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研究

2023-03-22王淑慧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医学生题目责任

王淑慧,赵 珍

(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1 新时代医学生责任担当的核心内涵

责任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个体或者群体所要承担的义务、使命、职责等[1],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基础。担当在现实生活中指完成个人职责范围内的任务,自觉担负起应尽的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和行为,更是责任感的具体体现[2]。责任和担当是密不可分的,个体只有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社会生活才能正常进行,责任中蕴含着担当,担当是对责任最终完成的诠释。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是被寄予更多期盼也是拥有更多机会承担责任的一个群体,责任担当意识是每个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的相关论述中,反复出现“责任”“担当”等字眼,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强烈要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看到很多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的情景,从援鄂医疗队“90”党员冲锋在医疗前线到组建“抗新冠青年志愿者突击队”,一封封请战书、一个个鲜红的手印就是医学生责任担当最好的体现。在校园、社区和家乡的疫情防控一线,大量医学生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作为,体现了医学生的责任担当。

在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抗疫大战中,对社会治理体系、公共卫生防控应急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都是巨大的考验。作为医学生,不仅要学好理论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有一颗坚定的医学心和中国心,在危难面前敢于冲到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医学生的誓言。但是,由于目前特殊的疫情大背景和部分医闹事件的负面影响,在现实环境中依然存在着部分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呈现出日益淡漠的趋势,个人主义、功利化的现象时有发生,医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提升路径不足,因此,培育当代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对国家的发展有着特殊且重要的意义。

2 医学生责任担当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本研究根据医学生责任担当的现状设计了调查问卷,对上千名内蒙古地区医科类大学生(包括本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80份,从医学生的自我责任担当、家庭责任担当、学校责任担当、社会责任担当4项基本内容着手,来把握当代医学生的责任担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培养和提高医学生责任担当提供依据和参考。

2.1 自我责任担当意识不足

自我责任担当意识是责任担当的基础和前提,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认知、自我规范的价值取向,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要对自己负责,包括对自我生命、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负责。在调查问卷中大学生自我责任担当现状部分设置了6个问题,题目“对自己的责任担当进行评价”,有26%的医学生认为非常好或较差,74%的医学生认为一般或良好;题目“如何看待大学生自杀行为”,仅有8%的医学生认为可以理解,大部分医学生认为这是对自身不负责任的行为;题目“是否会因违背承诺而感到内疚”,84.6%的医学生选择肯定答案;题目“在完成某项任务遇到困难时,是否会放弃此任务”,12%的医学生表示会因能力不够选择放弃,一半以上的医学生表示偶尔会放弃,32%的医学生表示会坚持完成;题目“选择学医的目的是什么”,有35%的医学生表示因热爱医学,想投身于医药卫生事业,65%的医学生表示因父母、分数等外界原因选择;题目“大学期间是否有清晰的规划”,80%的医学生表示有,20%的医学生表示没有。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医学生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有较好的责任担当意识,愿意通过努力不断地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但是在一些题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部分医学生自我责任担当意识淡化,角色意识较模糊,没有明确的理想和目标,以自我为中心,重视个人利益,他们的行为习惯与自身所应肩负的责任不成正比。

2.2 家庭责任担当教育不够

家庭责任担当意识是指家庭中的成员能主动、自觉地为家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及义务的意识。只有对父母具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才能将这种情感转移到他人身上。在调查问卷中,题目“家人是否经常教育你要对人、对事负责”,78%的医学生表示“父母一直教育我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18%的医学生表示父母会偶尔提及,4%的医学生表示父母从未关心过自己的态度;题目“父母在承担责任时的态度和选择是否会影响你”,其中60%的医学生表示自己的态度和选择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父母的影响,37%的医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影响,3%的医学生表示自己的责任担当行为是自己的事情,不会受到别人的干涉;题目“对于是否了解自身所承担的家庭责任”,78%的医学生认为了解,22%的医学生认为不了解;题目“是否经常帮忙做家务、是否经常给父母打电话、是否经常在节假日给父母送祝福或送礼物”这几个方面,大部分医学生持肯定答案;题目“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是否会寻求家人帮助”,85%的医学生表示会,15%的医学生表示不会。从调查问卷来看,大部分医学生了解自身所承担的家庭责任,也有相当一部分医学生对于自身家庭责任担当内容不够明确。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责任素质不高、教育方法和理念不当等原因,会导致医学生缺少塑造良好责任品质的基础环境。当前仍有很多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自己只需要负责给孩子提供物质保障即可,但其实家庭教育才是每个人教育的启蒙,父母是孩子的首要教师,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言行势必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欠佳

高校是医学生提升责任担当意识能力的主阵地,“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加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是不可或缺的[3]。在调查问卷中,题目“对学校责任担当重视程度进行评价”中,28%的医学生认为“非常重视”,47%的医学生认为学校“比较重视”,但是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基本是通过思政课进行责任担当教育的,25%的医学生认为重视程度一般;题目“学校的责任担当教育对你的责任担当意识和能力是否有实效”,28%的医学生表示学校教育效果较好,责任担当意识得到了提升,55%的医学生表示教育效果一般,17%的医学生表示教育效果欠佳,对自己完全没有影响;题目“认为学校教育还应该从哪方面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绝大部分医学生选择认为应该拓宽培养责任担当的途径,其中认可度较高的是实践类活动。虽然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教育,但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对医学生的责任担当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重智育轻德育和引导教育模式单一。对医学院校来说更是如此,因专业要求较高,学校在培养过程中相对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容易忽视责任担当教育。

