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23-03-22陈昱臻李琳珠
陈昱臻,李琳珠,唐 澜
(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高校毕业生作为新就业群体的重要部分,关乎着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关系着千万家庭的幸福。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在日益紧张、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做好就业工作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生涯规划教育是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确定合理就业预期和科学做好生涯规划的重要途径[1]。因此,做好医学生的生涯规划,及时了解医学学科的规律和特殊性,培养医学生的专业意识,使其做出合理决策,确定专业发展目标,明确职业方向,增强就业竞争力,对医学生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2]。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以广西某医科大学在校本科医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为主要调查方式,从自我认知、专业适配、生涯规划3个维度对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本次调研回收有效问卷550份。其中,男生为148人(占26.91%),女生为402人(占73.09%),居住地为城镇191人(占34.73%),乡村为359人(占65.27%)。
1.2 研究方法
在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参考基础上,采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研究。从自我认知、专业适配、生涯规划3个维度对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医学生对自我认知的情况
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普遍薄弱,自我认知不足。医学生对自身的了解程度深刻地影响着其未来的择业。当代大学生存在对自身所学专业不了解的情况,同时多数学生对自己没有深刻的认识,而只有基于对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之后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才对个人的生涯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调查显示,分别有402人(占73.09%)、368人(占66.91%)、309人(占56.18%)表明对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特长基本了解,而对自身特长表明不了解的有183人(占33.27%),非常了解自身性格的只有40人(占7.27%)。对自我认知和就业环境的认识不够客观、全面,存在理想化倾向。
2.2 医学生对职业发展的认知现状
医学生对于将来的职业发展认知大多停留在表面,未接触职业的精髓。当前医学生对于所就读专业缺乏全面了解,例如本专业将来可发展的职业、就业环境认知等。调研显示,不明确未来职业的有87人(占15.82%);基本明确未来从事职业的有340人(占61.82%);非常明确未来从事职业的只有123人(占22.36%)。对于就业环境的认知方面,对就业环境基本了解的有360人(占65.45%)。在生涯规划执行度预判方面,只有228人(占41.45%)表示遇到困难后,会根据现状选择是否坚持目前的规划。151人(占27.45%)表示不确定能否坚持完成对生涯规划的执行。值得重视的是,一部分低年级医学生缺乏主动了解就业环境的动力,对就业相关途径也知之甚少,对于职业竞争中要求的必备技能、实践经验和相关能力掌握不足,错失了完善个人履历的最佳时机。
2.3 医学生对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
大学期间的生涯规划就是帮助医学生找到与自己学历、资历高度匹配的工作,能帮助其实现自我发展目标,更重要的是促进医学生更加了解自我,为自身制定职业规划,规划未来职业,制定人生的发展方向。医学生可以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合理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因而生涯规划在整个人生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方面,绝大部分医学生认同生涯规划的重要性,290人(占52.73%)认为生涯规划非常重要,251人(占45.64%)认为生涯规划具有一定意义,同时仍有9人(占1.64%)的医学生对于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意义保持怀疑。而在生涯规划执行度方面,仅有197人(占35.82%)表示制定了具体可行的计划,且完成度高。在是否有接受生涯规划指导需求这一问题上,402人(占73.09%)表示自己有生涯规划指导的需求。
2.4 医学生对教学课程形式的多样化需求
我国职业规划和教育起步较晚,政策支持较欠缺、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师资队伍不足、教育教学内容形式单一等是国内高校共同面对的难题。在课程内容上基本以理论教育为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未做到深入浅出,过于教条化而使教学未达到预期效果。调查显示,380人(占69.09%)希望了解职业认知的内容,医学生对于“教学形式多样化”的呼声较高,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对于提升医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强化职业观培养和塑造、加强医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具有较大帮助。
3 讨论
3.1 缺乏专业生涯规划理论支持和行动指导
理论知识作为实践的基础,在实践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专业生涯规划理论能为医学生提供全面、清晰、高效的指导。根据调研显示,大多数医学生未进行生涯规划的原因在于缺乏相关理论支持和行动指导。在“是否接受过生涯规划指导”这一项中,250人(占45.45%)表示自己从未接受过相关指导。医学生医学课程繁重,生涯规划教育覆盖面不足,学校未能充分开展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领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尽管高校图书馆都有相关生涯规划的相关书籍,但因宣传不到位、医学生自身意识不足等问题,多数医学生不会选择主动学习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知识,部分高校现有的生涯规划资源形同虚设。目前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辅导员进行指导,但辅导员并不是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且身兼数职无法进行深度钻研,未能在医学生关键的生涯规划阶段进行专业指导,医学生在没能获得较专业指导的前提下,也不能对自身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3.2 医学生缺乏对生涯规划的个性化体验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是教育领域中十分重要的观念,每位医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生涯规划中需要个性化的教育与指导。在传统的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过程中,单纯的集体课程、培训难以满足大部分医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需求。在“接受生涯规划指导的途径”选项中(仅对于接受过相关指导的医学生),263人(占47.82%)表示自己通过学校开设的必修课程接受指导。对于生涯规划课程,医学生的反馈不一。只有52人(占9.45%)认为该门课程对自己的帮助非常大;163人(占29.64%)认为该门课程对自己有一定帮助;48人(占8.73%)认为该门课程对于自己的帮助较有限,自身对于生涯发展仍有较多困惑。
3.3 生涯规划理论相关测评工具普及度不足
目前常用的职业生涯规划测试量表有霍兰德职业量表、MBTI职业性格测试等,但在医学院校关于职业测评量表的普及度并不高,医学生对自己的了解主要还是通过自己主观的认识以及他人的主观评价。职业测评工具有助于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性格、能力及价值观等,从而做出更为客观、科学的自我了解和评价。大学生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医学生没有意识到可以通过专业的测评工具系统对自己进行专业的、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很多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软硬件设施尚不健全,无法满足医学生通过外部生涯规划测评工具来达到客观自我认知的需求。实际上,针对生涯规划设计的评测工具对于生涯规划具有较大指导意义。调研显示,只有250人(占45.45%)进行过针对专业选择的自身性格分析和能力评测,相关测评工具的普及度不高是造成生涯规划意识提升较慢的影响因素之一。
