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袁氏诗学与西南联大诗歌之间的联系

2023-03-22陈欣怡

戏剧之家 2023年6期
关键词:卞之琳西南联大现代主义

陈欣怡,林 琳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浙江 慈溪 315300)

袁可嘉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受到了许多有关诗歌现代化理论的影响,他提出的“五种晦涩”和“现实、象征、玄学”承袭了燕卜荪的“七种晦涩”,在诗歌创作内容和意象表达上又与卞之琳的诗歌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除此之外,受冯至的影响,袁可嘉开始创作“十四行诗”。可以说,在袁可嘉的诗论和诗歌上能看到当时西南联大很多人的影子。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对比袁可嘉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的师承以及其自身对于新诗现代化的理解。

一、走向现代主义

袁可嘉对诗歌最开始的体悟是浪漫主义,可以说,20 世纪30 年代的西南联大诗坛也正流行着浪漫主义,正是浪漫主义的浸润让袁可嘉在创作诗歌时“坚持人本位或生命本位”。但是浪漫主义终究敌不过现代主义之风,游友基在《九叶诗派研究》中提到“通过燕卜荪架设的桥梁,联大校园诗人开始接触叶芝、艾略特、奥登、里尔克,向他们学习现代主义诗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燕卜荪对西方现代主义传播的重要作用,袁可嘉诗学理论的形成也受到了燕卜荪的影响。

(一)诗歌表现形式的现代化

袁可嘉在他的“新诗现代化”理论中提出,在诗艺上,新诗要利用形象思维的特质,将知性与感性融合,注重象征与联想,让幻想与现实交织渗透。这一理论反映出了20 世纪40 年代西南联大青年诗人关于诗歌创作的表达风向,也与燕卜荪提出的诗歌的“朦胧性”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燕卜荪在《朦胧的七种类型》提出“朦胧”既指诗之为诗的根本,又指诗歌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所有优秀的诗歌都是朦胧的”,朦胧加深了诗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燕卜荪对诗歌“朦胧性”的追求影响到了当时的西南联大青年诗人群体。在诗歌创作的内容上,他们摒弃了直抒胸臆的浪漫派抒情诗歌,开始强调经验与知性的重要性。此处的知性指的是人生经验的结晶,即诗人情感的升华,而得到升华的情感最终会在经验表述中显得更为含蓄与朦胧。从生活到诗歌的过渡往往通过运用意象的象征性来传达意义,即通过可见的事物来显示不可见的事物。如郑敏在《金黄的稻束》中将“金黄的稻束”与“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的母亲相关联。这种象征意象的使用,在当时西南联大诗人的现代诗歌创作中十分流行。

袁可嘉作为西南联大青年诗人群体中的一位,其诗论中的“诗想象必然多少带点晦涩”中的“晦涩”可谓是对燕卜荪“朦胧”的本土化延伸。袁可嘉根据诗人创作的动机和企图达到的效果将“晦涩”分为五类:第一类晦涩是与常识距离远的晦涩,这一类晦涩是诗人赋予日常事物以象征意义,从而达到陌生化的效果;第二类晦涩是诗人“想从奇异的复杂中获得奇异的丰富”,运用这种晦涩的时候不需要过多的逻辑分析,诗人用奇异的想象赋予诗歌奇异的魅力,而读者在阅读诗歌的时候也只用注重其文本表达出的整体氛围情绪即可;第三类晦涩是诗人的“情绪渗透”,也就是注重诗歌的想象逻辑,诗人通过该逻辑将诗歌的意象、情感与思想连接到一起;第四类晦涩是诗人运用意象和隐喻创造出的世界,袁可嘉十分注重诗歌意象的运用,相比于浪漫主义直白的意象,现代派的意象往往被赋予了更多内涵;第五类晦涩则是诗人故意荒唐地运用文字。袁可嘉对于诗歌的晦涩观点给当时的新诗现代化带来了强有力的理论辩护。

