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阈下保持学生持续性学习动力的探究
——以高二学生为例
2023-03-22贾逸頠
贾逸頠
(合肥市第八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0)
一、高中生学习动力现状
(一)学习动力来源
在目前的生活环境下,学生难以感受到重压和负担,因此多数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二阶段,学生容易陷入一种不愿好好学、不知学哪些的状态中。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数学生较为懒散,看小说、玩电子产品等情况屡禁不止。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班级内进行了有关学习动力的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外在的要求,只有极少数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自身的理想追求,甚至有一些学生没有学习动力。
根据心理学家德西和瑞恩的自我决定理论,我们将个体对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由高到低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缺乏动机三种类型,这也就意味着我班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动机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还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因此,探求学习动力的持续性保持是一项重要课题。
(二)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一部分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容易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效率低、容易被电子产品干扰等情况。因此,在紧张局促的高中生活中,这部分学生难以保持高效的学习效率。
而有内在学习动力的学生,也可能难以保持持续性学习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干扰。面对这种困境,帮助高二学生保持持续性学习动力便成为亟须解决的课题。
二、积极品质与学习动力的关系
(一)有关学习动力的深度理解
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内在动机是人类本身固有的,这是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它与个体的内部因素如兴趣、满足感等密切相关,是高度自主的动机类型。例如,学习是因为享受学习带来的满足感。因此学习动力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为个体对自身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并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精力。
外在动机的学生与内在动力的学生相比较,外在动机的学生愿意学习或者擅长学习,但外在动力容易丧失、减弱乃至消磨殆尽。因此,这部分学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需要用合理的方式来维持其学习动力。
缺乏动机的学生的特点是认识不到其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对所从事的活动毫无兴趣,没有任何外在或内在的调节行为,以确保活动正常进行。缺乏动机的学生认为学习毫无意义,或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学好,听课时经常开小差。
(二)积极观念对学习动力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是基于传统心理学发展而来的。积极心理学主要是从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人品质以及社会关系出发,来进行相应的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幸福感、人的勇气、对未来的关注以及责任感。如果学生具有积极的观念,那么对于其形成较高的学习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以及较高的道德水准有比较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积极环境的创设及学生积极品质的塑造,从而有效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动力。
从积极环境的角度来看,如果班级内部和家庭内部都创设出一种积极的环境,学生在其中感受到的是积极的,而非极端的、负面的体验,对学生,尤其是高二学生而言,其内心稳定性会有明显提高。家长创设的轻松的家庭氛围,班主任营造的和谐的班级氛围,都是积极的暗示。学生在积极的环境中,自然会向着美好的、阳光的方向发展。
而积极品质更是保证学生保持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积极体验和积极品质能促进学生调动各方面能力来维持一种稳定的学习状态。比如学生在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之后,容易产生倦怠感,而学生如果具有积极品质,那么他会通过积极反馈来促进自我学习,或者找到对应的目标来激励自我。这种自我学习能力实际上是受学习动力的驱使而形成的,因此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积极品质尤为重要。
三、创设积极环境,培养积极品质
(一)创设积极环境,改变沉闷的氛围
对于积极环境方面,在班级建设上,班主任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创设一种积极的环境,让学生沉浸其中并慢慢改变。所以在班级建设初期,学校都很强调班风建设。班级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方面,班级内的班风积极昂扬,那么学生就会受到精神的感召,逐渐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
尽管班风看似与学生的学习联系不紧密,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积极的感召、乐观的态度,都与人的精神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一个学生处在一个班风积极昂扬的班级,身边的同学大多以学习为乐,那么这个学生便也容易沉浸其中,尝试用昂扬的态度来面对学习,而不是消极地完成一项任务。
1.建设班级积极文化
