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归多糖调控NPY和CGRP对颈性眩晕的疗效及临床特征的影响

2023-03-22潘田芬符译尹符文雄王宝爱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颈性椎动脉黏度

潘田芬 符译尹 符文雄 王宝爱

(1海口市中医医院,海南 海口 570216;2三亚市人民医院)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遭到退行性改变,导致相关组织产生功能性或者器质性的改变,造成椎动脉挤压,供血受到影响,而导致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1,2〕。最常见的病因有颈椎不稳、颈椎退变、颈椎急性损伤等〔3〕。中老年患者中该病多发生,近年来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患者的发病率也逐步增多。颈交感神经和颈性眩晕症的发生关系十分紧密,而神经肽(NP)Y作为交感神经的标志性神经肽,它可以促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在颈性眩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6〕。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可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使血浆内皮素水平下降,可能是颈性眩晕发病机制中重要的物质基础〔7,8〕。当归多糖(AP)来自当归的根〔9〕。当属当归的主要有效成分,它是由长链单糖单元经过各种糖苷键构成的聚合碳水化合物大分子〔10〕。AP对于血液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具有加强免疫力、抗病毒、抗辐射、降低血糖、抗氧化等作用〔11,12〕。本研究主要探讨AP通过调控NPY和CGRP表达对颈性眩晕患者的疗效及临床特征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海口市中医院入院治疗的眩晕症患者50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47.5±4.2)岁;病程为6个月至6年,平均3.5年。纳入标准:①由于眩晕住院;②并伴有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症状;③旋颈试验显示阳性;④X线片展示节段不稳;⑤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⑥除眼、耳源性等非颈源性眩晕。排除标准:①具备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②患内耳疾病等导致的眩晕患者;③合并有颈椎外伤的病例等。随机分为AP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AP组男12例、女14例,平均年龄(46.88±4.46)岁;对照组男11例、女13例,平均年龄(48.08±3.87)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再加入250 ml氯化钠溶液(0.9%),静脉滴注,每日1次。AP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使用AP,200 mg/kg 1次。3次/d,观察期限为4 w。

1.3NPY和CGRP的测定 两组治疗前后采集血样,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测定,试剂盒(5300-01)由北京嘉美纽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4平均血流速度(Vm)测定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 治疗前后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查,记载基底动脉 (BA)和椎动脉 (VA)治疗前后的 Vm值。CRP采取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黏稠度、全血高切黏度选用贝克曼血液流变分析仪检测。血细胞比容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

1.5疗效观察及评定标准 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疗效评价表》和头晕残障测量表(DHI)。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

2 结 果

2.1NPY和CGRP的水平测定 治疗前两组NPY和CGR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PY和CGR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AP组NPY和CG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NPY和CGRP表达比较

2.2Vm值测定和血液流变指标、CRP测定 治疗前两组右VA(RVA)、 左VA(LVA)、基底动脉 (BA)Vm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Vm值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Vm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两组治疗前血浆比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细胞比容、CR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血细胞比容、CR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AP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血细胞比容CR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两组眩晕、DH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P组治疗后眩晕评分明显增加(P<0.05),而对照组组内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DHI评分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AP组DHI评分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4。

表2 两组Vm值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指标、CRP水平变化

2.4NPY、CGRP与眩晕评分、DHI评分的相关性 NPY表达水平与眩晕评分呈负相关(r=-0.864,P=0.000)。CGRP表达水平与眩晕评分呈正相关(r=0.817,P=0.000)。NPY表达水平与DHI评分呈正相关(r=0.901,P=0.013)。而CGRP水平与DHI评分呈负相关(r=-0.947,P=0.000)。

表4 两组眩晕、DHI评分变化分)

3 讨 论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至目前为止也不是十分明确,颈性眩晕的病因学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刺激颈交感神经;(2)局部机械性压迫或者椎动脉狭窄;(3)涉及本体感受器〔13~15〕。颈性眩晕的症状并不只是单纯地由椎动脉受压引起,颈性眩晕的重要因素则是多种原因所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和颈部血管收缩舒张的功能障碍〔16〕。许多实验显示NPY作为一种高效的缩血管物质〔17〕。NPY可以致使血管收缩,也可以加强其他物质的收缩血管作用〔18〕。CGRP普遍散布在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内,其特异性受体在心血管系统中普遍存在,两者结合后可以表现出强大的舒血管作用〔19〕。故NPY和CGRP与颈性眩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AP可以通过刺激T、B淋巴细胞使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还可以提升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可有效调节机体免疫系统〔20〕。已有实验证明AP有抗凝血、止血的双重调节作用〔21〕,这对于颈性眩晕患者的供血不足可以提供很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说明,AP对于NPY和CGRP的表达水平有一定的影响。NPY可能是引起颈性眩晕的长期致病血管活性因子之一,而使用AP后患者体内的NPY的水平明显下降,患者的眩晕程度减轻,得到有效的改善。说明NPY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椎-基底动脉狭窄或供血不足的发病,导致颈性眩晕,故当NPY的水平下降后眩晕症状会得到缓解。本研究结果推测CGRP在颈性眩晕发病过程中有重大意义。AP对于椎动脉的血供和血液黏度及NPY和CGRP的水平有明显的影响。NPY和 CGRP两者的水平变化可能致使局部颈动脉和或椎-基底动脉供血速度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

综上,AP通过调控NPY和CGRP的水平变化,使眩晕症状得到有效改善。NPY和CGRP在颈性眩晕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检测血液中NPY和CGRP的含量变化,可以预测颈性眩晕的病变程度,评价治疗效果。两者可以作为预测颈性眩晕预后的新指标,临床上应用NPY相关的抑制剂和提高CGRP的水平将有效改善眩晕的治疗效果,同时AP丰富的生物活性为临床诊断与治疗颈性眩晕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猜你喜欢

颈性椎动脉黏度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超高黏度改性沥青的研发与性能评价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水的黏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SAE J300新规格增加了SAE 8和SAE 12两种黏度级别
高黏度齿轮泵径向力的消除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