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023-03-22文/于芳
文/于 芳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个人、之于民族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1]。正因为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消散在历史的车轮之中,而应当不断被继承、弘扬、发展,获得更长的“保质期”。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弘扬与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更应当立足自身教育实际,积极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在本文中,笔者仅结合自身的幼儿园教育实践经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这一主题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必要性
(一)帮助幼儿塑造良好品质
那些跟随时光流传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幼儿年龄小,正处在塑造与形成“三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时期。在该时期对幼儿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将积淀着先人智慧的内容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幼儿,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应该怎么做,不能做什么,对幼儿的长远成长将产生无与伦比的深远影响。像“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又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这些古诗词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加之其所体现的勤俭节约这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品质,都能让幼儿在接触与理解的过程中懂得要珍惜粮食,勤俭节约,不能随意浪费。这些道理将引导幼儿在实际生活中也这样去做。
(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千百年来,他们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引导着他们坚定脚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发展[1]。但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淹没在了历史的进程中,甚至有些已经消失殆尽,这实在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遗憾。在强调文化自信的现如今,我们更应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让其始终保持着蓬勃的活力。
幼儿是未来的建设者。教师对幼儿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幼儿从小便在心中埋下学习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及种子。当幼儿心中真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认知、了解,自然也便具备了发展的根本动力,能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原则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应便于幼儿理解
幼儿年龄小,抽象思维尚未发展成熟,对于一些较枯燥、抽象的内容难以理解。因此,幼儿教师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两者的融合方式要简单、直接,要以便于幼儿理解为第一要义。
例如,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有着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等诸多鲜明的特点。幼儿教师不能单纯只是让幼儿背诵,这很容易使幼儿因为枯燥与乏味引起抵触、排斥情绪。教师可以借助诗配画、韵律操、手指舞等形式,引导幼儿动起来,在动一动的过程中刺激幼儿身体各部分感官,以一种更为灵活且巧妙的方式帮助幼儿轻松理解与记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目的应确保知行合一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其有所了解的浅显层次上,还应当对其进行灵活的实践运用,即以优秀传统文化指导自身的社会生活实践,知何可为,积极去践行;何不可为,努力避免与改正。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引导学习者做到知行合一。幼儿教师一定要明确这一点,坚守这一原则并将其贯彻、落实于教育实践中。
例如,《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弟子规》以清晰简洁的语言表述了学童应当做以及不应当做的事情,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内涵丰富。幼儿教师在带领幼儿学习《弟子规》相关内容时,既要确保幼儿理解,又要帮助和引导幼儿在理解之后真正将《弟子规》中所提到的一些行为准则落实到生活中。像“父母呼,应勿缓”这一简单的道理便应当在生活中做到父母呼唤的时候赶紧过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不是让父母反复呼喊,却都当作没有听到,置之不理。像“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这一道理,幼儿也应当在理解之后积极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要想用必须得到主人的同意。只有知行合一,幼儿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到的内容才能指导其更好地生活与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策略
(一)积极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环境创设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好的环境正向引导人们的发展,不良的环境则对人起着负面的消极影响。幼儿年龄小,更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感染与影响。因此,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提倡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积极进行环境创设,以良好的环境正面影响幼儿,让幼儿在积极、健康、向上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启迪,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与成长[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很多可以以较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幼儿教师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巧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寓于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在美化幼儿园环境的同时,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并将其内化于心。
例如,二十四节气是先辈们在长期的观察、实践中总结得出的反映时节和气候的一种历法,是整个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劳动成果与智慧的结晶,也正因为其科学性与其中所彰显的文化性,二十四节气于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二十四节气变得陌生,不了解,这一现象令人痛心。有感于此,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便可以采用环境创设的方式,将二十四节气直观、生动且形象地呈现给幼儿,让祖国未来的花朵能够对其有更好的认知与了解。例如,“立春”这一节气的图画为一只正在展翅飞翔的小燕子,口衔一支嫩绿的柳条,整个图画的基调是绿色的,有一种蓬勃、生机盎然的感觉,让幼儿很容易就产生“春天到了”的美好联想,此外,更有“立春”两个大字,直接点明主题,清晰而简洁。而“雨水”这一节气中,其图画为一名小朋友坐在一把倒扣着的五颜六色的雨伞中,天上洋洋洒洒地还在下着雨,小朋友却在雨伞中玩得不亦乐乎,旁边的两个大字“雨水”,直观地告诉幼儿“从现在开始以后下雨的情况会多起来”,也表达了人们对“雨水”节气到来之后有雨的欣喜之情,因为这意味着可以播种庄稼。一幅幅美观、形象的图画,一个个生动的情境,都在幼儿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们对二十四节气多了一份了解与热爱,这其实便是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心中萌芽的有力体现[3]。
(二)积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园本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体的细节更是异常繁复。幼儿园教育工作者若毫无计划,想到什么便讲什么,不仅耗时耗力,而且留给幼儿的印象也不够深刻,最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效果势必也不理想。幼儿教师不妨从实际出发,在幼儿园领导的支持与配合下尝试积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园本课程。有了清晰的课程,再辅之以条理清晰的课程计划及教育安排,不但师幼之间教与学的针对性更强,而且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递给幼儿,让他们懂得多,了解得深刻,理解与掌握得更全面[4]。
例如,有的幼儿园积极打造京剧特色,构建了京剧特色的园本课程,从第一学期最简单的京剧基础知识讲起,像“京剧行当”“京剧名家”“京剧表演形式”等,到第二学期学唱与鉴赏经典京剧片段,诸如《红灯记》《甘洒热血写春秋》等。教师教得有规划,幼儿学得也兴致高涨且效率高。如此一来,便在积极创建精品特色之园的同时,将京剧这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幼儿心间。当这样的京剧启蒙教育开展得多了,相信京剧也不再是仅有老年人所喜爱,更多幼儿也对其充满好奇,这对推动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又如,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很多具有美好寓意的传统节日,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富有魅力的传统节日在人们的认知里仅仅代表着“可以放假,可以休息”,那些属于传统节日美好内涵的内容却变得越来越模糊,以至于很多幼儿都不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具体的风俗。针对这一情况,幼儿教师便可以立足现有条件,积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园本课程。教师可以从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再到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把在我们的生活中留有深刻印象的若干优秀传统节日呈现给幼儿。当幼儿了解得越来越多,他们对这些节日背后所蕴含的信息便会有更深入的了解,而这都将推动幼儿产生对拥有这些丰富节日的自豪之情,增强他们内心的文化自信[5]。
(三)积极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只是讲,只是说,还应当结合所教学的内容灵活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幼儿置身其中去亲身经历,去近距离地感触与体会,这样才能在其心中留下更深刻、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也便启示幼儿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从幼儿的需求出发,从已经讲解过的内容出发,灵活组织多样且有趣的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幼儿置身其中获得更好的成长与发展[6]。
例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幼儿教师便可以带领幼儿开展“编福袋”“包粽子”“划龙舟”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幼儿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真正了解之前听到的、学到的有关端午节的种种风俗。当然,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表演屈原人物主题情景剧,在演一演的过程中让幼儿对屈原这一与端午节息息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有更多、更深刻的了解。当这些内容积累得越多,端午节在幼儿的心中就会变得更加形象且鲜明。
结 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进程中形成、积淀、传承而来的优秀文化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让幼儿从小便接触、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幼儿自身的成长,对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着极为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在日后的幼儿教育实践中,笔者将进一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有效融合之道,以求真正以优秀传统文化润泽幼儿童心,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同时精心培养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