班级创建伊始,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建设本班文化,如设计班级文化墙、选出活泼阳光的班干、确定班级奖惩措施等。例如,班级文化墙的布置,以一个正向的序列布置,让每一处文化布置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进行宣传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真实心理,减少刺激性、标杆性语言,强调学生的自身发展和长期目标,而不限于对当前成绩的关注。在选班干时,根据班级自身情况,选出相对阳光正面的班干,其能够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带领同学积极应对班级事务,使班级学生能够感受到温暖,相处和睦。这种积极的暗示很有必要。学生在面对学习困境时,有人可依;在消极懈怠时,有人可仿。对那些自身动力不足的学生来说,这是积极的榜样,也是整体环境的暗示。
2.合理开展体验式活动
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还需要关注各项活动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如班会、演讲比赛等活动。例如,在班会课的开展过程中,可以选择体验式活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从而更好地服务学习。同时可以组织序列性体验班会,如季节序列、游戏序列、体能序列等。可以在不同季节带领学生欣赏景色,获取美的感受,打开感官融入社会。这样可以让一部分难以体会学习意义的学生从体会自然开始,感受到外在世界对自我的积极暗示。审美感受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出学生对其他事物的感知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这种体验式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构建融洽的学生关系,并使学生真正融入世界,获得认知,从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
3.改变命令式管理用语
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充满正能量。尤其需要适时改变命令式管理用语,将其调整为平等式协商用语。班主任与学生并非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因而在管理学生时,班主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并适时提醒学生。比如考试结束后,班主任应调整自己的用语,由“好好反思自己、没有认真学”改为“查找知识漏洞、梳理考试要点”,这样更能够帮助学生由消极悲观转为积极弥补。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不仅仅是做好一份工作。当学生沉浸在考试的失利中,找不到学习方法时,班主任需要及时给予帮助。言语鼓励能帮助学生保持一定的学习动力。学生通过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从自怨自艾变为对已往知识的梳理,达到我们追求的学习动力保持的目的。
(二)培养积极品质,实现动力内驱
尽管实现了积极的环境浸润,但如果想要让学生保持长期稳定的学习动力,还需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光靠积极的环境,难以保证学生一直保持内在或外在的学习动力。真正让学生保持稳定的学习动力还要从学生自身出发,让学生实现外在学习动机的内驱化,这样无论面对什么问题,学生都可以调节自我行为,完成动机的维持和转换。
1.加强反馈
在学习过程中,毫无意义的持续学习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无趣。对于那些外在动力不强的学生或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来说,这种持续性的学习是难以继续的。因此,让学生及时获得反馈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路径。比如做题时,要求学生做完就核对答案,获得对当前知识的反馈。之后及时奖励学生,形成“学习—收获”反馈机制,这可能也会导致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和否定。因此,在日常管理中,就需要教师强调知识补充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品质,积极面对自身的不足。故管理班级时,教师需要明确反馈的意义,让学生在反馈中获取积极的学习动力。
2.设定短期目标
在做任何事情时,我们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与计划,让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应尽之事。目标过于长远和宏大,会导致学生难以坚持。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将长期目标替换为阶段目标。而目标的设定也应该从现状出发,设定出容易完成的目标,这样学生可以获得积极的力量,从而去实现下一个目标。比如可以这样设定,一周之内完成语文知识点梳理、做十套数学试卷等。在完成任务之后,学生反而能感受到学习的积极意义,有利于学生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在完成目标后,学生成绩仍然不理想,学生可能会产生自我怀疑。那么此时班主任就需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同时通过各种活动来帮助学生回归到积极的状态,积极面对接下来的学习。
3.进行意义替换
如果能明确地感受到学习的意义,那么学习内驱力会有明显提升。当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意义替换,让学生在具象替代中体会学习的意义。比如可以将学习过程变成距离单位,将学习多长时间转换为行走到哪里。学习五天相当于从合肥到南京,进行实际替换,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学习历程,并在学生到达某地之后及时奖励学生,让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前行力量。由此学生会出于自身兴趣进行学习打卡,在地图上标注自己的学习打卡历程,直观地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将学习的漫长过程拆分成一个一个的路标,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这样能够让学生逐渐提升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更有动力地走向终点。
4.及时奖励
在上述几点中,几乎每一点都可以在学生完成阶段性任务之后对其进行奖励,这种奖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获得”机制。而这种机制正是我们追求的积极品质。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获得实在的反馈,学生会形成一种正向学习动机。而奖励的设定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用随机奖励的方式来实现奖励的多元化。比如可以用抽奖或飞镖投掷的方式,提升奖励的趣味性。学生在这样的正向机制中,会不断提升自信心,获得成就感。这种奖励性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学习动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