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023-03-22吴晓英
文/吴晓英
引 言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关系到学生基础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充分掌握基础数学知识的前提下,学生才有机会继续参与更复杂和高端的学习活动,实现自我核心素养的提升。在传统教育教学中,以向学生灌输大量课本知识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展现出诸多缺陷,我们对社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单一化知识型人才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自我核心驱动力,能够以终身性学习状态,从容应对当代社会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现的各种问题的人才,成为当下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核心素养,能够以自强不息、持续进步、知行合一、主动学习等先进理念武装自己,并以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学生,才是当代社会中真正具有较大综合性价值的学生[1]。小学数学教育长期关注知识体系的建构,忽略了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整体教育效率的下降,也造成社会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费。因此,我们必须找到适当的教学理念,根据目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挖掘全新的教育教学策略,实现这一科目教学工作的提质增效。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缺乏吸引力,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学生学习兴趣普遍较低,缺乏学习动力,是现阶段小学数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忽视课堂吸引力的提升,简单将自身教学精力投注在更多的知识传授上,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知识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难以高度集中。在此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降低学习效率。
(二)教学缺乏实践性,学生多“纸上谈兵”
教学缺乏实践性,学生多“纸上谈兵”,是现阶段小学数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很多教师习惯采用传统讲授的方式进行课本讲解,整个授课过程完全由教师主导。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会缺乏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探究的主动性,习惯于直接全盘接受教师的观点,很少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完成相关知识理论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能掌握一定的知识,但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导向问题的延伸性明显不足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展开形式。导向型问题的设计是否合理,不仅决定了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是否自然,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求知心态。新课标背景下,仍存在为数不少的教师尚未充分认识到问题设计对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对导向问题的设计也流于表面,致使学生仅需简单步骤的思考,或直接套用公式模板就能直接解答,严重简化了后续的问题探究过程,让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建模运算技巧都得不到有效锻炼,数学知识体系也趋于碎片化,不成系统。
(四)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中,绝大多数教师习惯采用说教的方式,在整堂数学课堂上,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为学生灌输各种理论知识。在这样的教学状态下,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性,在数学课堂上长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和意识。学生总是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和布置的学习任务作为绝对权威的学习内容,即便在课堂上存有疑问也很少主动提出,整体上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总是以被动姿态接受教师的调配和指引,自身独立思考能力严重欠缺。
(五)教学模式刻板单一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长期执教,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也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形成了一套自己固定的教学模式。由于环境因素影响和认知局限性,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过去“说教式”的教学方法——简单地展示课堂导入问题或事物,随后便开门见山地进行重点课本知识的讲解,带领学生以较直接的方式完成各种数学知识点的梳理。这种模式化、机械化的教学程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策略
(一)开展教师队伍培训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积极开展教师队伍培训活动,通过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专项培训需要,整体提高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一切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基础,学校应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师队伍综合教学素养的培训,积极调动一切资源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学校应开展有关新时代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双减”政策、数学教育、全面发展、综合教育、德育渗透等主题的专项教师培训活动,邀请省内外教育专家为教师进行专业讲解。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好理论学习工作,还要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提问、讨论,发表自己的具体看法,针对自己认知不够透彻的教学领域展开交流讨论[2]。在培训活动结束后,学校要组织统一的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考查活动,对教师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考评,督促教师队伍积极做好相关知识的学习。
(二)增强课堂实践性
教师要增强课堂实践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更好地验证具体课本理论知识,完成教学效率的提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实践活动来验证数学课本中的各项理论知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3]。教师要督促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针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展开课前实践调研:“寻找我们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总结他们的具体特点。”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任务,对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床、桌子、课本、椅子、茶几、电视机、电脑等展开测量和记录,并共同讨论不同形状、比例的物体的独特之处。在学生完成实践调研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实践总结成果,让大家相互借鉴、评判、学习。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概念形成透彻的理解,而不是像以往一样停留在概念记忆上。
(三)拓展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应拓展课堂教学模式,在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是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人生阅历、学习观念、自我掌控能力等方面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小学生在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缺乏良好的自律能力,总是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转移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为此,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有针对性的、富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具体来说,教师可应用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提升教学效率[4]。
小学生群体天生好动贪玩,教师可以将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融入数学课堂,如“你画我猜”“知识竞赛”“小组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知识学习任务。例如,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你画我猜”的游戏模式,由一位学生展示相关物品图片,或图绘相关物品形状,其他学生猜其是什么图形。在这种浓烈的游戏氛围中,学生往往能够更加全神贯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并对本节课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优化问题设计,构建数学知识网络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建立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延伸式教学,可以使学习者更高效率地将新知识、新体系整合为系统的知识网络,而驱动这一整合过程的,正是富有思维延伸性的数学问题。这里提到的“延伸性”,包含三重内涵:首先是问题的启发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激起学生的质疑心和好奇心,使学生思维迅速投入对数学知识的深度思考中;其次是问题的梯度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囊括尽可能多的思维活动,不可令学生简单一瞥即推知答案;最后是问题的联系性,导向问题的中心元素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具有深层关联,确保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讨,自然完成新旧知识的有序对接。具体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教师应精准响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求知焦点,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在相关问题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展开对课堂重点知识、定理的研究和应用[5]。
例如,在进行“多边形面积”的教学时,教师可参考如下思路,展开问题设计。首先,教师进行学情分析:该阶段学生已经对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规则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较为熟悉,相关知识网络框架初步成型。了解学情后,教师可设计类似的提问环节,在为学生展示多幅四边形图案后抛出问题:“联系以前学过的图形分割法、拉直法,大家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在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建立层次分明的多边形知识网络体系,还能充分锻炼数学转化思维、转化技巧。
(五)增强学生课堂主体性
教师应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鼓励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积极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问题探究能力和实践验证能力,完成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学生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将学生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支撑点和核心,往往能够规划设计出更具立德树人教育意义的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方案。教师应树立学生主体意识,自己作为课堂辅助者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遗漏进行查漏补缺,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探究性学习观念,积极运用互联网设备、生活素材,自主开展有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资料搜索,以图片、视频、文字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其基本概念的含义和视觉表现方式。在学生基本完成自主预习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作为“小老师”展开内容讲解。学生可根据需要自行成组或独立完成,在课堂上讲解自己在充分预习之后理解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展示有关课件、辅助性视频资料,完成自己作为“小老师”的基本教学任务。教师可以每堂课随机挑选两位学生作为“小老师”为大家进行内容讲解。在学生讲解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其进行查漏补缺,对部分知识点做出强调、纠正和补充。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学生会为了在课堂上好好表现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自主拓展。同时,学生经常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能够有效提升交互表达能力,培养知识内化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结 语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跟随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具体教学策略,根据现有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应用多元化教学措施,推进小学数学课堂的现代化转型,建立兼具趣味性、综合性和高效性的课堂。在今后的教学研究活动中,笔者还将继续对数学课堂的创新优化展开深入探索,尤其会针对信息化技术在课堂上的科学应用做出科学规划和实践验证,提出有效的信息化数学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