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探析肾脾双补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2023-03-22曹源深黄叶芳罗宏扬
曹源深 黄叶芳 罗宏扬
1.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 610075
围绝经期综合征为妇女卵巢功能逐渐消退至完全消失的一个生理过渡时期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由卵巢功能衰退、性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包括生殖道症候群,如不规则出血、月经停止以及绝经后生殖道萎缩等;生殖道外症候群如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的潮热、出汗、心悸等;精神因素造成的失眠、易怒、急躁、抑郁等;还有骨质疏松所致的乏力、腰背痛等[1]。年龄在45~60岁的人群中,85%的妇女患有典型的围绝经期综合征[2]。许多妇女因临床症状严重,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及工作[2-5]。
中医学多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机以肾虚为本,黄元御提出“一气周流”理论,认为“凡女子带下崩漏,皆水寒土湿,肝脾郁陷之故”。笔者立足于“一气周流”理论,以肾水虚损、中土亏虚阐释围绝经期病因病机,在临床上从脾肾论治疗效佳。故本文从“一气周流”理论角度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机和治疗。
1 “一气周流”内涵
“一气周流”即为“人体以脾胃为枢轴,肝肾之气左升,心肺之气右降,从而完成循环周流的过程”[6]。《素问·天元纪大论》言:“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7]“一气”与生命的发生、发展、健康、疾病密切相关;“周流”见于《周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8]“周流”即指阴阳刚柔,往来变化于爻位之中。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言:“阴阳肇基,爰有祖气……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9]中者土也,阴阳升降之枢轴,带动清气左升、浊气右降,成为“一气”;阴阳刚柔,往来变化,升降之间化为寒热温凉,则为“周流”。“一气”运转不畅则致病。
2 “一气周流”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2.1 肾水虚损,运转源泉匮乏 肾中精气充足,脏腑功能才能正常,气机才能调畅、运作如常。“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黄元御认为,五脏精气都受之于肾[9]。女子七七之年,天癸竭尽,肾中精气不足,脑髓失养,故而头晕耳鸣健忘。若肾阳不足,肾的蒸腾气化矢司,无力推动一身气机流转,水液代谢异常,积而化为水饮,饮停阻碍气之周流亦可发而为病。若肾阴不足,不能滋生肝木,导致肝阴亦虚,肝气、肝阳相对偏亢,内生肝风、肝火,肾虚则脾运化无力而为病。水为木之母,母病及子,肝肾同源,肾病及肝,肾阴不能滋生肝木,肝阳相对偏亢而为病[10-11]。
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若肾水虚损,则易导致虚阳上扰而潮热面赤、烘热汗出。“热者,少阴君火之所化生也……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是以热作。”[9]少阴君火居上,心主藏神;相火居下,肾主蛰守位。君火主持神明的功能正常,则相火安伏于下而无妄动之害,脏腑各司其职。若肾水虚损,相火不位妄动而君火不明。心火偏亢,孤火上逆,导致心烦失眠,心悸易惊;肾水虚损,天癸渐竭,冲任失调,血海蓄溢无常,故而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少或多。肾水乏源,天癸尽竭,难以涵养肝木,肾精不足,难以转化为经血,最终导致绝经。
2.2 中土亏虚,枢轴运转无力 脾升胃降是“一气周流”的核心和动力。《四圣心源·脉法解》曰:“土者,四维之中气也……四脏之母,母气亏败,四子失养,脉见真脏,则人死焉。”[9]中土之气充足则脾升而胃降,四象得以轮转,“一气”得以周流;若中土之气亏虚,则枢机不能运转,木气左升不能,则火不能长;土中水液不能蒸于上,水湿困阻脾土,脾土不能暖其水木而为病。
