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隐性学力培养的教学策略探究
2023-03-22文/雷翾
文/雷 翾
引 言
核心素养理念不仅要求教师满足对小学生主体显性能力的培养诉求,还要求教师着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隐性学力,以此实现小学生能力的均衡发展与全面提升[1]。这就要求教师研究小学生数学隐性学力培养的可行性策略,帮助小学生掌握严谨有效的探究方法、思维方式,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等,助力小学生在信息解析、知识提炼、规律感知以及理论实践等方面的显性能力发展。所以,数学隐性学力培养属于教师自觉践行课程素养理念的新区域与新考量,能优化主体成长体系。
一、数学隐性学力的概念简介
数学隐性学力是指小学生在数学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探究方法、思维方式、探究态度与认知习惯等,能够成为小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强大基石,助力小学生智力潜能的释放。由此可见,数学隐性学力是小学生显性能力的重要根基,也是小学生必不可少的能力素养。数学隐性学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课程素养的基础工程。因此,教师应注重创新开展小学生的数学隐性学力培养活动,提升育人活动的全面性、务实性以及体系性,有序、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课程素养的提升[2]。
二、数学隐性学力的内在特点
第一,数学隐性学力具有较强的辅助性与隐形性,属于生命活力的潜在运行活动,而且数学隐性学力在主体智力元素面前也居于次要位置,容易被人忽视,因此起名为数学隐性学力。数学隐性学力是小学生展示主体智力水平的强大后盾,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出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拓展范畴[3]。
第二,数学隐性学力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必需性,能够为小学生提供强大的思维活动支持、解决方法导引及主体活力驱动,能够直接决定小学生主体能力的发挥程度。因此,数学隐性学力是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的基础,能助力小学生的能力发挥与素质展示,为学生主体能力体系的构建提供最佳辅助。
第三,数学隐性学力存有突出的养成性与渐进性,能够成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抓手,因此,数学隐性学力培养能够成为落实小学生课程素养的突破口,且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数学隐性学力培养活动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考量,教师应借助教学智慧精心点拨小学生,使其习得方法,提升思维能力。
第四,数学隐性学力能够形成较好的能动性与实效性,能够发挥数学教学的能动作用与实效价值,为教师创设高品质的主体课堂提供科学支点,能够切实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与课堂效率,为小学生的课程认知与素养发展提供优质成长环境。总之,数学隐性学力能够成为小学生课程素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数学隐性学力的培养价值
数学隐性学力培养能够实现教学内容与课堂任务的范畴拓展以及目标创新,加速小学生探究方法、思维方式及学习态度的良好转变,进而实现小学生课程素养的有序提升。同时,数学隐性学力培养活动能够为教师提供高价值的建设性意见,优化教师的数学课堂设计理念与活动方法,推动数学课堂走向高端设计与优质实施。因此,数学隐性学力能够实现数学教学的体系完善、内容拓展以及质量提升,优化育人环境。
四、数学隐性学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教师不仅要探究数学隐性学力的概念、特点与价值,还要将数学隐性学力培养活动真正融入课堂活动,推动数学隐性学力培养活动的有序开展。
(一)借助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学生数学隐性学力
在数学隐性学力培养活动中,教师可以首先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习兴趣调动小学生的生命活力与主体能动性,为数学课堂提供强大的主体基础。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对数学课堂活动有更高的关注度及参与度,充分释放自己的认知活力与探究灵感。由此可见,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够优化小学生的数学隐性学力,进而提高学生主体认知能力及探究水平。
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 章“认识图形(一)”的数学隐性学力培养活动为例,一年级的小学生只需要掌握“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以及圆形”的外形辨认即可。为此,教师可以将彩色泡沫板裁剪成多个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与圆形,然后用正方形与长方形拼成一个机器人的头部与身体,再用圆形做机器人的眼睛,用三角形做机器人的嘴。教师还可以制作一些小型的三角形与圆形贴在机器人上,利用五颜六色的小图形做装饰。这样,一个由简易图形拼装而成的机器人就制作成功了。教师可以借助机器人“零件”引导小学生去认识图形,积累信息与掌握图形特点,也可以为小学生每人提供一张A4 纸,让小学生将A4 纸裁剪成若干个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与圆形,并进行自由组装。这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纷纷利用自己对图形的相关认知,剪裁出多种图形,并利用这些图形组装成多种造型。由此可见,教师设计的趣味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发挥学生隐性学力的积极作用。
(二)借助多样方法,提高学生数学隐性学力
在数学隐性学力培养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多样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成为会思考、会推理、会探究的“小能人”,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探究方法是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金钥匙,方法得当就会事半功倍,这样才能够展示出小学生强大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探究方法培养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帮助学生科学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养。
