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常见猪寄生虫感染情况及防治建议

2023-03-22马妮妮孙少辉万进张少南戴银娣张志榜白东宁王聪

中国动物检疫 2023年2期
关键词:伊维弓形虫球虫

马妮妮,孙少辉,万进,张少南,戴银娣,张志榜,白东宁,王聪

(1.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2.中牧南京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12;3.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江西宜春 336000;4.陕西省西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西安 716100)

当前我国猪场发生的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很多猪场特别重视非洲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病毒性腹泻等疾病的防控,而往往忽略对寄生虫病的防控。然而猪寄生虫病是一类慢性消耗性疾病,对猪的生长发育及猪场生产效益有显著影响。尤其在生猪供过于求,猪肉价格低位运行时,一些猪场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减少或暂停驱虫药的使用,导致猪寄生虫感染率增高,继而出现饲料转化率降低、猪群平均日增重降低、屠宰酮体重量下降及出栏天数增加等情况[1-2]。Stewart[3]将达到上市体重要求的轻度感染猪蛔虫的猪与未感染猪进行比较,发现感染猪只日增重下降2%~69%,饲料利用率下降1%~33%。曹克飞等[4]研究发现,寄生虫可导致育肥猪生长速度下降8%~15%,饲料利用率下降13%~25%。

此外,猪感染寄生虫后一般不会立即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且容易与其他病原或应激因素所致的症状混淆,导致干预和治疗不及时,造成较严重后果,甚至引起死亡。寄生虫也是猪细小病毒病、猪乙型脑炎及附红细胞体病等的重要传播媒介,而且一些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如猪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等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猪寄生虫病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现实意义。

1 我国常见猪寄生虫感染情况

根据寄生部位不同,猪寄生虫可分为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其中,体内寄生虫主要有弓形虫、旋毛虫、蛔虫、线虫、球虫、隐孢子虫、囊虫等,体外寄生虫主要有螨、蚊、蜱、虱等[5-6]。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常见的寄生虫主要有猪蛔虫、猪旋毛虫、弓形虫、球虫、隐孢子虫和猪疥螨。

1.1 猪蛔虫

猪蛔虫寄生在猪小肠内,3~6 月龄猪只最易感[7]。仔猪感染后会出现营养不良、贫血、生长缓慢、机体消瘦等情况,有可能变成“僵猪”,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导致死亡[5]。

1.2 猪旋毛虫

旋毛虫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人和动物,主要传染源是污染了旋毛虫的猪肉及其制品、泔水等。猪感染旋毛虫后,几乎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但由于其涉及公共卫生问题,会对养猪业、猪肉加工及外贸出口造成严重经济影响[15]。

刘平等[16]统计了2000—2020年28 篇已发表的与猪旋毛虫有关的文献,结果发现全国9 个省份猪旋毛虫ELISA 检测阳性率为2.54%,其中华南和西北地区检出率相对较高。王琳等[17]2019年对广东、山东、云南等3 个省份15 个不同规模猪场的旋毛虫感染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发现膈肌样品均为旋毛虫阴性,而血清样品抗体阳性率为1.97%;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旋毛虫感染率由2016年的10.36%降至2019年的1.97%。盖文燕等[18]2015—2017年对山东省9 个市猪屠宰场进行旋毛虫抗体检测发现,近3年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42%、1.54%、1.74%,平均阳性率为 1.58%。

总体而言,随着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与科学化程度的提高,猪旋毛虫感染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其分布范围仍然较广,感染猪肉仍然有进入流通环节的风险。旋毛虫对包括猪在内的100 多种动物均易感,因而非猪肉消费尤其是野生动物肉类也可能导致该病重现或暴发,这对公众尤其是农村地区群众的健康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威胁[19]。

1.3 猪弓形虫

弓形虫的宿主包括人和几乎所有温血动物[20]。猪感染弓形虫可引起急性发病甚至死亡,若为慢性感染则在组织中形成包囊,怀孕母猪感染后还会表现流产等繁殖障碍症状[21]。猪弓形虫在我国多省份普遍存在,且感染率较高。

解伟涛等[22]调查发现:河南省2017—2018年猪弓形虫抗体阳性率达38.7%;豫中地区阳性率最高为53.6%,其次为豫西、豫东和豫南地区,豫北地区最低为30.4%;母猪群阳性率最高为57.8%,保育猪最低为12.2%。随着猪群的日龄增长,猪弓形虫感染率也随之增加的这一结果与2020年胡凯朝[23]对河南省平顶山地区、2019年才格加等[24]对青海省海南地区、陈世林[25]对湖南省的调查结果相似。此外,有繁殖障碍经历的母猪与未出现繁殖障碍的母猪相比,前者弓形虫阳性率明显比后者高,分别为38.55%和9.43%,提示猪弓形虫病是导致该地区母猪出现繁殖障碍的因素之一[25]。

案例5 假定有一组变量,其中X1,X2,X3,X4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自变量对因变量有影响,测得的数据如表14.试求Y对X1,X2,X3,X4的最佳线性模型.