“五七,阳明脉衰”中土之气亏虚,枢机不能运转,水湿困阻脾土,则中土虚衰,四象失于精微之滋养,故见头目眩晕、精神疲惫;中土不能暖其水木,水寒于下,乙木乃陷,木郁土湿相合而为病,故而潮热;女血应在冲,冲为血海,上则化为乳汁,下则形成月水;冲脉与阳明会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今“五七,阳明脉衰”故女子血衰,经量无常。《四圣心源·劳伤解》中还提到“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9],水寒土湿互为因果,进一步影响“一气”的升降轮转。“气原于胃,血本于脾”,围绝经期女性,阳明脉衰,致脾虚运化无力,脾虚致清阳不升,无力推动一气运转,气无以行血,气血阻滞;脾虚亦致气血不生,故而月经经量无常,或多或少。脾气虚弱而不能升清,浊气亦不得下降,则上不得精微之滋养而见头目眩晕、精神疲惫;中有浊气停滞而见腹胀满闷;湿浊不化则脾胃不运,在上则阳郁热生于气,在下则阴郁寒生于血,故见潮热。
3 从“一气周流”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3.1 滋先天、补源泉 “五脏皆有精,悉受之于肾”[9]。肾中精气充足,脏腑功能才能正常,气机才能调畅、运作如常。女子七七之年,天癸竭尽,肾中精气不足,脑髓失养,故而头晕耳鸣健忘。临床常用菟丝子、熟地黄以填补肾精[12]。肾阳不足,无力推动一身气机流转,饮停阻碍气之周流亦可发而为病,故临床常用巴戟天、淫羊藿等以温养肾阳[12]。若肾阴不足,不能滋生肝木,导致肝阴亦虚,肝气、肝阳相对偏亢,内生肝风、肝火,肾虚则脾运化无力而为病,临床常用生地黄、枸杞、桑葚等以滋养肾阴[12]。水为木之母,母病及子,肝肾同源,肾病及肝,肾阴不能滋生肝木,肝阳相对偏亢而为病[11],黄元御常用麦冬、芍药,清君相之火,使坎离互济,寒温各循其道,使上下调和,一气周流[12]。
3.2 补后天、助轴运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从古至今,无数医家强调脾胃是维持后天生命运动的根本。“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气机顺畅、五脏安和均有赖于脾胃升降功能正常[13]。黄元御认为“四脏之脉,必以胃气为本”[9],若脾胃气机升降失其常度,“一气”难以周流,少阴君火不得下降而痞塞,长期塞而不通则导致郁而化火,下焦肾阳不得温煦,寒水内盛,脏腑不得温养,临床常用白术、芍药等药物调畅脾胃气机[14]。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脾阳渐衰,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脾土湿润,发而为病,故治病当在中气,临床常用党参、山药、薏苡仁等药物健脾益气,和胃化湿[15]。
4 病案举隅
患者某女,49岁,G2P2,一诊:2019年5月20日。主诉“停经半年,伴烘热汗出1月”。阴道超声未见异常,性激素提示绝经期水平。近1月开始出现出现烘热汗出,脸面潮红,伴倦怠乏力,头晕耳鸣,腰膝疼痛,带下量少,纳差,偶有大便溏,夜尿1~2次/晚,舌淡苔薄,脉沉细。考虑诊断围绝经期综合征,予归肾丸合四君子汤加减,组方:熟地10 g,山药15 g,山萸肉15 g,茯苓15 g,当归10 g,枸杞10 g,杜仲10 g,菟丝子15 g,党参20 g,炒白术30 g,炙甘草6 g,砂仁10 g,芡实20 g。7剂,水煎服,两日1剂,每日3次。
二诊:2019年6月10日,药后患者潮热次数减少,纳可,大便调,但仍觉夜尿未改善,予前方去芡实,加巴戟天10 g,继服7剂。药后诸证基本消失。
按语:患者七七之年,天癸渐竭,肾精亏虚,天癸尽竭,冲任失充,故经血停闭不下;肾开窍于耳,肾精不足,头目脑髓失养,故头晕耳鸣;阴不维阳,虚阳上越,故头面烘热汗出;腰为肾之外府,肾虚则腰膝疼痛;由于中土亏虚,脾胃运化无力,无力推动一气运转,故而倦怠乏力,兼见纳差、便溏,结合舌脉,四诊合参,辨证为脾肾两虚证。
方中熟地味厚滋腻,滋肾益精,以滋先天、补源泉;当归补血活血,既助熟地黄补血之力,又可行气通滞。杜仲、山萸肉滋肾涩精敛汗;菟丝子平补阴阳,固肾涩精。党参、茯苓、炒白术、甘草以补后天、助轴运,合四君子汤之意:以党参易人参,党参气阴双补,健脾养胃,白术甘苦而温,健脾燥湿,与党参相协,补气健脾之力益著。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枸杞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助党参、白术,益气补脾。芡实淡渗利湿;砂仁化湿醒脾,行气和胃助苓、术健脾助运,除湿止泻。
诸药合用,共奏补脾援土、补肾填精之效。二诊时,药后患者潮热次数减少,纳可,大便调,但仍觉夜尿未改善。去芡实,加用巴戟天,取其补肾阳,强筋骨之用。
5 小结
笔者基于“一气周流”理论,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以脾肾两虚为本,治疗时应辨证施治,脾肾双补。从肾,当滋肾、补先天之源泉,使肾中精气充足,则人身之机枢运作如常。从脾,当健运中焦,以助轴运,使得脾胃升降有序,气血流畅,脾胃健,则服药得效。如此,“中气轮转,清浊复位”[9],“一气”周流。故“一气周流”理论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