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导向下初中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策略研究
2023-03-22林惠鑫
林惠鑫
新课程标准导向下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理念、目标、方式等发生改变,将对初中语文教学产生重大影响。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范围、学习兴趣和能力精心选择学习主題和内容,组织策划多样的学习活动。但是从课程标准到课程实践还存在着一定的落差,如果没有精准的理解和有效的教学实践,新课标难以真正进入课堂。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接地气”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单元主题教学就是新课程标准导向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实现全面性、系统地学习。基于此,本文对新课程标准导向下语文单元主题教学内涵和特点展开分析,探究教学的基本原则,并围绕单元主题确定、文本资源呈现、课程活动改进、教学效果检验四个方面研究教学策略,以期真正发挥单元主题教学模式的优势,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与实效性,帮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网络,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与发展。
一、新课程标准导向下初中语文单元主题教学阐述
(一)单元主题教学内涵
单元主题教学是根据课程实施水平目标、学情等情况,以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形成若干个教学主题,由教师按照学生语文思维与学习能力发展规律,将单元主题作为线索,开发教学内容、重组与主题相关内容,实现连续课时单元教学。
在现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编排情况下,以单元主题为教学中心,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重组整合单元内容,把握教读、自读或导读的功能,设计单元知识结构、学科素养目标和综合性练习,统筹构建教读、自读、练习、写作、考查等“教学评一致”教学范式。教师紧扣单元主题教学题目,将相关知识串联为一条教学线索,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自主探究。实施单元主题教学可以提高教学目标的针对性、知识技能连贯性、课堂教学生本化,并将所学知识置于生活情境中,便于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因此,单元主题教学是能够发展学生知识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模式。
(二)单元主题教学特点
1.目标性强。
单元主题教学的实施基于明确的目标,可以有效避免无效性教学情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语文的严谨性、条理性、系统性、逻辑性。从单元目标出发重组优化单元学习内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对改变初中语文教育长期以来耗时低效的现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目标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还要考虑教学方向,从而使教学目标详细、清晰,有利于学生高效掌握语文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2.联系性强。
单元主题教学中各部分内容有着密切联系,正确捋顺彼此之间的关系可以形成清晰的脉络,使教学层次分明,有着明朗的结构。以单元主题为一个学习整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建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发展。深入开展单元主题教学研究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准确建构知识体系,逐步深入地理解知识,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综合性强。
单元主题教学过程中将独立的学习内容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切实以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为目标开展教学,而不是使学生单纯地掌握简单的语文知识。单元主题教学以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更好地获取学习经验,学生的主体性被很好地尊重和体现,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语文思维,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其不断创新,契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而有效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新课程标准导向下初中语文单元主题教学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是单元主题教学的根本原则,即在教师确定学习主题后,逐步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而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重点关注学生先前知识经验的积累;二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问题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学会提炼和表达观点,呈现学习成果,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自主性原则
单元主题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基础性知识,加深学科理解,从而培养学科思维,最终形成学科能力。因此,教学设计应将知识、思想、情感、正确价值观等内容渗透给学生,学生经过自主合作探究形成语文学科思维,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视角解读文本等,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串联起来,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良好学习状态,从而拥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三)内容整合性原则
单元主题教学中提前设定教学目标和理念,再将与单元主题相关、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教学整体,通过单元主题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语文知识,还能培养语文思维,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单元主题教学中,教学内容被高度整合,且被创造性地利用,课程内容需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立意的角度进一步优化组合,将单元教学内容组织起来,形成学习的一个个问题链条,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发生变革。使学习内容更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语文学习更加系统性。
三、新课程标准导向下初中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单元主题教学前,教师应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对文本进行深入剖析,准确掌握单元主题教学内涵,熟练运用语文教学规律,科学备课,做到“眼中有语文”“胸中有语文”“手中有语文”。首先,将单元主题教学“生活化”,从现实生活寻找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其次,将相同主题文章进行比对,从多个视角开发学生思维,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最后,实现回归自我,从基础性知识上升到提炼总结,提高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同时完成自我思想境界升华。初中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核心是构建合理的单元主题教学框架,以“生活化”教学内容为核心,将现实生活潜移默化地融入语文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素养的全方位发展。
