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研究

2023-03-22胡湘梅

经济师 2023年2期
关键词:培育农民培训

在农村劳动力大批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市场主体,能够切实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足见带动农民综合素养全面提升,激发农村隐藏的发展潜能,可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现阶段,乡村振兴背景下,亟需培育和造就数以万计观念新颖、富有文化、深谙技术、懂得经营、知晓政策、遵守法纪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壮大“土专家”和“田秀才”等骨干力量,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因此,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观念,树立明确的培育目标,有效整合培训资源,持续完善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创新培训方式与形式,并明确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贯穿到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过程中,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胡湘梅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需要

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所提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精神,是培养具备现代农业专业技能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需要。乡村振兴背景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可以通过持续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观念、技术技能素质、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农民具备新观念、新素质和新能力,充分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度激发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能,并且以此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科学文化观念要求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提升政治素养、科技水准、道德观念、健康素质等;技术技能素质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具备农业产业化技术水平,能够成为现代农业农村的生产经营者;经营管理能力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在具备科学文化观念、技术技能素质的基础上,能够适应市场需要,进行合理的产业安排,在经营管理技能、素养和经验上与传统农民形成显著差异。

(二)突破人才瓶颈解决主要矛盾

破解和消融人才瓶颈,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问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在领才、引才、育才、用才和留才等方面,不同地区通过建立相应的乡村人才保障机制,不仅能够突破人才瓶颈制约,解决农村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间的主要矛盾,同时能够留住农业农村人才、吸引外部人才、储备后备人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振兴成为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离村进城人口,造成大量土地荒废的现象持续加剧,凸显农村“空心化”等突出现象。面对上述问题,只有突破人才瓶颈解决主要矛盾,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人才资源匮乏、人口流失持续加重的情况,因此,通过实施农民培育规划,面向农民展开划分层次、区分类型的全产业链培训,能够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帮助农民从能人变成强人,从能力变成人才,不仅有效提升农民职业素质,同时可以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果与乡村振兴进行科学衔接,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铺路架桥”。

(三)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背景下,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活动,决定农民同时承担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服务与管理的双重主体责任。基于此,要求农民不仅需要具备开展农业生产的丰富素养,同时应当具备现代经营管理理念,需要农民在充分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懂得“大、智、移、云、物”等新生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科学运用电子商务和生物科技等多维度知识技能,足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不仅促使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生态创新角色,同时赋予农民成为衔接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经营的关键定位。

(四)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强大的生产力关系到农民创造财富的实际能力。培养和打造稳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现代农业农村建设过程中,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支点。以富民为根本,依托农民无限的创造力进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生产力,能够夯实农民用智慧建设美好家园的原生创造能力,培育大量新型职业农民。在此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地域特征定向培养农民,从科技发展等切入点着手提升农民素养,促使农民真正成为致富榜样和发展主题,让农业农村成为农民施展才华、提升能力、实现梦想的广阔空间,充分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五)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十四五”时期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环节,可以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农民在推进农业农村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是最为活跃、最为积极和最为根本的发展性因素,只有充分依托农民的主体作用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激发其他生产要素的关键动能,不断强化农民的自主权利意识和责任心,促使农民在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成为真正的发展主体,多维度实现农业农村产业升级。因此,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立足前瞻性角度谋定全局、通过持续推进整体战略性布局,以更加强大的力度与举措,依靠鲜明的政策导向,向农业农村倾斜更多资源要素,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动能,为“三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的同时,注入全新活力。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现状分析

(一)依旧存在落后的观念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过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任务,培养和造就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在战略上表现出强烈的现实紧迫性。新时代,培养有文化素养、技术素养、经营方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现阶段,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依旧存在落后的观念,暴露出实效性不足等现实问题。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逐渐凸显出一系列短板,尤其是在培养理念上,出现培养对象覆盖范围不够全面、培养体系不能满足实际发展需要的滞后性表现,在宣发创新上均表现出不足。另一方面,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中,并未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培养目标和内容的确定,并未结合“三农”问题新发展趋势赋予农民“职业化”特征,造成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缺乏理论与实践兼备的过程。

(二)培育目标较为模糊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工程,乡村振兴背景下,不同地区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进行职业化农民的培养,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职业化农民,不同地区采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几乎大同小异,在培养目标设置上基本一致,并未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培养目标,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对职业化农民的现实需求。现阶段,伴随农业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农民的现实培训需求与日俱增,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不仅需要覆盖青壮年农民,同时需要农机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村产业带头人和现代青年农场主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一部分地区在并未展开深入调研的前提下,不能根据差异性培养目标强化生产经营型、专业技术型和社会服务型等不同类型农民的培育目标,大量从事新型农民培养的机构,无法持续性优化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训质量,对农业农村发展产生一定阻碍。

