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的演奏技巧与艺术特征
2023-03-22申洪哲
申洪哲
(聊城大学 山东 聊城 252000)
一、狂想曲体裁
狂想曲体裁的原型为古希腊时期的狂想诗,当时的器乐往往是为声乐伴奏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出现了器乐独奏的狂想曲。作曲家马谢克创作了几首狂想曲,标志着狂想曲从声乐体裁走向了器乐体裁。勃拉姆斯创作的狂想曲的特点是比较戏剧化和抒情。此前的狂想曲没有固定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自由、灵活,有即兴色彩和大胆的想象,有很强的民族性。这首《g小调狂想曲》与其他狂想曲体裁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曲式结构比较严谨,作曲家把古典主义的严谨与浪漫主义的思想相结合,体现出独特的个性。
二、人物简介及作品创作背景
(一)人物简介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于1833年出生于德国的一个音乐世家,在勃拉姆斯小的时候,其父亲就对他进行足够多的音乐训练,勃拉姆斯对贝多芬、海顿等古典主义大师非常崇拜,对他们的音乐作品钟爱有加。17岁的时候,勃拉姆斯离开家乡,去匈牙利学习音乐,这段时间的音乐学习经验奠定了他音乐风格的基础。在勃拉姆斯的一生中,舒曼是他的伯乐,舒曼不仅对他的音乐创作提供帮助,而且推动了他的音乐创作的发展。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不同体裁的优秀作品,比如奏鸣曲、诙谐曲、狂想曲、圆舞曲、钢琴小品等,他在晚年创作的作品比较成熟,艺术成就也较高。他敢于创新,融合了古典主义风格与浪漫主义思想,作品风格高雅而不俗气,结构严谨。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在1897年逝世。
(二)创作背景
勃拉姆斯在其中年时期,即1879年创作了两首狂想曲Op.79,一首名为《g小调狂想曲》,另一首名为《b小调狂想曲》。其实,这两首狂想曲在当时并没有被定名为狂想曲,因为其创作方式与作品的结构和当时的狂想曲有很多不同,他的知音伊丽莎白与克拉拉在对他的作品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之后,他才把这两首作品定名为狂想曲。他于中晚期创作的作品不像年轻时期的作品那样大胆,他中晚期创作的作品风格成熟稳重,这也许与他经历的感情与挫折有关。
三、《g小调狂想曲》的音乐分析
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增加了民间音乐的元素,这部作品虽然诞生在浪漫主义时期,但是,作品的结构如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一样严谨,具有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这部作品为奏鸣曲式,包含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以及尾声。
(一)呈示部
呈示部主部的调性为g小调,分为两个乐句,第二个乐句的旋律是对第一个乐句的上行大三度的模进发展,主部旋律的主题风格比较惆怅。连接部调性转为D大调,右手和弦跳音辅以左手八度旋律进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主部惆怅的音乐风格过后,连接部的力量感表现出作曲家的坚定信念。连接部的踏板运用的是延后踏板,这里的节奏和速度很快,要保证音符的清晰度,把跳音和休止符演奏得清楚明了,左手在弹奏八度时,要两指贴键弹奏。副部的调性为d小调,这一乐段为引申型乐段,旋律写作采用半音缠绕的手法,音乐风格比较凄凉,左手演奏琶音时要连贯,三个声部中要突出最上面的声部,音乐情绪比较无奈,这一点从右手的旋律织体就能看出来,这里出现了三次6、b7、6、#5,表达出三种叹息,一次比一次强烈,蕴含着悲剧意识,与之前的主部音乐形成鲜明对比。最后,结束部中的主要调性为d小调,可分为三个乐句,其中,第二乐句的旋律声部是将第一个乐句的旋律声部提高八度的变化发展,右手大量使用三连音的节奏型,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而左手的八度的附点节奏与右手旋律进行对抗发展,情绪越来越强,并在第32小节达到顶峰,最终以d小调主和弦下行琶音滑彩的形式结束呈式部。
(二)展开部
