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前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疏导措施
2023-03-22余长华
余长华
(安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安徽安庆 246000)
学前听障儿童是指有听力障碍,听不见或者听不清,年龄为0至6岁,未进入普通小学的学龄前儿童。其生理缺陷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语言表达,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听力障碍人数最多的国家,听力障碍人数约有2780万人,其中的听力残疾儿童(0~6岁)约有13.7万人,并且每年新增听障儿童2~3万人。
一、学前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
学前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偏低,明显低于普通学前儿童,状况不容乐观。他们的自我意识、社会适应能力、个性和情绪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目前,我国部分康复机构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前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国学前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够不完善。
二、学前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表现
影响学前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诸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生理因素
先天或后天原因致使儿童的生理听觉系统产生缺陷,使得其无法全面、及时、有效地接收外界的各种信息,导致他们与他人言语沟通不顺畅,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比同龄儿童低。其缺乏健全的情绪体验和正确的自我观念,情绪波动较大、不稳定,遇事非常容易冲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长此以往,其必然会形成心理问题,产生身心健康问题。
(二)家庭因素
每个孩子都把家庭视为温暖的港湾,家长营造的家庭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家庭也是对学前听障儿童实施早期干预的最为理想的场所。父母作为孩子的主要照顾者,言语的主要输入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前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听障儿童的家庭或多或少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由于孩子残疾,家庭成员相互指责,家庭气氛很不和谐;父母离异,孩子由老人照顾;等等。有的家庭甚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主要监护人都是听力障碍者,监护人本人就有心理健康问题。情绪控制不好的家长甚至可能对孩子采用非理性的方式,导致学前听障儿童产生敌对、逆反心理。学前听障儿童在这样氛围的家庭中成长,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三)社会因素
学前听障儿童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在接触社会时,由于人们对听力障碍,以及助听器、人工耳蜗和人工脑干等助听设备的不了解,所以当学前听障儿童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时,会引起一些人的好奇以及异样的眼光,甚至受到他人的歧视,这容易引起学前听障儿童情绪波动,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从以下三个案例中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学前听障儿童的心理表现。
案例一,看眼色行事的孩子。张某某,男孩,4周岁,独生子。其父亲在杭州经营服装生意,家庭条件较好,母亲陪读。三岁半时植入人工耳蜗并进入康复中心治疗。在康复一年左右时,老师发现张某某喜欢根据他人的眼神、手势和表情等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例如,老师说:“把红色的正方形拿给老师。”该幼儿会看着老师,手指在不同的积木上移动,以观察老师眼色寻求正确答案。经过与该幼儿父母沟通后了解到,这个家庭对儿童的期望很大,父母也表现得较为强势。他的母亲在幼儿学习及生活中经常以责怪的语气和方式去教育孩子,尤其在孩子犯错时,她更是不停地指责孩子,或在孩子面前自责。“会看眼色行事”,虽然可以让学前听障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会明辨是非,懂得评判好与坏,积极与人交往,但其为了避免受到责备及惩罚,做什么事情都会第一时间看大人的眼色,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儿童缺乏主见,不敢表达。因此,学前听障儿童在“会看眼色行事”这方面的“本领”主要是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如家长过于强调自己的权威,忽视儿童的主观意见,常常以命令、强制和压抑等方式对待孩子,或者过多地向孩子传递消极的情绪,自身情绪不稳定、容易发怒等,都容易让学前听障儿童在学习中失去自信心和自主意识,并且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
案例二,只愿上单训课的孤僻女孩。王某某,5岁半,双耳佩戴助听器,父母及爷爷均为听力障碍人士,家庭语言环境差,主要由奶奶陪同做康复训练。该儿童语言康复级别一级,表达能力较好,能理解一般问答。但在每天进入康复中心时,该儿童都会站在教室门口不进来。问其原因,孩子扭捏半天说:“我不要进集体教室,我要在单训室上课。”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王某某不喜欢和同龄或更比其小的孩子交往,比较依赖父母,并且自尊心过强,不易接受他人的负面评价。当她不能完成任务时会装作听不见,做错作业时会把作业本藏起来或不告诉家长,受到老师批评会几天不上学;等等。其行为迹象表明,该幼儿自尊心过于强烈,这也是她过度自卑的反向表现。
案例三,康复后回归普通幼儿园的听障儿童。曹某某,5岁,该儿童一侧佩戴人工耳蜗,另一侧佩戴助听器,在康复中心经过两年的康复训练,儿童各项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最终经康复师评估,达到康复回归主流社会的标准,可以进入普通幼儿园就学。该儿童植入的人工耳蜗价值28.8万元,佩戴的助听器价值2万元。由于设备昂贵,所以其妈妈在入园时就特意向教师嘱咐了一些注意事项,如防碰撞、防静电及更换电池等。教师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就采取了过分的保护措施,将其安排在自己身边,与其他小朋友拉开距离。在游戏活动中,要求班级其他小朋友不能推打王某某,有些游戏甚至不让其参加。甚至有其他幼儿家长也主动向教师要求,让自家的孩子不要与该小朋友在一起玩耍。长此以往,曹某某容易产生孤立感、被遗弃感和恐惧感,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综合以上三个案例,学前听障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如下:
1.独立性差,依赖性强。
2.自卑心理,孤僻性格,自尊心过强。
3.产生孤立感、被遗弃感和恐惧感。
三、学前听障儿童心理疏导措施
怎样塑造学前听障儿童的人格,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等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对学前听障儿童进行正确引导,并且有必要对其采取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措施,这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尊重并相信幼儿