3.4 职业发展期望过高,发展路径不明确
医学毕业生就业受医疗卫生行业薪酬待遇、“虹吸效应”以及社会地位的影响,多数医学生只盯着一二线城市的大医院或者自己期望中的工作、待遇较好的单位。部分医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偏高,很少主动前往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基层地区发展。调研显示,有290人(占52.73%)表示不愿意前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医学毕业生没有主动了解市场需求,未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也不愿意剖析当前整体就业形势。大多数医学生选择以继续获得更高的学位作为他们的主要发展方向,以获得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位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目标。
4 提高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的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认为应从学校和个人两个层面深入剖析,加强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4.1 学校层面
4.1.1 构建立体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应当建立与办学理念相适应的医学生生涯规划体系,强化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帮助医学生树立规划意识、指导规划方向、提升职业能力、促进职业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该注重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至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全方位打造立体式、系统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探索建立由学校学生工作处统筹团委、教学系等多部门协同联动,辅导员、专任教师、行业成功人士、学生干部联合参与的工作机制,促进医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从而正确规划人生[3];及时发布与更新医卫类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开展适当的职业测试、职业规划指导和心理咨询,不定期到就业市场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数据,有效应对医学生就业面临的各种问题。
4.1.2 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独特性是生涯规划教育的特点之一。每个人的职业发展是独一无二的,职业是根据自己的人生理想,为实现自我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独特的人生历程,不同的个人经历会拥有不一样的职业生涯体验。学校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根据不同专业的独特性及职业定位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在教育全过程中分析各专业的差异性,根据差异性分门别类设计好相应的生涯规划教育,针对不同专业为医学生提供针对性的生涯规划指导,引入各专业就业大环境可视化数据,加强低年级医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紧迫感,对于医学生更早进行生涯规划、提高生涯规划执行度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充分利用医学院校优质资源,专任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要与不同专业教师紧密联系,动态了解不同专业特性,提供个人定制式的指导,运用霍兰德职业量表、MBTI职业性格测试等有关量表进行专业职业测评,对医学生的个性品质进行SWOT分析,做好医学生的分类指导服务工作[4]。
4.1.3 加强医学生生涯规划个性化体验 按照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学生的生涯发展具有较长的周期性,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生涯规划体验的核心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体验式生涯教育,把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念、知识等融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在体验中探讨外部工作世界,将就业意识、观念、职业目标、技能潜移默化到内心。学校应当将医学生教育教学工作融入职业教学中,同时举办就业创业沙龙,采取团体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等方式,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体验。持续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在医学生课程繁重的背景下,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在教学设计中引入医学生生涯规划体验。
4.1.4 分门别类精心设置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贯穿大学全阶段。医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就意味着会面临不同的生涯规划问题。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分年级、分层次进行。
对大一新生进行自我探索和辅导,使其初步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提升医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匹配个人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大二医学生的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就业素质的提高,拓展生涯视野,帮助其树立生涯发展观,初步确立生涯目标;对大三医学生的指导主要是缩小职业生涯选择范围,注重个人升学与就业的优、劣势梳理分析;对大四及以上医学生主要针对求职指导,对他们进行就职技巧与职业适应的辅导,帮助其对于学生向从业者的转换提前做好准备。
4.2 个人层面
4.2.1 提高主动性,强化自身生涯规划 只有提高自身生涯规划的主动性、了解自身的生涯需求、提升自身的内驱力,才能使生涯规划真正服务于生涯发展,实现生涯目标。为了提高主动性,医学生更要深入地了解自身职业兴趣的类型和选择职业的主观倾向,以便做出职业选择和职业调整,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对生涯规划的灵活性。医学生要了解用人单位对医学毕业生的要求,强化自身生涯规划。
4.2.2 强化内驱力,提升专业职业素养 接受生涯规划教育,积极参加相关活动,在实践和尝试中加深对自我的探索,找到并发展核心内驱力,只有这样,生涯规划才能真正发挥促进生涯发展的作用。制定操作性较强的生涯规划,拓宽收集就业创业资讯的渠道,珍惜在校的学习和提升机会,为完善个人履历做好充分准备。
4.2.3 探索职业兴趣,充分挖掘自身优势 职业生涯规划的出发点是要不断加强自我认知,这有利于医学生探索和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领域和自身优势。医学生在校期间要明确自身的职业兴趣类型和职业选择的主观倾向,以便做出职业选择,进行职业调整,从整体上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医学生应从个人观察、他人评价和工具测评3个方面进行自我探索。
同时,加强对乔哈里窗的运用可能对于自我探索的加深更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借助乔哈里窗模型,通过自身观察、他人评价工具测评的综合运用,对于医学生的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2.4 内化专业知识,搭建生涯规划桥梁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根据个人目标和执行度适时调整的动态过程,全程离不开生涯目标的逐步明确。同时,生涯规划是一个进行动态评估和不断结合实际调整目标设定的过程,良好的规划能帮助医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并为其提供持续、系统、高效的方法来发展和深入探索自身的职业选择。医学生教育应重视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对个人情况详细剖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涯规划,使个人的能力在适合的领域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