陈淑芳等[26]2011—2021年对浙江省宁波市49 301 头猪研究发现,该地区猪弓形虫平均感染率为20.72%。严鹏等[27]对河北省和浙江省23 个规模化猪场调查发现,猪群总感染率为44.49%,其中浙江省猪群感染率为36.82%,河北省为50.38%。游锦洲[28]2018年调查发现,福建省猪场弓形虫感染率达66.7%,群间感染差异较大,平均感染率达到21.6%。廖拥民[29]于2017—2019年对湖南省汨罗市调查发现:该地区猪群弓形虫病平均阳性率为15.82%,不同养殖规模猪群阳性率差异较大。鹿双双等[30]对东北地区调查发现,猪场弓形虫阳性率为100%,猪群阳性率为30%~100%。高云飞[31]调查发现,山西省猪弓形虫阳性率为22.43%,其中朔州市、吕梁市和运城市规模化猪场的弓形虫血清阳性率分别为23.46%、39.85%和17.12%。周玉婷[32]2019—2020年检测发现,吉林市周边地区弓形虫平均阳性率为28.31%。

此外,陈晓雨[33]2018—2020年对上海市和广东省部分地区猪肉样品调查发现,上海市检出率为6.32%,显著高于广东省(1.37%),2018年阳性率显著高于2019 和2020年。调查结果提示,猪肉弓形虫污染率呈下降趋势,但携带弓形虫问题依然存在。

1.4 猪球虫

猪球虫寄生在猪小肠上皮细胞,引起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寄生虫病,最常见的是等孢球虫和艾美耳球虫。我国猪球虫感染普遍,感染率高,仔猪越小对球虫越易感,因此球虫感染多发于20 日龄以内仔猪。

对我国1980—2019年大数据研究发现,我国球虫总感染率为21.9%[34]。刘文婷等[35]2017—2018年对华北18 个地区的调查发现,等孢球虫场阳性率为 62.76%,其中天津、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区的等孢球虫的场阳性率分别为40.00%、76.47%、63.55%、57.14%、50.00%,提示华北地区规模化猪场等孢球虫感染普遍,且感染严重。

程俊贞等[36]2020年对河南省的25 个规模猪场及6 个散养户进行猪球虫调查发现:河南省普遍存在猪球虫感染,平均感染率为12.14%,其中等孢球虫感染率为6.53%,猪场间感染率差异明显;猪球虫主要感染20 日龄以内仔猪,尤其是11~20日龄仔猪,感染率为23.29%,最高可达83.33%,21 日龄以上感染率逐渐降低。颜勇[37]调查发现:广西南宁市2018—2020年猪等孢球虫总阳性率为26.1%,其中规模化猪场总阳性率为10.0%,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散养户总阳性率为15.5%,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建明等[38]2020年检测发现,陕西省酒泉市规模化猪场的猪球虫检出率为41.23%,提示该地区猪球虫感染严重。周春香等[39]2018年调查发现,西藏林芝市猪球虫感染率为20.42%,猪球虫是放牧养殖和散养模式感染的优势虫种。

1.5 隐孢子虫

隐孢子虫能引起人和动物的腹泻,在野猪、家猪以及规模化养猪场普遍存在,感染率为0.84%~55.75%[40]。王璐等[41]采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对我国猪源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进行梳理,结果发现猪源隐孢子虫在安徽、河南、四川等地区呈现聚集分布,提示这些省份猪源隐孢子虫病流行较广;内蒙古、黑龙江、西藏、陕西、青海等地区也有一些流行数据,但相对较少。

