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索
2023-03-22周于雯
文/周于雯
引 言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数学学科因其抽象化的知识内容,导致学生在理解、运用数学知识上存在一定难度。为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助力学生实现跨越式突破。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思辨能力的概念解析
从小学数学学科的角度出发,解析思辨能力的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首先,数学的思辨能力从字面意思出发,由思考和辨析构成,其中思考是指数学分析、数学推理和数学判断类的思维活动,而辨析则是指对客观事物在构成、类别、原理上进行辨别分析。其次,数学的思辨能力还可以从数学问题的解决角度出发看待,特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基础的数学知识认知和数学习题练习,建立起独立进行探知、剖析、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另外,数学的思辨能力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是一种学生处于宏观角度下看待数学问题本质的能力,意味着学生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客观地、抽象地看待数学问题,并完成对数学问题的推理和解析[1]。
综合来看,数学思辨能力作为一种抽象化的思维能力,能够从高维度对数学问题进行条理性、层次性分析,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虽然学生思维尚未成熟,但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引导,启发并培养学生数学思辨能力,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数学思维培养。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存在不足
虽然我国已经持续推行了多年的教育改革,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但是在群众需求和教育评价上却始终难以摆脱应试教育下唯成果论的影响,导致素质教育的落实情况不甚理想。部分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运用传统教学方式,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辅助教学上仅仅安排简单的多媒体展示,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与教改精神背道而驰[2]。
(二)教学活动缺乏吸引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性好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要求也更高。但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对周围事物和原理具有极强的探索欲。教师应转变传统课堂灌输型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兴趣出发拓展教学活动[3]。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和执行上缺乏对学生兴趣的激发,造成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抗拒。另外,有些教师虽然做到了教学活动和学生兴趣的结合,但是忽视了教学成果上的教—学—评一致性。
(三)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过分关注,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4]。在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依旧遵循传统教学模式,以知识灌输、习题练习为主,缺乏对合作学习的积极应用,压制学生对数学的自主探索,忽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数学丧失兴趣,难以形成数学思辨能力,严重影响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形成。
(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现状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纪较小,学习任务安排简单,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度较低,导致思辨能力培养不足;第二,教师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灌输为主,忽视抽象化数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导致学生对数学学科缺乏兴趣,严重阻碍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第三,部分学生受家规训化教育过多,导致行为及心理自主能力较弱,在学习中较为依赖教师和家长,这类学生需要教师启发其自主探究能力后,再去不断完善其思辨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辨兴趣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忽视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不能够将知识在实际应用时进行有效的转化[5]。而新时代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可以从教学手段出发,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营造轻松诙谐的课堂氛围,寓教于乐,激活学生对思辨思维的兴趣,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以“相遇和追击问题”的相关知识点为例。首先,教师可以积极应用多媒体设备,以小学生喜爱的动漫卡通角色为主角,演示相遇和追击的多种情况,以此为引导,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随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邀请两位学生创设实际场景:场景一,两位学生背靠背向着各自面向的方向前进。教师抛出问题:“他们是否会相遇?”场景二,两位学生在教室两端,面对面前进。教师抛出问题:“这次他们会相遇吗?”场景三,两位学生由同一点先后向同一方向前进,保持相同速度。教师抛出问题:“这种情况下他们能够相遇吗?”通过三种情况的预设,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会思辨,在思辨中学到数学知识,这既达到了教学目标,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了学生的思辨思维。可见,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该积极应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二)设置问题,引发思辨意识
思辨作为学生的关键能力,依赖于问题的启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产生思考并针对问题进行辨析,由此形成问题—思考—辨析—结果的一整套思辨流程。因此,为了积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需要在备课阶段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层层设置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6]。所以教师还应注意在问题设置上的开放性,解放学生天性,开阔学生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以“圆的认识”为例,教师应该注重问题的设置,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易到难,逐个突破问题,获得成就感,培养学生逻辑能力,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系统认知。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使用形象的卡通人物,如小青蛙、小兔子、小乌龟等创编故事,如小动物们一起骑单车,但是他们的单车轮子形状各不相同,分别是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教师此时设问:“这场比赛中哪个小动物能够最先到达终点呢?”在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反问学生推理过程:“为什么骑着圆形轮子单车的小动物能够最先达到终点?”让学生自身思考逻辑过程,帮助学生从具象化的生活实例中提取出抽象化的理论依据,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三)辨析讨论,点燃思辨热情
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下,教师应该从传统教育中去芜存菁,实现自身教学能力的与时俱进[7]。由此,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上,教师应积极运用合作学习法,通过科学有效的小组划分,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辨析讨论之中,完成对数学问题、数学现象的知识转化。
在具体教学中,以“角的度量”知识点为例。在教学准备上,教师可以提前收集角度不同的三角形,在课堂展示后,布置学习任务:如何将这些角的角度进行测量?此时,教师不必第一时间给出答案,而是将问题留给学生思考。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将全班学生科学地划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开展自由谈论,得出关于角的度量方法。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从最初的用手指张开的角度测量,到根据边长的长短测量,再到提出用量角器测量,正是在论证这些方法可行性的过程中,实现了思辨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小组划分汇报讨论结果,并开展小组间的辩论,通过教师的引导,将角度测量的正确方法推导出来。
(四)结合实践,培养思辨能力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缺乏知识和生活实践的结合,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后,并不能积极地应用到生活中,更谈不上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8]。因此,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积极结合生活实践,将课堂知识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具体教学中,以“统计与概率”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外时间,结合教学内容组织一场郊游,运用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安排各组分别统计本组的郊游需求。如郊游时零食和水果的准备数量、郊游时大家想要做的游戏种类、根据游戏的内容需要采购的物种等。将郊游与数学统计知识结合,不仅能锻炼学生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且在统计同学的需求时,多种数学知识融合后的问题,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此,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锻炼思辨能力。
(五)布置作业,巩固思辨能力
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应用,已经帮助学生建立了一定的思辨思维,还应在课后作业上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持续的巩固[9]。在作业的设置上,教师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情况,以简单的例题开始,一步一步地增加难度,帮助学生打开思辨思维后,再增加难度,保证学生成就感的获得。其次,作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常规习题外,教师还可以增加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作业,帮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习得知识、巩固能力。
在具体教学中,以“自行车里的数学”知识点为例。由于课堂教学时缺乏实际的教学辅助器材和场地,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变速自行车档位不同,脚踏蹬一圈,车轮是否也前进了一圈?”,并强调在答案的表述上需要体现实验条件、观察结果、测量结果以及进行原因分析,通过简短的小论文形式,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解决思路。这种形式的作业布置,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可以将课堂知识延伸到生活中,达到巩固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
结 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建立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还能够为学生后续学习生涯提供重要的能力基础。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创设教学手段,完善教学内容,落实数学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扮演好“引导者”角色,循序渐进地完成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