是课程内容同质化倾向严重,大都以西方国家为主要学习对象国,对区域所处位置的周边国家文化较少关注,也较少和学校的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特色结合起来。 就云南省财经类高校而言,跨文化课程内容设置上并未充分考虑学校扎根云南、服务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办学定位,也未能融合与南亚东南亚国家进行跨文化交往及商务沟通的相关内容。 三是教师的跨文化理论素养和跨文化教学技能有待提升。 大部分教师对跨文化能力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学中缺乏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体系依据,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只关注主流英语国家的思维定式或零散的文化知识碎片[1],对区域面向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缺乏了解,因而很难在教学中融入区域面向的知识和技能。 四是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从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态度以及跨文化技能等各个评价维度进行教学评价,不难发现学生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语言技能学习层面,对核心跨文化理论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在应对跨文化交往中的文化差异和挑战时往往力不从心。 以上所述与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战略布局显然是不相吻合的,是云南省财经类高校跨文化课程面临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 云南省财经类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制约因素
面对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背景下,云南省财经类高校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出现的种种问题,高校应该找出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才能够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制定云南省财经类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更加积极主动地地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张红玲认为,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有两个: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2]。 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影响,云南省财经类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仍以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为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通常仅开设一门跨文化课程,其他课程中也很少融入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内容,因此,难以兼顾“教学指南”中所要求的既要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也要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3]。 而作为财经类专门院校,该门课程的课程定位也未能体现财经类高校的办学特色,对国际通行规则、不同文化特别是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融合、世界政治经济特别是区域政治经济的走向很少涉及,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关注英语语言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对整个区域社会生态的了解和掌握。 这使得学生在面对与区域对象国的跨文化交际时,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
(二)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张红玲和姚春雨构建的中国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一体化模型(Integrated Model for Chinese Students'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Development, IMCSICD)对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教学的内容目标进行了界定,确定了认知理解(外国文化知识、中国文化知识、普遍文化知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国家认同、全球视野)、行为技能(跨文化体认、跨文化对话、跨文化探索)3 个维度、9 个要素的能力结构[4]。很显然,若要达成上述目标,仅依靠一门课程是行不通的,需要根据跨文化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中给跨文化相关课程释放更多的空间,同时鼓励把跨文化能力教学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课程群的相互支撑,协同联动,才能有望真正实现跨文化能力目标。 受学分限制等客观因素影响,云南省财经类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对跨文化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同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文化特点和跨文化交往的现实需求。 以云南财经大学开设的跨文化课程为例,大学英语课程中仅有一门跨文化课程“跨文化交际”,2 学分,仅供大二学生修读。 此外,教材选用和内容讲授基本上基于西方视角,相对忽略了对周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导致学生出现跨文化理解的片面化、程式化,缺乏对不同文化背景和全球视野的深入了解。
(三)缺乏科学合理的跨文化能力测评模式
跨文化能力测评是培养跨文化能力的重要参照,构建一套科学、全面的跨文化能力测评体系能为跨文化能力发展提供有效保障[5]。 理想状态下,跨文化能力测试是一种评估个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有效沟通和适应能力的测试,包括但不限于对跨文化交流技能、跨文化认知技能、跨文化态度、跨文化意识、中国文化知识、外国文化知识等多个维度的测评。 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云南财经类高校普遍采用的是与其他英语课程一样的标准化考试模式,侧重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理论知识的测试,考试题型通常为填空、名词解释、判断正误、案例分析等,未能对学生进行跨文化能力的综合性测试。 在这种单一的考试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对跨文化知识内容的机械记忆获得高分,但是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却是乏善可陈。
(四)师资力量有限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支具备全球化视野和丰富跨文化经验的师资队伍。 然而,现实中许多财经类高校的英语师资往往局限于本专业领域,教师不但缺乏跨文化背景和经验,而且缺乏跨学科的素质和能力。 这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或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教学方法单一、跨文化教育资源匮乏,无法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跨文化体验,长此以往,限制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跨文化师资力量已然构成制约云南省财经类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的主要短板之一。
