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柯韵伯六经层面学术思想探究
2023-03-22陈昱琨郭明章
陈昱琨 郭明章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自东汉仲景立《伤寒杂病论》伊始,因其博采众方,理法方药兼备而倍受历朝历代医家推崇。自唐宋起,便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各类伤寒学派与注家,至于明清时期,基于《伤寒论》衍生的各式流派更是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浙江慈溪人,清代著名伤寒医家与注家,其注疏及思想,既立于《伤寒论》,又不囿于《伤寒论》,以六经为百病立法,因方候证,实与仲景辨证论治之思想相合,在伤寒群家中独树一帜。要研究后世医家在仲景之六经上的发展,其注疏与思想具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东汉末年之战乱纷繁,致使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原书早已亡佚。是以其后至明清时期,所研讨之《伤寒》皆不出王叔和《序列》范围[1]。而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又各自有所发展和见解,在此基础上的各家注本各抒己见因而混乱不堪。柯氏感其“章次混淆”而方、喻等辈之说“大背仲景之旨”[2],乃宗仲景以方立证之意,作《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上下二卷及《伤寒附翼》上下二卷合而为《伤寒来苏集》。其中《伤寒论注》是为《伤寒论》之注疏,依六经之方证而编排,而《伤寒附翼》侧重于在《伤寒论》用方精要之辨析,皆着眼于方证辨治,而《伤寒论翼》则以六经为纲作探讨,融自身观点阐发于其中。实为柯氏学术思想精华所在[3]。研究其六经上的思想框架,也当以此篇为重。
1 立六经地面说
关于仲景之六经究竟为何,历代医家各有其说,仲景原文未予明确说法,而其三阴三阳划分六病于宋代时朱肱在《类证活人书》[4]中首次概括为“六经”。至于六经各自之名则首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热论》中对六经各经之特点有一个较为简要的论述,亦与《伤寒论》中的编排相呼应,仲景亦自言“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是以诸医家皆认同伤寒六经各经之名出自《内经》,但是虽为名同,其实质则不一矣。柯氏便极力主张伤寒之六经与素问之六经名同质异[5],并对王叔和以《伤寒论》之序例妄引《素问·热论》混淆六经证治而大加批驳,言其“既背仲景之旨,亦舛岐伯之意也”。
1.1 六经地面说之内容 柯氏在《伤寒论翼·六经正义》中除了否认叔和之妄引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以经界作为划分将六经类比九州之地,六经之于人体周身,亦如九州大地之于中国。其以腰为界,腰以上分属为三阳地面,“三阳主外而本乎里”,腰以下为三阴地面,“三阴主里,而不及外”,并对六经地面的每一经界之内、外、上、下、前、后都作出界定。以六经为“地面”,经络为沟通各地面之“道路”,亦再次对叔和六经为经络之说加以否定。而仲景论述伤寒的六经病证及其所涉及脏腑,并结合上经络循行分布,则成为柯氏划分各经界的依据。如关于太阳地面经界之划定,“内由心胸”在太阳病中可见陷胸汤类证、桂枝加桂汤证等病及心胸的情况,而“外自巅顶,前至额颅,后至肩背,下至于足”则合足太阳膀胱经之走行外,亦在太阳病中可见相应头项强痛、项背强几几、体痛等症,“内合膀胱”亦可见于太阳蓄水膀胱气化不利等情况。可见其划分经界是有据可依的。除此之外,柯氏还援引地面上的地理概念为其定义作类比,如太阳地面因其主一身之表,“犹近边御敌之国也”;阳明之正气充盛,则似京城之所在;三阴则为内境,“犹近京夹辅之国也”,这样的划分使得六经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1.2 六经地面说之意义 柯氏六经地面说中将六经类比为六大地界,如九州之风土、人情、饮食、衣着不尽相同,六经之经络、脏腑、经气、感邪等的特性亦不同,通过与之类比来归纳概括六经之生理病理。这样的类比使得疾病的演化与进展,可因其发病部位与症状,按图索骥[5]。医者可基于六经地面说的理解,进行归纳、推导和判断,使之用于临床实际当中,这样的观点,与中医“取象比类”的思想观念是十分吻合的。
同时,六经地面说也为辨证论治过程中的遣方用药提供指导,在不同地域,各有特性,而药物、方剂亦有其偏性。在治疗过程中,也应根据每一经的特点予以施治[6]。如“太阳一经,寒热互呈,虚实并见”,则在遣方用药上,“发表诸方,往往兼用里药”。因而使得六经地面说并非是纸上谈兵,而是有方证与之相结合的理论思维。
