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据融入移动互联应用专业教学的研究
2023-03-22谭蓉
谭蓉
关键词:小数据;学情分析;学情评价;云教学
1小数据的特点
小数据的数据可控性强,它可以通过移动阅读终端、传感器技术、可穿戴设备等,利用网络技术、用户注册等方式获取用户小数据。小数据的数据量不大,分析小数据需要的数据量有限、系统配置要求低、处理工艺简单、计算方便且决策的成本比处理大数据的成本低得多,同时具有高度的可控性,并在数据处理的能力和范围内。
小数据的研究集中在推荐系统的研究领域。例如,社会各界对用户小数据及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研究逐年增长,但是多围绕图情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在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方面,研究业务模型与小数据关系的基础上,陈臣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数据的新方法。陈廉芳通过用户表达和行为感知收集到的小数据,使用基于知识、内容、交互、协作、关联、上下文、混合等的推荐算法进行分析,提出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用來描述个人数据报告,增强宣传推广效果,优化嵌入式服务,增强用户体验,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等。
2移动互联应用教学的研究现状
在CNKI上,关于移动互联应用教学方面的研究有限,以“移动互联应用”“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等为关键词,合计有15篇文章,主要围绕移动互联应用技术教学的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角度进行研究,其中安静等对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构建分析,并对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进行介绍,符合现在主流的移动教学方向,该专业主要对应的就业岗位有:Android应用开发程序员、移动Web开发程序员和移动软件测试员。
“小数据+移动互联应用”为实现个性化教学、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评价多元化等提供了机会,但是在小数据对相关专业教学研究上,缺少相关资料与研究。就目前来看,“大数据+”已经成为各国的发展战略,但是落地更多是从小数据的角度出发。小数据本身是一个得到广泛应用的方法,现在重新提起是为了更好地落地与实施,相关研究较少且角度有限,并没有真正发挥小数据挖掘在教学中的作用。大数据强调算法为核心,对数据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进行非结构化广度挖掘,找出其规律;小数据强调以场景为中心、针对性强、结构单一的数据深度分析,并找出逻辑。二者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小数据拓展了大数据的深度,大数据拓宽了小数据的广度。
3小数据在具体教学课程中的应用
3.1应用数据分析,对标行业发展,把握课程定位
随着社会信息的发展,Java语言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Java技术已经无处不在,无论是手机软件、手机Java游戏还是计算机软件等都应用了Java技术,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采用Java语言开发网站。“Java程序设计”属于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第3学期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和使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掌握面向对象编程工具Java语言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应用Java技术的能力,为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满足市场需求、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前后端研发、测试等环节中,“Java程序设计”课程承上启下,承担了学生面向移动互联应用工作岗位中的重要一环——软件开发,对应着移动应用中软件开发工程师和测试工程师工作岗位,为学生以后从事更专业化的工程师工作奠定基础。
3.2依托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学情
“Java程序设计”课程是根据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就业定位而设置的。从软件设计过程中的类设计、输入输出、数据库操作等技能方面分析了专业能力。以培养专业应用能力为核心,采用单元教学的教学方法,重构课程教学流程,完善教学内容,并结合多个软件项目案例实施。本课程从专业能力的角度分为几个单元。每个单元代表一个知识点,由几门课程完成。每学完一个单元,学生都会及时将代码提交给教师进行反馈和评估。课程的教学安排在实验室进行,计算机机房配置了客户端/服务器实验系统,采用实训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辅,采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互动,使教与学相结合,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1]。
“Java程序设计”课程授课对象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若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则需要对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教学项目开展前,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前导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分别调研统计,分析出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特点,为后续教学难点和教学策略的调整优化提供依据,学情分析情况如图1所示。
依据岗位群工作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从事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工作岗位的基本素养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利用云课堂数据确定本项目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2]。
通过本项目教学对学生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训练,使其掌握基本语法和一些常用函数,掌握Java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面向对象程序的基本顺序设计思想,熟悉常用算法和编程技巧,掌握一般的故障排除能力,具备初步的编程能力,培养严谨务实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本领,并为后续的应用型课程和系统开发课程打好软件基础[3]。
“Java程序开发”属于计算机专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软件开发课程具有很强的思维灵活性和发展性,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为了建立健全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体系,可以利用“Java程序开发”这门基础课程,整合创新创业的一般内容,采用“模块化、项目导向、合作”的混合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习内容与网络经济联系起来,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引导学生熟悉软件产品的商业思维。学生不仅可以在真实的产业中创新,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创新和创业[4]。
3.3学习效果评价
在线课程因其共享和大规模的优质教学资源而在高等教育领域迅速发展。在线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估和认可是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也受到广泛关注。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学生对学习效果评价指标的认可程度,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在线课程资源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家庭作业和考试等传统的教学调查方法改为在线教学后,仍然是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受认可的方式。相比之下,在线登录的次数、观看PPT资源的次数和持续时间、观看视频资源的数量和持续时间与传统线路区别不大[5]。在线上教学模式下,师生处于分离状态,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尤为重要,通过云课堂从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成效等方面,来分析统计出学生综合的学习效果,如图2所示。
3.4关注学生思维,树立润透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弃固有的知识储备,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逐步分析编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使师生思维同步,避免学生简单地模仿,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有力支撑,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
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鼓励和学生自己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为完成程序设计,往往要构思、设计、实施、调试,耗费很长时间,遇到很多问题。教师以身作则,则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编程过程中对代码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心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
3.5疫情防控期间创新举措——多平台渗透教学,构建“云教学”生态链
利用“互联网+”多种平台的充分配合,抓住学生交流兴趣点、融入项目教学知识点,衍生课堂空间。线上线下教学采取课堂讨论、解决问题、点名等形式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相互交流,采取课堂讨论、解决问题、点名等形式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线上教学作为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应该被充分利用,在实践中去探索和改革,不该单纯作为应对突发状况的一种手段,而应作为一种长期的教学改革去研究。
4小数据分析下的课堂反思与改进
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密切相关。学习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客观的价值判断。借助小数据,可以分析学习过程,总结学习结果,预测学习发展,这大大地拓宽了传统教育评价的内容和边界。但是,对于不同的学习主体而言,由于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的不同,其学习评价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别。我们通过全面分析个体学习的小数据,构建了个体学习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框架,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从数据上看,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教学中,课程团队仍然遇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线上课时,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和紧迫感,导致课堂上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课堂教学情况监测”,进而缩短了实践环节的时长。在未来工作中,课程团队还将致力于平台的融合,让信息化手段更加契合教师的教学。此外,采用更多的奖励机制和远程监督手段,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建立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的Java编程练习库,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完善职业学校評价,扩大行业和企业参与评价,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全国职业教育大会还明确指出,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新发展格局下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有必要改革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提高职业教育人才评价的社会认可度。课程评价作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保证了课程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性,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发挥着鼓励、监督、调节和筛选的作用。在当代课程评价体系中,学生在“被评价而不评价”的沉默状态下缺乏话语权和参与评价活动的权利,具体表现为自主沉默、抗拒沉默和强迫沉默。学生参与评价是学生主体性和自主能动性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体现。构建真实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积极适度参与课程评价,纠正课程评价观念,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规范评价边界,引导学生学会参与等有积极的而深远的影响。保障评价权和完善学生参与机制是指导实现全面、常规课程评价参与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