袁可嘉关于现代诗歌创作的“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即是在燕卜荪富于学理性的诗学理论基础上,综合了中国的实际状况并突出了现实因素。“现实表现于对当前世界人生的紧密把握,象征表现于暗示含蓄,玄学则表现于敏感多思、感情、意志的强烈结合及机智的不时流露。”可以说,受到燕卜荪和西方现代派诗学思想影响的西南联大现代诗歌创作在袁可嘉的诗论中得到了总结和延伸。

(二)创作内容的现代化

燕卜荪的许多诗作探讨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客观世界为探针,刺破了人们头脑中幻想世界的泡沫,进而揭示出人类自我封闭和自我局限的生存状态。这一点在西南联大现代派的诗歌中也得到了扩展。西南联大现代派的青年诗人把“对当前世界人生的紧密把握”作为他们诗歌创作中的第一要义。他们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特殊的历史环境使他们不得不走出象牙塔和精英主义的话语体系,与底层民众真正融合在一起。对战争的批判、对生活的质疑、对自我的反思总是交织在西南联大的现代派诗歌中,加之独特的诗歌写作技巧和美学思想,进而构成了20 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诗歌的“现代性”。如穆旦的《野外演习》就体现出了战争的背景:

事实上已承认了大地的母亲,

又把几码外的大地当作敌人,

用烟当掩蔽,用枪炮射击,

不过招来损伤:永恒的敌人从未在这里。

诗歌看似在写演习,实则蕴含了诗人对战争实质的思考 ——人类的永恒敌人不是战争中的某一方,甚至也不是战争本身,而是人的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人本身的不确定性。综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和西南联大校园内的诗歌创作风气,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理论认为新诗的写作应在保持自由表达情感的前提下反映最重要的问题,力求将个人情感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强调社会性与人性的统一。这一理论是对西南联大诗人如何在反映现实的同时不受限制地独立于现实的总结,以及他们如何将西方现代诗歌的表达方式与我国民族诗歌和新诗的优秀传统相融合的概括。

二、袁可嘉的现代主义诗歌写作

(一)科学意象入诗

燕卜荪对西南联大诗人群体的影响不仅仅是在校园内传播了西方现代主义理论,由于燕卜荪本人对科学的热爱以及当时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意象频频出现在当时的西南联大诗歌中。如袁可嘉的《走近你》中就出现了很多科学意象:

走近你,才发现比例尺的实际距离,

旅行家的脚步从图面移回土地;

如高塔升起,你控一传统寂寞,

见了你,狭隘者始恍然身前后的幽远辽阔;

原始林的丰实,热带夜的蒸郁,

今夜我已无所舍弃,存在是一切;

火辣,坚定,如应付尊重次序的仇敌,

你进入方位比星座更确定、明晰;

……

开头的比例尺、旅行家、图面这些意象使诗歌的空间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由远及近或从上到下,而是从地面到纸面、从图面到土地、从三维到二维再从二维到三维,进而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空间感。这是一首爱情诗,高塔、狭隘者、星座这类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诗人热烈和卑微的爱,科学意象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趣味性,还使诗带上了一点晦涩感和神秘感,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袁可嘉对现代主义诗歌书写的态度。

(二)卞诗对袁诗的影响

袁可嘉诗歌在意象和意境的运用上与其老师卞之琳的诗歌风格十分相似,甚至达到了“几可乱真”的程度。如袁可嘉创作的《空》与卞之琳的《白螺壳》就有很多相似之处:

水包我用一片柔,

湿淋淋浑身浸透,

垂枝吻我风来搂,

我的船呢,旗呢,我的手呢?

我的手能掌握多少潮涌,

学小贝壳水磨得玲珑?

晨潮晚汐穿一犀灵空,

好收容海啸山崩?

