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要我”到“我要”再到“我们都要”
——记集团教研活动的华丽转变

2023-03-22欧阳爱华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幼儿园

家教世界 2023年3期
关键词:研讨教研活动

◆欧阳爱华 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幼儿园

鉴于集团教师潜力有待挖掘的现状,集团通过多层面调研,引导教师成为“卷入者”,多角度征集“真问题”;引导教师成为“发现者”,多渠道解决问题;引导教师成为“研究者”,多维度开展研讨;引导教师成为“共享者”,让教师由原来集团分配的“任务式成长”转变为基于自我的“需求式成长”等策略,实现了成长的主动性和自发性,营造了教师常态化、团队化的专业研究氛围。

一、案例背景

集团自2020年5月成立以来,多次组织骨干教师走进各园开展诊断式视导,深入幼儿活动现场,去发现问题、理清思路、把握关键,找准园所发展发力点。视导中,发现各园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师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本着资源共享、质量共优的原则,我们开始思考怎样通过基于问题的集团大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助推教师的“个体优势”为“整体优质”。

二、案例呈现

在集团组织上的教研活动中,当现场问题抛出时,教师们鸦雀无声,有低头翻资料的、有抄写的,就是眼神不与主持人对视,怕被喊到,现场氛围较为尴尬。

在这种“要我做”的教研活动中,虽然参与的教师人在场,但心不在场,或者说思想不在场,大都敷衍了事、被动参与。教研任务是完成了,但与教研活动本意相差甚远,完成质量如何也可想而知!缺乏信心、缺乏底气可能是教师们不主动的原因,但机制的欠缺更是造成这一状况的深层次原因。改变,势在必行!怎样让教研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短短的三个字,表面上看是语序的简单改变,而实际代表的含义却是截然不同,“要我做”是一种在外力作用下的被动行为;而“我要做”是内因驱动下的主观诉求。一个是消极逃避的姿态,一个是积极进取的状态。相较而下,境界不同已跃然纸上。

三、对策研究

(一)多层面开展需求调研,引导教师成为“卷入者”

教师对管理层的指导和安排有一定的依赖性、服从性,这样难以激发其潜能,难以激发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反思,更难以形成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优秀团队。

为了让每一位教师能够心系集团,共求进步,参与集团管理,我们开展了“金点子”征集活动。所有教师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在活动中从自己的角度,提出需求或建议。统计显示,教师专业发展建议占56.7%,课程建设需求占30.2%,幼儿发展评价建议占9.7%,其他建议占3.4%。可见,绝大多数教师希望集团开展的活动能对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有帮助。

在此基础上,我们召开了集团理事扩大会,听取各分园园长的想法,明确了共同愿景,采纳相关教师的金点子,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也为下一步活动明确方向。

(二)多角度征集“真问题”,引导教师成为“发现者”

有效教研必须基于“真问题”。教师要具有问题敏感性,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鉴别问题的眼力、提炼问题的实力。当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被提炼出来,便是真教研的开始。“聆听成长TIPS”便签是我园开展园本教研的一种有效方式,它是一种便捷的、低成本的,并且行之有效的问题导向的教研活动,能收集教师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我们在集团推广了“聆听成长TIPS”便签教研。

自主反思。要求教师将问题客观描述在小便签上。这个过程的目的在于激发教师的问题敏感性,形成关注问题的习惯,并在回顾、反思问题的过程中剖析其研究价值。教师们要思考:“我的问题,我自己能不能解决?有没有价值拿出来与大家研讨?”

问题搜集。请教师们将自己的问题卡片贴在TIPS板上,寻找“同类项”。各业务园长引导教师将问题分类、聚焦,形成研究方向。当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园内教师自动聚集、展开讨论,分享困惑与做法。教师发展中心每周收集、整理、汇总问题清单,并发放到集团群。当发现各园存在共性问题时,集团教研主题也就随之而来!

(三)多渠道解决问题,引导教师成为“研究者”

方法一:理论支持。我们鼓励教师既要珍视自身和同伴的已有经验,也要注重利用教育理论不断丰富自身认知结构。如教研前布置任务,在知网检索近三年的相关文章,完成两项作业:第一是用理论定义研究问题。第二是梳理他人用了哪些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人的方法对自己有没有借鉴价值?

方法二:分众教研。我园借助“四有好老师团队”——童心坊,成立了集团六大工作坊,分别以各园业务园长为领衔坊主,在各园招募坊员,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选择性地加入相应的“工作坊”,成立了跨园区的分众教研组织,定期开展园内互动、集团沙龙、线上线下交流研讨等,相互借鉴研究成果。“工作坊”激发了每一位教师参与研究的动力,满足团队成员发展自己、促进他人的心理需求,成为自觉的行动者。

方法三:效果评估。我们共同研讨、设计、修订时间取样法与叙述法相结合的表格,进行阶段观察视导,以检验教研方法的实效。效果评估最直接的作用是让教师意识到教研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明确教研是为了改进实践。

(四)多维度开展研讨,引导教师成为“共享者”

我们秉承“同心·同行”的集团理念,建立“骨干培带、现场研讨、专题研训”等研训机制,开展了多样化的、有价值的“同频共振”系列联动教研活动,为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起点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

1.合力施压,把握教师培训的“量度”

我们在给教师以目标激励和压力的同时,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个“度”就是“跳一跳够得着”的、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同时,我们要兼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挖掘其潜能,凸显教师的优势和特长,使他们扬长补短,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2.兼顾层次,把握教师培训的“梯度”

为打破校区的时空限制,集团开展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线下培训,带领各园通过自我诊断,梳理师资发展梯队,提出具体的培养策略,分层精准式的培训使每个教师得到适合的发展。

新教师成长营。集团组建了“新教师成长营”,通过“师徒结对、专业技能、阅读提升”的训练步伐,对集团园的新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包括一日活动计划、如何开展家长工作等,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工作。

“青鸟”发展小组。集团根据市局对青年教师的“一三五”考核要求,组建了“青鸟”发展小组,集团骨干教师引领指导,通过讲座、作业、实践操作等形式开展主题式培训,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

“草根”专家团。集团各园拔尖人才众多,是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她们既是学员又是导师。教研组邀请集团里的各级骨干教师组成“草根”专家团,分享教育经验,带动不同经验的教师在自主建构、同伴互助过程中获得提升。

3.务实有效,把握教师培训的“效度”

教师在为教研活动做阅读、反思、计划等准备工作的过程中,已经明确自己能够为集体提供哪些智慧了,而一次汇集了集体智慧的教研活动,从过程到结果,都会使教研活动的每一位成员获得收益。

基于各园实际问题,我们在建山幼儿园开展了“基于小场地的”户外游戏研讨,在珥陵幼儿园开展了“新园班级环境优化布局”的主题教研,以及各园轮流承担“工作坊”研讨活动。每次的教研活动都能互展优势,带着任务进行,寻找问题、分析情况、提出解决策略,形成有效的教研成果。

我们欣喜地发现,通过一系列活动,集团内教师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式成长”转变为“主动参与式成长”,由原来集团分配的“任务式成长”转变为自我需要的“需求式成长”,实现了成长的主动性和自发性,营造了教师常态化、团队化的专业研究氛围。更为可喜的是,集团内部园所之间也在自主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一种良性竞争正在悄然进行中……让集团教师与阅读同行,与反思同行,与研究同行,再与优秀同行!

猜你喜欢

研讨教研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