(一)聚焦有价值思想,合理确定单元主题
主题是语文学习的催化剂,而在单元主题教学中主题肩负着更重要的责任,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基本线索。主题包括学习内容、交流活動、主要观点等内容,通过主题教师可以把控教学方向、把握教学难易。从学生角度来讲,主题可以使其明确学习目标与思维发展方向。教学中所有活动均与主题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主题也是建立知识与生活联系的契机,关系着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
在开展单元主题教学时首要任务就是确定主题,但如何提炼主题是难点,教师需要考虑主题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单元主题学习的阐述,主题的提炼应围绕学生现实生活,并始终关注学生精神世界,既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文化性和哲学性,也要表现出对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注。因此,教师在提炼主题时应考虑主题的适用范围、教学材料与资源是否丰富、是否具有合适的主动学习契机、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提炼文章的共性、内涵,结合现实生活将最具价值的部分以“关键词”的形式进行表达。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共收录《伟大的悲剧》《太空一日》《带上她的眼睛》《河中石兽》四篇文章,围绕探险与科学幻想两个主题,意在培养学生科学探险精神和创新精神,自觉树立为祖国科技进步献身的意识。因此,确定单元教学的主题为“探索未知,科学质疑”。本单元教学分6个课时完成,在第一、二课时中浏览整个单元,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阅读训练,有具体时间、字数和内容了解方面的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些浏览技巧指导,结合文本确定第一、二课时主题为“探险爱国,挑战激情”;在第三、四课时深入了解每篇文章的主题内容,理解探险的科学价值,为后面更深层次的探究奠定基础,因此,学生要了解本单元文章介绍的主要事迹,结合文章内容确定第三、四课时主题为“热血探险,永不停息”;在第五、六课时中需要深入分析探究文章,体会文章传递的伟大精神和价值,此时需要学生学习航天员在训练工作、生活细节中的认真严谨,对课文结论再次展开讨论,从而形成科学、质疑与思辨能力,提高学习的深度,学生在学习真实发生的事迹时,能更深刻地感受伟大的探险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确定第五、六课时的主题为“英雄彪炳史册,品性绽放光辉”。
(二)整合有内涵材料,呈现丰富文本资源
新课程标准中将语文课程资源分为纸质资源、数字资源、日常生活资源、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等几种类型。在确定教学主题后,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将更多有价值、有内涵的文本整合,并补充与主题相关的课外资料,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相同主题不同文体的表达方式、阅读与分析方法,从而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实现所学知识与方法的内化。
单元主题教学中需要丰富的材料,且所有材料均要服务于整合、积累、自省三对关系的建立。此外,要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有内涵的资料感受其中言语、思维以及情感的变化,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为例,本次单元教学的主题为“四时之景”,在教学中建构需求以及情感体验需求,除了教材中的三篇现代散文与四首古诗外,教师还可以补充两篇课外文章,一篇为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另一篇为汪曾祺的《夏天》。让学生全面感受现代散文与古代诗歌中描写四时之景的语言,更深入地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会以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品读细节,领略景物美,并将其中的语言和方法积累起来,应用在“我成长的经历”写作中,借鉴课文的精彩语言,强化自己语言的表达方式。
(三)利用支架式教学,改进课堂活动模式
单元主题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也要结合自己拥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理解主题学习中的各项要素,从多视角认识问题与分析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积极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活动模式,搭建多元的支架,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背影》教学为例,本文是有很强抒情性的写人记事散文,叙述作者离开南京去北京时父亲在火车站送别时为作者买橘子、照料作者上车的故事。作者在平凡的事件中描写出父亲的关怀与爱护,让学生感受到“父爱子”“子爱父”的深厚情感。为了从不同角度理解爱的内涵,让学生有正确的情感体验,教师开展以“爱”为主题的单元教学,补充两篇课内文章,分别为李森祥的《台阶》和杨绛的《老王》。教学过程中在分析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爱时构建“问题支架”,以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展开学习,比较三篇文章内容,认真品味其中语言,总结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的不同手法。学生带着问题分析文章、综合比较,总结出三篇文章均通过具体事件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外貌等细节塑造人物,但最终呈现的形象不同,所要表达的爱也不同,《背景》与《台阶》是基于血缘产生的无私父爱,《老王》描写的是毫无血缘关系的人间真情大爱。
(四)引用多元性评价,科学检验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语文课程目标落实情况。因此,需要丰富评价手段与评价方法,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多重功能,且评价不能只关注结果,还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结合学生的表现与能力发展展开评价。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为例,结合本单元文章的内容和文体形式,进行以“寻找最炫民族风”为主题的单元教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并组织一次课后实践活动。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评价中可以采取目标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整体性评价三种评价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导向下应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全方位语文核心素养,形成未来学习与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单元主题教学基于明确的目标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推广,利用单元主题教学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综合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语文单元主题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Fjjgzx21一325)研究成果。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