周春香[42]2019年对藏香猪、豫南黑猪、长白猪在不同饲养模式下的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发现:集约化养殖模式下隐孢子虫感染率为8.30%,明显高于散养模式下的0.49%;不同品种猪的隐孢子虫感染率也有所不同,其中长白猪的感染率为8.30%,明显高于藏香猪的0.42%和豫南黑猪的0.41%。杨梦婷等[43]调查发现,青海和陕西两个地区的猪隐孢子虫总感染率为 14.22%,其中青海藏香猪场的感染率为23.93%,陕西藏香猪场的感染率为3.70%。张步彩等[44]2018年调查发现,江苏泰州泰兴、姜堰、兴化部分地区的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8.7%、5.4%、3.3%。另有研究报道[45],南方地区的江西、湖南、福建3 个省的规模化猪场隐孢子虫总感染率为4.5 %。隐孢子虫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易对公共卫生造成威胁,因此了解其时空分布规律和感染情况对防控该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6 猪疥螨

疥螨宿主种类较多,可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皮肤内,引发一种顽固、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分布区域广泛,世界各国都有猪疥螨病例的报道[46]。猪只感染疥螨后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如皮肤瘙痒、红肿,猪只躁动不安,严重时会影响其采食、休息等,导致生活规律发生变化。各年龄、品种猪均能感染疥螨,其中幼龄猪感染率更高。

猪疥螨普遍存在,引发的疥螨病全年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饲养管理不佳或维生素缺乏等因素会加重该病发生[47]。王秀秀[48]对河南宜阳市33 个猪场进行调查发现:猪疥螨平均感染率达到10.97%;被调查规模化猪场中均有猪疥螨病发生,但规模化程度越高的猪场,疥螨感染率越低,这可能与猪舍的环境卫生和管理条件有关。该调查还发现:不同生长阶段猪群的疥螨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母猪(36.05%)、哺乳仔猪(13.28%)、保育猪(12.11%)、3~4 月龄育肥猪(1.52%)、5~6月龄育肥猪(0.76%);母猪感染率高可能与饲养周期长有关,其他生长阶段的猪群日龄越小,感染率越高。杜森有等[49]2017—2020年对延安市规模化猪场寄生虫调查研究发现,9 个猪场26 806 头猪中有1 568 头感染疥螨,其中2017—2018年猪疥螨感染率为3.2%~12.5%。

2 常用防治药物

综上,我国猪场寄生虫种类繁多,流行范围广泛,因而猪寄生虫病防治刻不容缓。药物防治是寄生虫病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而针对性地选择安全高效的驱虫药,制定科学合理的驱虫方案是防治猪场寄生虫病的关键环节。寄生虫的药物防治按照不同标准可分为以下几类:以驱虫部位为标准,可分为体表驱虫和体内驱虫;以驱虫药制剂类型为标准,可分为口服制剂、浇泼液、注射液;以驱虫对象为标准,可分为个体驱虫和群体驱虫。抗寄生虫药物种类较多,而高效、广谱、适口性好、投药便利、低毒无残留是驱虫药物选择的重要指标。

2.1 广谱抗寄生虫药物

2.1.1 伊维菌素(ivermectin,IVM)伊维菌素系阿维菌素(avermectin,AVE)第二代衍生物,广谱、高效且安全,对体内线虫和体表节肢动物均表现为良好的驱杀效果。其作用机理是促进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的释放,影响中枢神经递质传递,最终使得虫体麻痹致死。由于吸虫和绦虫缺少GABA 神经传导的介质,故伊维菌素对吸虫和绦虫无效[50]。伊维菌素可有效防治猪蛔虫、旋毛虫等多种消化道线虫以及体外疥螨等寄生虫。市售剂型主要以片剂、注射液、溶液为主。由于静脉注射易引起中毒,伊维菌素在临床上很少静脉注射。生产实际中可按猪体质量0.3~0.5 mg/kg 通过皮下注射或口服给药,皮下注射的生物利用度最高。

2.1.2 阿苯达唑 阿苯达唑是一种高效、广谱、安全的咪唑类衍生物驱虫药,对体内外寄生虫如线虫、绦虫、吸虫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但驱杀绦虫和吸虫时要适当提高使用浓度[51]。阿苯达唑β-微管蛋白具有高亲和力,与虫体的细胞微管蛋白相结合,阻止微管形成,从而达到抗虫效果[52-53]。阿苯达唑具有较强的首过效应,口服给药后经胃肠道消化吸收,血清中的阿苯达唑原形药物代谢很快,低于检测限[54]。临床中可按20 mg/kg 的猪体质量口服,间隔7 d 后,再次以同样的给药途径和剂量给药为佳。