(五)学生缺乏学习动机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等诸多因素,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对除«综合英语»等主修课之外的英语课程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 跨文化课程区别于其他英语课程之处在于它是以跨文化教育内容为依托的,这与很多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巩固语言和提高词汇量的预期是有出入的。 在教学中,教师倾向于把掌握语言知识点视为教学重点,较少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和跨文化交流的机会,这些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加之学生的学习经历中缺乏对云南省周边国家区域社会的认知,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大都为欧美发达国家,对南亚东南亚国家缺乏了解,也缺乏认同。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导致学生在面对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为主要对象国的跨文化交往时,往往陷入“言之无物”的窘境,因而在学习和交流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国际化程度不足
学校的国际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校的国际交流项目、与国际接轨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国际学生和教师的比例等都会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产生影响。 由于地域因素及办学传统等原因,云南省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参差不齐。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文化课程的组织实施,特别是教学实践环节的组织实施。 大多数学校的跨文化课程实践环节采取的方式有:一是跨文化案例分析,二是设置模拟跨文化场景。 学生通过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解决跨文化冲突,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样做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可以根据跨文化知识点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缺点是任务的真实性、语料的鲜活度不能得到充分保证。 因此这也是云南省财经类高校制约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个制约因素,即未能把跨文化课程有机融入学校整体的国际化建设之中;反过来,也未能通过跨文化课程建设助推学校的国际化发展,为跨文化人才培养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三、 云南省财经类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一)明确培养目标
跨文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明确跨文化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根据“教学指南”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相关指标要求,从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对跨文化人才的现实需求出发,加强宏观调控,把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目标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再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细化跨文化人才培养目标。
(二)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培养目标,对现有的跨文化相关课程进行优化和调整。 从课程设置来说,仅靠一门课是难以达成跨文化能力培养目标的,必须依靠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中课程群的相互支撑。 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综合英语»«中国文化英语学习»«有效交流»«英语思辨»等课程协同联动,把跨文化能力教学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能切实推动实现跨文化能力培养目标。 此外,云南省财经类高校可以增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跨文化商务沟通”的课程,把区域国际商务环境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作为一个特色版块来打造。 另外,还可以增加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为主要对象国的跨文化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制订切实可行的跨文化能力测试方案
首先要明确测试的目的是评估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文化适应能力、文化敏感度等。 其次要考虑测试的内容和形式。 诚然,考试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之一,也要遵循教学管理的相关规范流程。 但跨文化能力测试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很多测评项是无法量化的,是无法用标准化考试来检验教学效果的。因此,除了常规考试之外,跨文化课程教学一定要加强以产出为导向的过程性评价,如学习日志、跨文化访谈、跨文化短剧创作及评析等。
(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就云南省财经类高校而言,要培养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跨文化人才,除英语学科知识之外,教师还应具备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和技能,了解南亚东南亚主要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国际商务沟通的跨学科知识。 针对大部分教师专业方向并不是跨文化方向的实际情况,可采取培训、国内外进修访学、工作坊等形式,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跨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跨文化学习的学习动机,关键在于让学生感受到跨文化学习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云南省财经类高校中开设东南亚南亚小语种专业及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各类教育合作项目的,天然具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的条件,可邀请外国师生或小语种专业学生进课堂、组织语言文化交流活动、文化体验活动等,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学习对象国的人和语言,亲身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技巧和知识,让他们认识到跨文化学习在国际贸易、国际旅游、国际交流等方面的重要性和实际需求,从而增强他们对跨文化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六)加大国际化建设力度
云南省财经类高校应加强与周边国家教育机构在人文交流、联合培养、科研合作等多方位的合作;应积极开设经管类专业国际课程,引进国际化师资力量,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四、 结论
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背景下,云南省财经类高校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南亚东南亚地区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地区,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和合作。 通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更容易融入国际化的团队和组织中,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具有竞争力;同时可以让他们具备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的现状,从而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