1.3 六经之出路与传变 在以地界阐明六经之划分外,柯韵伯亦注意到六经之传变,合病与并病,多经发病等机制,并在六经地面说的基础上,以外邪作贼寇,经气与方药作御敌之兵,人体之六经作战场操演疾病在六经之中的传变。“先明六经之路,才知贼寇所从来”。在地面说的基础上,强调以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划分六经之地形[7]。而邪走不同地形而入,当依经遣方用药,尤调兵遣将以击敌,更对敌人加以细分,外寇比之客邪,内贼比之正邪,客邪多起于三阳,内邪多起于三阴,而伤寒多属阴邪故趋于传里,在来路上算“三阳是也”,去路“三阴是也”。在战场上,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使得六经传变不再囿于王叔和所谓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循经传。以兵法来喻,可为疾病的去路去向,传变于何作出参考,在遣方用药上先安未受邪之地,使邪来而无处可犯。
而在合并、并病阐发上,亦有自己独到观念,正如其在《伤寒论翼·合并启微》中所言:“病有定体,故立六经而分司之,病有变迁,更求合病、并病而互参之,此仲景二法之尽善也。”在柯氏的认识之中,六经作为辨识疾病上主要是基于现有的症状,而在动态的病情进展中,则需要加入合病与并病的概念作为参考。同时注意到,合病与并病多出现在三阳病证阶段,而在三阴阶段却并未出现。但他却认为在三阴与三阳阶段都可出现合病与并病[8],并在三阳阶段的阐述是与三阴互为表里,在三阴阶段之合病并病与其三阳相对应,无合并之名而存合并之实。
2 六经为百病立法
明清时期,瘟疫横行,温病学派应时而生,蓬勃发展,而与此同时,伤寒医家却多死守陈规,以伤寒作为论治,不晓变通,致使许多失治误治的产生,与仲景辨证论治之法相背离。柯氏因而感慨“观五经提纲,皆指内症,惟太阳提纲,为寒邪伤表立法,因太阳主表,其提纲为外感立法,故叔和将仲景之合论,全属伤寒,不知仲景已自明其书不独为伤寒而设”[2]。柯氏认为,仲景之书借伤寒之名,实则实论六经也,以伤寒作为切入,举伤寒于六经之中传变演化之机,因而产生六经病的各种症状,“是六经之为病,不是六经之伤寒,乃是六经分司诸病之提纲,非专为伤寒一证立法也”。六经之证,亦不专为伤寒所独有,在内科诸杂病中也可见。如大热口渴,可见于内科消渴病,可见于温病之气分邪热壮盛,亦以阳明清邪热存津之白虎加人参汤应对;又如少阳之或然证,伤寒96条所言诸证,非独见于伤寒,内科诸病有见肝郁有热者,亦可见之一二证,仲景是言“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可见六经之为病不可局限于伤寒,当因证活用。
此外柯韵伯亦不拘泥于仲景之原论编次[9],从《伤寒论注》的编排不难看出,柯氏更注重方证之辨证,即以六经之证作辨,因方辨证,总领诸病,从方证角度把握疾病的本质。如在太阳病篇时以桂枝汤类证、麻黄汤类证、葛根汤类证等十一类证,因方名定病,以方类证。如四逆汤为阳微不振设;真武汤为水气病设;十枣汤为悬饮于胸设;栀子豉汤为心胸郁热设等,合于临床则颇易上手应用,因此为诸医家所推崇,是以后世医家但见类证于杂病,不拘内、外、妇、儿,方证对应,辨证准确之时,往往药到病除,数剂而愈。其六经证治之划分,实可为临床之准绳,百病之凭依。
3 六经内在不悖八纲
伤寒医家依据临床证候而行“六经辨证”,但在运用方证时但知证与方而不通晓其意,则不为辨证。《伤寒论》中虽无八纲之名,但存八纲之实。在六经病篇中通篇贯穿着八纲辨证的内容[10],其言病之传变,在病机上总离不开阴阳之机。柯氏在《伤寒附翼》中认为“仲景以病分六经,而制方分表里寒热虚实六法”,在六经病中亦蕴含阴阳之机变,有阴阳偏性和表里寒热虚实之分。太阳表寒,阳明里热,太阴虚寒,厥阴实热,少阳少阴则各偏阴阳,“制方亦因之而偏重矣”。其方所施“汗、吐、下、和、解、温、补”等法,也是基于八纲之规律而行治,所主方与证皆有据可循,并非是简单的方证对应,警示医家遣方用药时应当通晓病机,而其主张的不拘于经,也是把握住六经之中实蕴八纲的精髓而灵活运用。
若论八纲之实质,虽言表里寒热虚实,其实悉总归于阴阳,而柯氏也以阴阳作为六经之总纲,虽论六经,但首重阴阳[3],在《伤寒来苏集》中,柯氏也以仲景之条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列作首条以此总括全文之思想,足以见其明析六经之本质。而对这一条文,柯氏则切实把握病与脉之关系,将症状归为“病之阴阳”,而脉分“脉之阴阳”。脉证相一,即以阴阳为总摄六经之总纲[5],可见其深谙六经八纲辨证之学术思想。
4 小结
柯韵伯对于六经辨证之见解独到,为诸医家与注家研习伤寒经典开拓了更多思路。在著述立论时,咸少运用前人的经验与观点,而是选择独抒己身独到见解,也正是因为如此得以打破传统经方医家的陈旧思维观念,活用仲景辨证论治之精髓。柯氏还尤善以喻言理,以地理喻六经;以兵法喻邪之出入传变与发病;以棋理喻方药治法等,使得其学术思想更为形象易解。而立说之时又不失严谨,框架分明,创见性以方类证划分篇目,又将六经贯穿其中,六经之上又以阴阳为总纲,实六经与八纲相寓其中,清晰缜密。无怪乎章太炎叹“去此三谬,能卓然自立者,创通大义,莫如浙之柯氏[11]。”因而明悉柯韵伯的六经思想,对于吾辈之伤寒致学,亦大有启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