2.4 多元复杂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责任担当意识是指社会公民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义务的一种自觉自愿的意识行为[4]。个体都依存于社会,社会的发展又离不开个体,只有个体自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国家才能可持续发展。毋庸置疑,医学生的社会责任非常重大,要想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就必须将社会责任放在心中。在调查问卷中,题目“你是否关心国家、社会热点问题”,18%的医学生表示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多数医学生选择了只关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题目“国家取得某项荣誉时,是否会感到骄傲自豪”,87%的医学生表示会感到骄傲自豪;题目“国家需要你去医疗资源匮乏的贫困地区工作,你如何选择”,6%的医学生表示会义无反顾,更多的医学生选择会考虑对自身发展是否有影响再做决定。我们可以看到当践行社会责任有益于实现自身利益时,医学生的积极性普遍较高;相反,当践行社会责任需要他们付出一些代价时他们会衡量其中的利弊。题目“疫情期间你是否参与了志愿活动”,95%的医学生表示愿意去参加志愿活动,5%的医学生表示和自己没有太大关系。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部分医学生不能坚定地将应有的责任担当转化为良好的责任行为,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共性问题,受国际化、网络化、多样化的生活环境影响,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个体化、情感生成多元化,再加之网络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中的不健康内容使大学生不能理性、客观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社会责任感明显缺失。

3 医学生责任担当培养路径

大学是大学生独立发展的阶段,是大学生了解、学习、适应社会角色的阶段,是由“学生”转变为“社会人”的阶段,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强弱是衡量其是否成长成才的重要标志。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定群体,他们未来的工作涉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还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存在密切的联系,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所以要格外注重医学生社会责任及担当的教育与培养。加强对医学生的责任担当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培养高素质医学工作者的必然要求,只有保证责任担当教育的成效,才能形成特色的人才培养优势,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3.1 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首先,高校要重视责任担当的培养,早日实现“重智轻德”转变为“五育并举”的目标,加强对医学生社会公德、职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教育。其次,高校要完善责任担当的课程体系,在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础上瞄准专业课程,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持续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推广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最后,高校要更新责任担当的教育内容,做到与时俱进。陈旧的内容和教师“灌输式”的照本宣科方式已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将对社会责任认知的教育与医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践环节、反思环节。

3.2 营造责任担当氛围

校园文化在医学生责任担当教育中具有引导功能、渗透功能、育人功能、凝聚功能,要充分运用各种形式、各种载体向医学生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红色文化和抗疫英雄的事迹,宣传他们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担当,用“浸润式教育”将责任担当教育渗透到医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医学生来说近两年的抗击疫情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价值观教育,学校要通过一个个抗击疫情的生动事例,通过一次次与抗疫英雄面对面的交流,激发医学生的从医热情。

3.3 提升责任担当实践能力

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讲需要实践活动,实践性是道德教育课程区别于其他教育课程的主要特征[5]。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养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只靠理论教育,只会导致医学生对各种责任担当教育产生抵触。高校应进一步加强责任担当意识的现实化和实践化,使实践内容多样化,建立“菜单式”实践途径,使医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养成责任担当意识,提升责任担当能力。高校可提供“菜单式”实践途径供医学生选择,例如参与党建团建活动、参观红色基地,在党和国家的奋斗历史中了解更多责任担当的故事;如参加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医院临床实习、社会志愿服务等,尤其要走进医疗卫生相对匮乏的县城、乡村中去真实地感受群众的现实需求,从而唤醒医学生内心的责任担当意识,实现“服务+学习”双赢。

3.4 运用责任担当网络平台

医学生接受和获取信息的方式随着一系列新媒体的涌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对医学生进行责任担当培育必须要占领网络责任担当教育主阵地。一方面,要将责任担当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运用系统思维推进医学生责任担当教育,运用新媒体创新责任担当教育手段,强化责任担当的正面效应,推广责任担当品牌活动,运用医学生关注的微博、微信、抖音等传递正能量,丰富责任担当的教育内容,增强责任担当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以积极向上、主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引导医学生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另一方面,要净化网络责任担当环境,加强对责任担当教育网络环境的动态监管和舆情监控,学校和相关职能部门要从制度层面规范网络信息的健康传播,要运用科学技术和法律手段肃清校园网络垃圾,给医学生提供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

3.5 优化责任担当激励机制

优化责任担当激励机制是对责任担当理性认同构建的重要外在因素。学校通过优化各种激励方法和手段,将责任担当意识和行为细化为量表加入综合测评中的德育模块,对勇于承担责任的医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和加分,对典型事迹在各公众号进行大力宣传报道,促使医学生将外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个人道德坚守,使他们在担当中产生愉快、满足、成就感等心理情感,从而加深对理性担当的认同并持续正确的责任担当行为。对于生活中出现的不负责、乱负责、瞎负责的行为要通过相应的惩罚制度进行制约和监督,避免“责任倦怠”现象的发生。作为社会成员的新时代医学生必然会在这样的校园风气和大环境中深受启发,增强自身的责任担当。

从个人方面来说,培育当代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有利于医学生人格培养体系的完善;从社会层面来讲,培育当代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有利于推进医学生社会化发展进程[6]。医学生应该肩负起实现“健康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中属于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共同守护人类健康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医学生题目责任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一道不等式题目的推广
期望嘱托责任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