2.1.3 伊维菌素-阿苯达唑复方制剂 伊维菌素与阿苯达唑复方制剂主要包括以下剂型及规格:粉剂(10%阿苯达唑+0.2%伊维菌素)、预混剂(6%阿苯达唑+0.25%伊维菌素)、片剂(0.35 g 阿苯达唑+20 mg 伊维菌素)等。上述复方制剂产品是国内兽药厂家生产的主力产品之一,其签发批文数远远超出伊维菌素单方批文数。阿苯达唑的广谱性与伊维菌素的高效抗虫活性配伍是众多猪场群体驱虫的首选。有研究[55]表明:伊维菌素和阿苯达唑联合用药后,虽然药物单独用药时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平均驻留时间(mean residence time,MRT)均大于联合用药组,但差异不显著;阿苯达唑和伊维菌素联合用药后,药动学参数之间没有出现明显的拮抗作用,但能增强对寄生虫特别是线虫的驱杀效果。

2.2 抗球虫药物

目前,使用较广泛的抗球虫药物主要包括磺胺类(磺胺氯吡嗪等)、三嗪类(妥曲珠利、地克珠利)、二硝基类(尼卡巴嗪)及聚醚类离子载体类(海南霉素、莫能菌素、盐霉素、马杜霉素等)。三嗪类药物针对球虫的整个发育阶段,而其他药物则只针对球虫生长的特定阶段有效。因此,药物的选择应与球虫的致病阶段保持一致。作用峰期处于感染早期,抗球虫作用相对较弱时,适合保健用药,如莫能菌素、马杜霉素。而妥曲珠利、尼卡巴嗪、地克珠利、磺胺类药物等药物作用峰期在感染中、后期,抗虫效果较强,适合作为治疗药物。

三嗪类药物具有高效、广谱、低毒等抗球虫特点,对猪球虫尤其是艾美耳球虫具有高效驱杀活性,对球虫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期均有作用。三嗪类药物的作用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明确,有研究推测可能通过作用于虫体核酸,影响虫体入侵或虫体代谢而起到抗虫作用[56]。妥曲珠利和沙咪珠利为三嗪类代表药物,其中,沙咪珠利为最新型三嗪类抗球虫药物,系国家一类新兽药,通过对传统三嗪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改造而成。研究[57-59]发现,沙咪珠利抗球虫活性更高,毒副作用低,且与其他三嗪类药物无交叉耐药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聚醚类离子载体药物是较为早期的抗球虫类药物,其主要作用于细胞膜,影响多个离子转运的生理过程,破坏球虫细胞膜内外渗透压平衡,导致球虫过度肿胀而死亡[60]。其中,莫能菌素和盐霉素是我国最早一批聚醚类载体抗球虫药物,也是该类药物中耐药性产生最慢的抗生素;马杜霉素疗效较好,应用也较广泛,但超量使用容易引起中毒,应严格规范其使用剂量;海南霉素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类新兽药,可用于暴发性球虫病的控制,在抗球虫领域具有良好的疗效。离子载体类药物在临床使用时应注意添加剂量,剂量过大容易引起中毒,拌料时要注意搅拌均匀。此外,离子载体类药物与泰妙菌素、竹桃霉素等有配伍禁忌,不能同时使用。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抗球虫类药物的耐药性逐年攀升。因此,使用抗球虫药物进行防治时,需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如联合用药、轮换或穿梭用药等,这样有利于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2.3 抗弓形虫药物

弓形虫生活周期复杂,有效的治疗药物比较有限。传统的抗弓形虫药物主要包括磺胺类、大环内酯类、喹啉类等药物[61]。其中,磺胺类药物是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一类化学药物,其作用原理是通过抑制叶酸合成而阻止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62]。临床上常将磺胺嘧啶和乙胺嘧啶配伍使用,该组合虽然对治疗弓形虫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

2.4 抗体外寄生虫药物

研究[63]表明:对猪疥螨病单一用药的疗效没有联合用药疗效确切,且易复发;双甲脒配合伊维菌素的治愈率高,且不易复发,可作为猪场治疗猪疥螨病的首选药物;按0.3 mg/kg 剂量口服伊维菌素,第9 天重复用药1 次,或在第5 天,使用500 mg/kg 剂量的双甲脒溶液对猪舍及全群猪逐一喷淋,均可根治猪场的疥螨病;此外,伊维菌素口服替代传统的皮下注射,可减少猪应激且提高用药效率。