尊重与信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也是做人的基本需求。而对于学前听障儿童来说,尊重与信任则显得尤为重要。家长、教师及社会,应该给予学前听障儿童更多的尊重和信任,让他们在和谐温馨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社会关爱中获得安全感和慰藉。
成人对学前听障儿童的评价、态度将直接影响儿童对其的看法。能“看眼色行事”是孩子心智成长的一个表现,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这一表现,要给予孩子正确的“眼色”,使孩子可以健康快乐成长。首先,一定要尊重和信任孩子,不要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指责。例如,同样一句话,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方法去说明,而采取善意和鼓励的方法无疑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其次,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脱离实际情况,应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循序渐进地发展,并且给孩子创造发扬优良个性和品质的机会,以锻炼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的能力。最后,鼓励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相信孩子的能力,提供表现和展示孩子劳动成果的机会。
(二)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自信心乃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儿童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自信心是他们步入人生征途的必备财富。听障儿童由于身体缺陷和家庭因素,他们更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学前儿童正处在自信心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师长更多的鼓励和表扬。这种肯定和激励能够明显地强化他们的自信心。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不断挖掘其闪光点,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其加以肯定、表扬,使他们能够不断地从成功中体验到快乐。与此同时,鼓励也包括接纳孩子的失败以及不足,只要孩子在过程中付出了汗水,就应当给予其鼓励和表扬,这样孩子的自信心才能日益增加,才能闪闪发光。同时也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成功,但是应敢于实践,增强其抗挫折能力。
(三)秉持自立自强的教育理念
自立与自强是一个奋斗者和成功者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力支撑。如今多数儿童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的自立自强的意识较为薄弱。而学前听障儿童因为自身存在听力缺陷,所以极易产生依赖心理(依赖父母和老师)——一方面是因为自卑,另一方面他们需要更多的爱护和关怀。但是长此以往,过度依赖心理会使他们缺乏生存与生活的能力,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四)关注学前听障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
在长期的康复过程中,孩子的家长也会产生各种压力,家长的心理健康严重受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宣泄疏导,就会严重影响其自身及学前听障儿童的日常生活、康复训练和身心健康。此时家长应从其他家庭成员,特别是配偶那里获得情感支持。另外与亲朋好友以及情况相似的其他家庭经常交流沟通,以减轻心理压力、缓解情绪。家长的心理状态调整得越及时,越有利于本人的身心健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及康复也越有利。每个人的情绪都值得被重视,每个倾诉都值得被认真倾听。我们应关注学前听障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
(五)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整合资源,多形式关爱学前听障儿童
为什么学前听障儿童康复回归后,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会引起其他家长,甚至是老师的区别对待?归根到底,还是存在认知误区。社会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依托爱耳日、助残日等节日开展对外宣传活动,使更多人了解该群体。佩戴助听器、人工耳蜗及人工脑干,就如同佩戴眼镜一样,不应被区别对待。同时以端午节、儿童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为契机,相关部门配合,为学前听障儿童家庭办实事、解难题,并组织广大助残志愿者进行扶残助残活动,关注学前听障儿童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另外,康复机构应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春游、秋游、植树等,让学前听障儿童及其家长走出康复中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引导学前听障儿童及其家长树立康复信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让他们心中充满阳光,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这是培养儿童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科学方法。但是现实生活中重视智力教育而轻视孩子个性品质发展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结语
学前听障儿童的心理是否健康关系到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是否顺畅。他们正处于健康心理养成的人生关键阶段,因此及时对其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疏导就显得极为重要。但是学前听障儿童由于各种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尽管如此,如果遵循科学的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学前听障儿童的心理问题就会得到缓解甚至根除。而科学的原则指的是爱的教育,尊重与信任是首要前提。这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指的是帮助学前听障儿童树立自信,锻造其自立自强的品格。
总而言之,儿童本就是弱势群体,相对正常儿童而言,听力障碍儿童显得更加弱势,而学前听障儿童又是听障儿童中的弱势群体,他们自然需要更多来自家长、教师及社会的关注和爱护。学前听障儿童忍受着生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双重打击和折磨,因此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和学校,都应该给予其更多的人文关怀,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尽力帮助他们重塑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