这首《空》和《白螺壳》都用了相似的意象与意境,其中小贝壳和白螺壳作为诗歌的主要意象都带有玲珑空灵的特点。袁可嘉的小贝壳在海底沉了千年,经历了多少“晨潮晚汐”“海啸山崩”,而这世间的种种被小贝壳刻入自身纹路反而使其更加玲珑。小贝壳是经历者,也是旁观者,诗的题目虽是“空”,但本质却为“实”。卞之琳的白螺壳也是在海底经历了千年后被海浪冲到沙滩上,留下了穿越时间的空灵。“孔眼里不留纤尘,漏到了我的手里,却有一千种感情:掌心里波涛汹涌。”除了意象的相似,在诗歌语言上这两首诗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空》:“水包我用一片柔/湿淋淋浑身浸透。”《白螺壳》:“请看这一湖烟雨/水一样把我浸透。”又如《空》:“小贝壳取形于波纹/铸空灵为透明。”《白螺壳》:“空灵的白螺壳/孔眼里不留纤尘。”虽然袁可嘉在创作时并没有刻意模仿卞诗,但是从这两首诗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卞诗对袁可嘉的影响颇深。作为现代派诗歌,两首作品都朦胧了诗歌的意象,将情感进行含蓄表达,诗歌读来语调和谐婉转,从中可以看出一些新月派诗歌的影子。

(三)十四行诗的诗歌写作

在袁可嘉创作的诗歌中,十四行诗占据了很大篇幅。袁可嘉在自传中写道:“也就是在1942 年,我先后读到卞之琳的《十年诗草》和冯至的《十四行集》,很受震动,惊喜地发现诗是可以有另外不同的写法的。”可以说,冯至的《十四行集》开拓了诗歌在中国的另一种可能性。受里尔克诗歌的影响,冯至将十四行诗进行了“变体”,采用西方十四行诗的形式却并不拘泥于诗歌的传统格律,“愿意在一定形式的约束下,诗句能生动活泼,舒卷自如”,从而建立了中国十四行诗的基础。袁可嘉受其影响也创作了很多十四行体诗歌,如《北平》:

有人说你是活着的死人,我替你不平,

试打开任何一个角落,别处哪有这份美景?

公园的黄昏,北海的午夜,景山的早晨,

生命不强,哪里消受得了那么多美的浸淫?

但这些都不要紧,要紧的你是新文化的中心,

思想的新浪潮都打从你的摇篮起身,

踉踉跄跄地大步前去,穿透紧裹的夜心,

突然飞出一脚将大小沉睡的灵魂踢醒。

不过你一旦沉睡,酣睡深深,也着实让人担心,

一向是理性的旗手,如今也自困于反民主的迷信,

我来自南方,爱你像爱我失去而复得的爱人,

总愿你突破一时的眩惑,返求朴质的真身,

至勇者都须自我搏求,像你在“五四”之春

所发出的追求科学民主的宏大呼声!

这首诗将北平拟人化,诗歌开头引“起”,虽然有人质疑,但北平在诗人眼中仍是一座有生命力的城市,第二小节“承”接第一小节,写出了在新文化运动中北平这座城市所展现出的民主科学精神,第三小节话题一“转”写出了诗人对“酣睡”北平的忧虑,最后诗人直抒胸臆,对北平的觉醒亦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发出强烈呼声。四小节按照十四行诗的结构,即“以前八行为一段,后六行为一段;八行中又以每四行为一小段,六行中或以每三行为一小段,或以前四行为一小段,末二行为一小段。总计全篇的四小段,第一段起,第二承,第三转,第四合”是十分典型的十四行诗。同时他的有些诗歌虽然没有十四行,却遵循着十四行诗起承转合的写法,如前文提到的《走近你》。

三、结语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西南联大的诗人们率先垂范,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努力创造“诗歌现代性”的本土色彩,使中国的现代诗歌在20 世纪40 年代达到“真正的创作成熟”。袁可嘉的诗学理论根植于西南联大的本土诗歌创作,与西方现代主义的理论体系相结合,进而形成了一个“中国式”的现代主义诗学体系。我们可以从袁可嘉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中看到他对燕卜荪“朦胧化”的承袭、对卞之琳诗歌的无意识模仿以及冯至十四行诗的诗歌书写模式。除此之外,我们也能够透过袁可嘉看到那个时代的西南联大和那些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不断突破创新的西南联大诗人们。

猜你喜欢

卞之琳西南联大现代主义
护你一生周全
西南联大
《卞之琳》
卞之琳《断章》
由西南联大想到的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用新批评解读卞之琳的《春城》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