(三)培训资源缺乏有机整合

乡村振兴背景下,想要促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要全方位整合不同类型的培训资源。现阶段,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培训资源上表现出零散分布的情况,尚未通过完善、统一的培训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在此过程中,农业农村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多个部门和单位并未联动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各自为政的过程中缺乏有效沟通和统一管理,造成培训资源不够集中,尤其在制度性障碍、投入性经费上,造成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效果不符合预期。实施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机构、技校及其他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等,彼此间缺乏富有建设性沟通,在培训资源上共享程度不足,并未充分整合利用培训资源和培训场地,尚未发挥出资源整合综合效益,造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差强人意。

(四)培训保障力度较弱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发展农业的必然趋势。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妥善处理培训对象、财政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关系,尤其是针对包括一切土地问题的制度、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培训经费、财政资金支持等基本政策保障,为农业农村发展保驾护航。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并不能充分适应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要求,不同地区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由于缺乏充分的财政资金支撑,造成一部分农村缺乏足够解决培育需求的储备,客观上造成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成效不佳。

(五)培训方式较为落后

新型职业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从现阶段收入水平衡量标准上看,等于或高于其他职业的社会平均收入。目前,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方式大多数通过集中授课进行,难以满足农民就近参与培训的实际需求,一部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较弱,主要源于并未根据农民实际的培训需求做出培训地点和培训时间的调整,并未考虑农民的物力和财力等综合因素。同时,集中授课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农民解决亟待处理的棘手问题,在调整农业生产过程中收效甚微,尽管一部分地区安排农业技术人员开展走访调研,广泛征求培训意见,但是,该类型的培训覆盖范围在时间上不够充分,并不能针对农民实际问题“对症下药”。另外,一部分地区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考核,过度关注培训数量和培训次数,对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的关注度缺乏有效性评价。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

(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观念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强大的人才储备作为农业农村的内源发展动能。一方面,不同地区需要高度关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工作,借助培养过程转变农民的传统农耕思想意识。另一方面,不同地区需要针对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和加工给予阶段性补贴,充分保障新型职业农民的经济利益,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利用农业农村资源与产业发展优势,借助“大、智、移、云、物”等新生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宣导地区特色,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更加多元的高质量农产品及相关农产品创新产出形式,促使农业农村生产效益最大化。

(二)树立明确的培育目标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牵涉不同部门,在有序推进该项工作过程中需要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强化顶层规划设计,切实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通过对西方农业农村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分析,足以证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建构以顶层设计为先导、以农业职业院校为载体、农业农村培训机构为补充、农业教育培训与农业科学创新研究相耦合的培训架构。有鉴于此,不同地区应当充分依循地方农业农村发展现况和农村产业结构特征,形成多层次、多形式集成的教育培训体系,在明确农民教育培训规模的基础上,制定出契合地区发展的农民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主动接受来自不同社会层面的监督和指导,形成具有计划性、实时性的规范培养模式。

(三)有效整合培训资源

基于顶层设计过程中明确的培育目标,根据富有建设性价值的政策法规,乡村振兴需要有效整合培训资源,建设具有明确发展方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划,通过大智慧信息化工程,将不同形式的培训资源整合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库和培训资源库。搭建基于大数据、智慧城市、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生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现代农业农村创业孵化器。在统一命名的同时,予以规范编号和挂牌,有力支持培训主题创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园区,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集成中心,在互补资源优势的过程中,满足不同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多元培养需要。

(四)持续完善职业农民培育机制

不同地区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资金保障机制,积极引导不同层次的社会机构参与投资建设,通过减免税费等方法,鼓励不同层次的社会机构主动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全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根据广大农民的真实参与意愿和市场环境发展情况融合不同地区与农民的经济承担比例,将有限的资金向人才培养等关键方向予以倾斜,切实提升资金利用效率,为农民提供资金上的充分支撑。在追踪服务环节上,需要建立严格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计划,为职业农民提供丰富的课后追踪服务内容,通过组建服务中心、组织农业专家,与新型职业农民时刻保持线上与线下的互动联系,依托互联网展开技术指导与跟踪,指派专业人员到现场给予多方教学与指导。

(五)创新培训方式与形式

一方面,不同地区可以通过田间教学等形式,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获得培训关键内容,也可以通过考察具有先进性的农业农村发展示范基地,带领农民走出去,增强职业农民培训的直观程度。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可以邀请农民企业家、粮食种植能手等“土专家”和“田秀才”等骨干力量现身培训现场,为职业农民传授成功心得和成功感受,让参训农民充分领略成功职业农民形象的魅力,进而将成功职业农民的成功特质内化成为自身职业发展需求,尤其是针对直播带货等电子商务职业技术技能,积极培养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四、结语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现实需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具有突破人才瓶颈、解决农村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间的主要矛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然要求、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意义。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仍然存在落后的观念,在培育目标上较为模糊,缺乏有机整合培训资源的过程,表现出培训保障力度较弱、培训方式较为落后等现实问题。针对上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中呈现出的状况,需要建立以政府为顶层主导、社会资金为辅助的合作培养机制,通过补贴和减免等手段引导与建立培育体系完善,多部门协调响应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观念,树立明确的培育目标,有效整合培训资源,持续完善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创新培训方式与形式,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经营管理层次,多策并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培训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