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4 章“表内乘法(一)”的数学隐性学力培养活动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识记与应用“1~9 九九乘法表”。“九九乘法表”的识记具有一定的难度,也具有枯燥性与机械性,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需要借助多样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完成“九九乘法表”的识记和应用任务。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同桌开展齐读、轮流读、分区读等活动,初步感知“九九乘法表”。然后,教师鼓励学生与同桌开展“石头剪刀布”游戏活动,任何人累计输了两次就要读一遍或背一遍“九九乘法表”,借助快乐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再次强化对“九九乘法表”的识记与理解。最后,教师组织学生立足“九九乘法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生活经历出相关乘法题,考查同学对“九九乘法表”的掌握程度,并在出题的过程中加强对乘法知识的应用。这样,小学生就会在趣味教学中较好地掌握“九九乘法表”,也能够在学习中感知到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能力。由此可见,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催生小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助力学生数学隐性学力的发展。
(三)借助直观方式,提高学生数学隐性学力
在数学隐性学力培养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直观方式培养学生数学隐性学力,培养小学生的直观认知能力,提升小学生的思维素养。思维素养是小学生展示能动性、找到方法、解决问题的主体活动保障,具有非常高的价值。教师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帮助小学生形成较高的思维素养,使其能够借助严谨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 章“表内除法(第一课时)”的数学隐性学力培养活动中,“平均分观念”是小学生进行除法学习的重要前提,而学习“平均分”则需要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活动,而小学生以直观认知与形象思维为主,很难理解本课内容。为此,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生直观地呈现知识内容,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平均分”的概念。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除法式子“12÷3 =?”,然后,在大屏幕上呈现12 个彩色皮球,这时,一个可爱的小松鼠拿着篮子蹦蹦跳跳地来装皮球,每个篮子里只装3 个皮球,恰好将12 个皮球用4 个篮子装完。这样,学生就在小松鼠装皮球的过程中慢慢领悟到“平均分”的真实含义,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明白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小学生由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转变过程,教师借助表现力较强的多媒体设备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逐步掌握思维方式,提升数学隐性学力。
(四)借助探究态度培养,提高学生数学隐性学力
在数学隐性学力培养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小学生的探究态度,优化小学生的数学隐性学力培养策略,帮助小学生逐渐养成严谨、认真、理性以及周密的探究态度,培养小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敬畏心理与开发意识。教师可以借助对学生探究态度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隐性学力和主体素养。
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 章“测量”的数学隐性学力培养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毫米、厘米、分米以及米”之间的等级关系及换算关系,还要帮助其形成一定的测量能力、严谨态度以及科学素养。为此,教师需要在学生掌握“毫米、厘米、分米以及米”之间的位置次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相关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 米里有几个1 分米?教师可先告诉学生测量的基本方法,如直尺贴近测量物,直尺与物体平滑边缘保持平行(或水平),读数时目光与直尺要垂直(或直对)等,且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用毫米作单位,相邻单位之间是“十进制”关系。接着,教师让学生测量1 米的长度和1 分米的长度,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分米和米,掌握1 分米与1 米的换算关系,即1 米等于10 分米。最后,教师让学生用直尺测量书的厚度、课桌的长度、黑板的长度等,初步建立对长度单位的认知,并科学估测其他物体的长度单位,如教室门高约2 米,铅笔长约20 厘米。这样,小学生在测量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帮助下能够较为正确地测量和估测出日常生活实物的长度,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单位,掌握相应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形成严谨的探究态度与求实的钻研精神。
(五)借助认知思维培养,提高学生数学隐性学力
在数学隐性学力培养活动中,教师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认知习惯,引导小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互助交流与多元整合,推动小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认知的主人。良好的认知习惯能够确保小学生进入素养发展的良性轨道,而且能够拥有持续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是小学生的必备素养。所以,教师应借助认知习惯培养来优化小学生的数学隐性学力,进而提升小学生的课程素养。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 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数学隐性学力培养活动为例,由于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小数点对齐,再进行相加减”,知识本质是“将相同计数单位的数进行相加减”。与这个知识点相似的是整数加减法的计算,运算法则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思想来解决本次探究任务。首先,教师进行计算示范,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关键点在于小数点,只要将两个数的小数点对齐,按照整数的加减法计算,点好小数点即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式子计算,鼓励学生运用运算法则,帮助他们进行式子计算,共同完成“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探究任务。小学生也可以悦纳与尝试他人的计算方法,从中积累探究灵感与思维方法,迸发更多的智慧与灵感,以此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与交流动机。
结 语
综上所述,数学隐性学力是小学生展示主体认知能力的必备基础,也是小学生课程素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关键。因此,教师应深度研究数学隐性学力与主体显性能力之间的利害关系,并借助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方法培养、思维方式培养、探究态度培养以及认知习惯培养去科学优化小学生的数学隐性学力。这样,小学生就会获得显性主体能力以及隐性主体素养的全面发展,切实提升课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