展开部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为引入部分,主要调性为bE大调,这里引入了呈示部主部的材料,在降E大调上发展,因前面的情绪刚达到顶峰,没有缓过来,所以,刚开始的情绪比较委婉,力度较弱,情绪忽强忽弱,有一种比较纠结的感觉,到40小节,因出现三对二的节奏型,情绪在本来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发生了波动。第二段为展开部分,调性由b小调转为g小调,分为三个乐句,第一个乐句是呈示部主部材料的模进发展,第二个乐句是呈示部结束部的模进发展。从45小节开始,旋律特征表达出作曲家在不断问问题,有一种无可奈何的音乐情绪,第三个乐句的调性逐渐转为g小调。第三段属准备部分,运用呈示部主部主题的旋律部分与呈示部结束部的三连音材料相结合,进行模进发展。调性游离,先从g小调转为G大调,然后又转向d小调,最后又转为g小调,经过前面的跌宕起伏,情绪不断发展,音乐慢慢平静下来,这一部分要演奏出一种幽灵在游离的感觉,随着游离的感觉的发展,慢慢找到了最初的状态,内心又充满了澎湃的热情,最终,g小调的属和弦出现,为再现部作准备。
(三)再现部及尾声
再现部的主部材料与呈示部的主部材料一模一样,完全再现了主部。再现部的连接部与呈示部的连接部相比,不同点是结尾处的和声有所改变。再现部的副部的调性与呈示部的副部调性不一样,这里的副部调性为结束部调性回归作好铺垫,与呈示部的调性形成对比。再现部的结束部是变化再现,这里还是同之前一样,右手的旋律声部与左手八度的附点节奏形成矛盾与斗争,感情越来越强烈,最终在尾声的第一个和弦音上爆发出来,两个和弦结束了一切纷争,果断地做了一个了结。
四、《g小调狂想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一)节奏的准确性
首先,节奏是曲子的灵魂,要提高节奏的准确性。这首《g小调狂想曲》用得较多的节奏型是三连音节奏型,这种节奏型表达了勃拉姆斯紧张的感觉,但弹奏三连音的时候容易弹奏得不均匀,以至于表达不出紧张的感觉。作品中出现了好几处三对二的节奏型,如第40小节、第48小节和第52小节,这些部分的弹奏是作品演奏的一大难点,在弹奏的时候,可以先熟悉一下三对二的节奏型的基本操作,找出他们的公倍数,然后放慢速度,把握好节奏的准确性,三对二的节奏型增添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而左手的附点八分音符节奏有时候容易拖拍,以至于后面的十六分音符演奏得不清楚。所以,在演奏曲子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节奏的准确性。
(二)旋律的清晰度
在演奏《g小调狂想曲》时,要注意突出主题旋律,要了解勃拉姆斯想表达的感受。例如,在第1小节到第8小节,要突出上方音,也就是要突出右手小指的音符,这里的旋律具有歌唱性、抒情性。而左手的和弦也要凸显出来,音符要演奏得扎实一些,使整体的音响感受变得有层次。第14小节到第20小节是复调性的创作,主旋律隐藏在里面,使音响效果变得饱满一些。在刚开始练习时,速度一定要放慢,找到曲子中的主旋律,有时,甚至可以用两只手模仿一只手,找到主旋律的音色。在弹奏三连音节奏型的过程中,中声部要弱一些,突出主旋律,弹奏过程要富有歌唱性。练习过程中,可以先不弹中声部,先弹旋律声部,突出左手的和弦,用浑厚的低音作支撑,然后去模仿单手弹的音色,最终把主题旋律惆怅的感觉表达出来。
(三)力度的表现力
琴键就像一把体重秤,而手的力度就是不同重量的物体,不同力度弹奏的音色不同,不同力度表达的情感也不同,所以,不同的触键方式会带给人不同的聆听感受。本首作品从头到尾有不同的力度,演奏的过程中要清晰地突出主旋律,强弱对比要明显。曲子刚开始时,旋律要靠小指来弹奏,小指的力度与其他手指的力度不同,小指的力度小一些,所以,可能会造成小指故意弹重,这样会导致旋律没有层次感,声音较硬,没有抒情歌唱性。而左手八度进行要弹奏得铿锵有力,手的高度也不能太高。作品的力度记号大部分为“f”,需要手指比较有力,在这里,很多演奏者提高了手指的力度,这样容易使手指僵硬,所以,要把握好手指的力度。最后,在演奏曲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大指与二指的力度,需贴键练习。
(四)速度的稳定性
本首作品的整体速度是比较激动、热情的快板,在前四小节要注意速度的把握,这一句像是在诉说故事,速度有一个渐慢,可以把速度拉得宽一些,在演奏作品的时候,给人一种拉宽与收缩的感觉。而三连音节奏型的速度要稳定一些,在刚开始练习时,速度一定要放慢,使整个作品的速度统一起来,让表达的感觉清晰明了。
(五)踏板的重要性
这首曲子大量使用了踏板,使音响效果变得更加激情澎湃。作品中的连接部的和弦需要用到延后踏板,就是先把音符弹下去再去踩踏板,这样会使音响效果不浑浊。曲子用得最多的是切分踏板,这种踏板会使主旋律清晰明了,旋律也会比较连贯,听起来更加有层次感,所以,踏板的正确运用尤为重要。
五、结语
勃拉姆斯生活在浪漫主义的鼎盛时期,但他在音乐创作中没有抛弃古典主义时期的严谨结构,而是将其与浪漫主义思想进行了融合,大胆创新,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他的这首《g小调狂想曲》有冲动又温柔的双重风格,被认为是最具有他的独特个性风格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作品之一。他的音乐作品风格严谨又不乏激情,值得学者深入学习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