3 驱虫方案与注意事项

寄生虫病的防治需要选择正确的抗寄生虫药物及制定科学合理的驱虫方案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因地制宜,做好当地猪场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锁定主要种群,明确防控目标;根据寄生虫的发育周期和感染阶段特点优选驱虫时机。一般可选择在寄生虫成熟前驱虫较好,这能使虫体消灭于产卵或形成幼虫之前,减少对外界环境的污染。

具体而言,临床养殖中可将驱虫方案分为不定期驱虫、定期驱虫、阶段性驱虫及“四加一”驱虫几种模式[64]。

不定期驱虫方案通常是猪场感染寄生虫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后才进行驱虫,这种驱虫方式相对比较被动,往往源于对寄生虫病的忽视。

定期驱虫通常是在春季3~4 月份驱虫1 次,秋冬季10~12 月再驱虫1 次,这种驱虫方案经济易行。但由于寄生虫生活周期较短,1年2 次的驱虫时间间隔相对较长,因此在间隔阶段寄生虫容易发育繁殖,造成反复感染,故而一年两次全场驱虫方案的控制效果也有待提高。

此外,应充分重视某些特殊阶段猪群的驱虫,这是驱虫防控中的重点,能从源头上切断传播。临床中驱虫方案主要有:母猪产前2 周驱虫1 次,保育仔猪阶段驱虫1 次,种公猪1年驱虫2~3 次,后备种猪转入种猪舍前两周驱虫1 次。这样的驱虫方案简单易行,成本较低,驱虫效果也较为理想。阶段性驱虫较不定期驱虫和全年两次驱虫方案而言,效果较好,但对种猪群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感染风险,且该驱虫方案计划用药时间安排比较分散,临床操作起来相对繁琐和不易执行。

“四加一”驱虫模式综合集约化猪场寄生虫流行规律、寄生虫生活周期以及猪场生产流程特点等诸多因素,具体操作如下:对空怀母猪、怀孕母猪、哺乳母猪、种公猪间隔3 个月驱虫1 次,仔猪在保育阶段后期或生长舍阶段驱虫1 次,引进种猪并群前10 d 驱虫1 次。该驱虫模式对猪场寄生虫感染控制效果明显,但对药物的选择需要符合高效、广谱、安全等要求,最好是可以通过拌料实现群体给药。

此外,驱虫过程中,还应注意不要随意增减驱虫药物剂量,否则容易造成猪群中毒或效果不理想。在拌料给药过程中,务必将药物混合均匀,避免药物分布不均,影响疗效或引起中毒。在给药前,可以适当延迟饲喂时间,以确保猪群采食充分,获得较多药物摄入。轮换用药和穿梭用药以便尽可能减少药物的耐药性。驱虫后要及时清洁猪舍卫生环境,将粪便堆积发酵,否则排除的虫体和虫卵又重新进入传播链条,导致反复感染,这一点对于提高驱虫效果至关重要。

4 结语

当前,我国猪寄生虫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寄生虫感染情况十分普遍,部分寄生虫如猪弓形虫及猪球虫等感染率居高不下,制约了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

抗寄生虫药物的耐药性和药物对靶动物及食品的安全性是临床中的两大问题[64]。尽管我国在研制抗寄生虫药物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新原料药创制种类缺乏,创新剂型有限,药物的制剂技术还很滞后。除了需要进一步加强长效、强缓控释技术的使用,还需要推进微囊、环糊精包合物、固体分散等技术的研发。综上,研制新型、高效、安全、广谱、使用便利的动物抗寄生虫药物是当代集约化养殖以及散养模式的必然需求。寄生虫病防控工作系统复杂,任重道远,需要因地制宜、科学防治、长期坚持、定期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伊维弓形虫球虫
渝西地区兔球虫病流行情况调查及虫种鉴定
肉鸡球虫疾病药物防治效果的分析
微乳技术在伊维菌素剂型制备中的应用及展望
伊维菌素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GABARAPL2 在IFN-γ诱导的HeLa 细胞抑制弓形虫生长中发挥重要功能
黄瓜中有大量弓形虫吗
国内首个0.6%伊维菌素预混剂(伊力佳)上市
弓形虫感染让人更想创业?
3种消毒药对猪球虫的体外抑杀效果观察
一例猪弓形虫病的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