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图书馆文化惠民项目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3-03-22童九红
童九红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图书馆 湖北 武汉 4302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未来五年,如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每一位图书人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命题。打造高质量服务样本,实现文化惠民高质量发展,“文化惠民工程”伴随着全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快步提高应运而生,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项惠及全国人民、服务普罗大众的文化工程。优秀的文化惠民工程不但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如何高效深入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并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值得我们持续探索。
近年来,武汉市江夏区图书馆努力贯彻落实党的文化政策,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主动适应文化事业发展新常态,迎接新挑战,始终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发展理念,立足“营造全要素阅读氛围,构建全方位书香江夏”,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并由“增量”向“提质”转变。
一、江夏区图书馆文化惠民项目运营机制及服务效果
良好的阅读环境是检验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为了与时俱进地满足读者需求,保障图书馆业务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江夏区图书馆将图书馆升级打造为5 个读者服务阵地区域,分别是阅览区域及盲文有声读物、少儿读者及成人读者借阅区域、读者创意空间、特色藏书区域、青少分馆。同时,为加强阵地开放,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新增了数字化阅读设备和平台,覆盖了多种主流阅读方式。
(一)高品位建设特色藏书体系
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平台,对江夏区地方文献进行全文数字化加工,实现地方文献全文远程检索。地方文献是国家文献和历史文献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实用性[1]。地方文献不仅具有收藏和开发特定区域内人类实践文化成果的功能,而且还是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信息参考价值[2]。武汉市江夏区图书馆特色文献收集了代表江夏地域文化特色的“五张名片”、1634 册珍贵古籍和3.3 万册连环画。在更好地减少对文献使用的损伤以及保护和利用江夏地域文献资源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便捷的查阅方式。
(二)建设农家书屋
江夏区从2008 年开始建设农家书屋,该工程作为党中央实施的五大惠民工程之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有利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仅两年时间,江夏区就已建成283 家农家书屋,并率先在全市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平均每年开展各项类型的读者活动约27 余场(次),累计参加人次近1500 人次,书刊外借总流通人次达7000 人次,书刊外借册次为35000 余册次。先后获得“湖北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十周年30 佳农家书屋”“全国示范农家书屋”荣誉称号,2020 年荣获“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表彰。
(三)开展送书、送展览活动
江夏区图书馆开展“我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武汉因你而荣——庆百年华诞 颂红色经典”“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等文化惠民活动,走进藏龙岛新技术产业园沿湖社区、江夏区特殊学校、纸坊街东林村等地送书、送展览,惠及社区读者达3000 余人。
(四)延伸文化服务建设,创新建立阅读基地
江夏区图书馆采取图书馆+社区、景点、企业、民宿、分馆的模式打造全新阅读服务方式,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推广服务工作,促进文化惠民,助力乡村振兴。为延伸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分别在江夏区谭鑫培公园荷香书坊、江夏区联投广场、阳光一百字言纸语非遗馆、中山舰博物馆、湖泗街海洋民俗村等多处建设阅读基地,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让阅读通过更多途径走进群众生活。2019 年江夏区图书馆建立了青少年读书馆分馆,为本区域青少年提供良好阅读氛围及课外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开设“童荟博学馆”国学公益讲堂——《弟子规》,推出了青少年阅读素养提升计划——春芽儿童读书会、心光家庭教育课堂等。
二、江夏区图书馆文化惠民项目实施的问题
(一)深入系统学习发展业务不够
在信息技术加速迭代的时代下,社会公众精神文化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公共图书馆原有的赖以生存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信息交流环境都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如果不紧跟时代脚步,未来图书馆将面临一系列更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新时代下新媒体、大数据、云计算、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运而生,不断改变着公众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方式。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创作、生产、传播、服务等各个阶段都开始与科技融合,影响并改变着图书馆的发展形态,催生了更多的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但另一方面,互联网海量的数据信息也给图书馆扩大信息服务规模带来了较大挑战。
(二)人才建设、图书馆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技术进步推动着图书馆的转型升级,在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责不断拓展的同时,对馆员的专业化能力要求也更加细化和多元化。人才是兴业之本、成事之要,图书馆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不断优化也是夯实图书馆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人才建设需要紧跟时代发展需求,现代化新型图书馆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的某一方面的专才,而是复合的、智慧的、创新型人才,以提升公共图书馆现代化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使图书馆服务环境更加专业化。
(三)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优化
在新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化背景下,公众可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导致线下图书馆出现书刊借阅功能日渐式微的现象。仅向公众提供书籍借阅和资料查询等服务的传统图书馆,受馆藏容量、服务观念及管理模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服务方式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公众对图书馆服务方式多元化的需求。部分线下图书馆还存在馆内工作人员服务技能单一、服务意识较差、服务水平缺乏考核评估、定期专业培训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图书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而图书馆又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要责任,随着时代发展,在面对技术、服务、管理等多方面问题时,图书馆应该与时俱进,从传统服务转变为现代化服务,利用互联网全球信息化的优势,将国际信息与地方特色信息资源整合处理,形成成熟、丰富、安全的信息空间,进一步优化自身服务能力,打造更具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
三、进一步提升江夏区图书馆文化惠民项目质量与效果的对策
(一)坚持以读者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出“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长久以来,通过互相借鉴学习并结合地方特色来实施的文化惠民项目已经开始出现文化产品供给单一的情况,通常为图书馆“提供什么”,读者群众就只能“看什么”,读者群众想看的,图书馆却无法充分了解情况。供给失衡就容易导致不理想的效果,因此供给相符也是图书馆文化惠民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设计实施文化惠民项目时要与读者群众的需求高度匹配,充分以群众为导向,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突破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需求壁垒。
1.加快馆内文化惠民项目工作政策制定
对馆内文化惠民项目工作进行明确要求,在策划文化惠民项目时不仅考虑其规范性、适用性及可实行性,还要坚持以读者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规范的文化惠民工作政策不仅能对馆内所实施的文化惠民项目服务的人群及内容进行细分划定,还能进一步规范项目的监督方式,保障切实发挥文化惠民项目工作的实际作用。
2.建立群众需求调研制度
在社会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图书馆的决策和实施不能仅按照惯例开展,而是应该弄清楚区域内读者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惠民项目,建立合理的群众需求调研机制及表达反馈制度,从群众需求出发,让群众拥有共享文化发展的权利。图书馆应保持开放的态度,利用新媒体平台收集群众参加文化活动后的反馈意见,再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读者群众进行精准识别和分析,掌握区域内群众需求的差异性,切实了解读者群众的个性化文化需求,对提高图书馆精准化、个性化服务水平以及提高读者群众参与文化惠民项目的积极性发挥积极作用。
(二)统筹图书馆文化服务供给,打造特色品牌服务
图书馆品牌概念发展是逐步深入演变的,不少国内学者提出,构建图书馆品牌首先要树立服务品牌意识,打造适应群体需要的特色化、多样化、个性化创新服务。杨剑老师提出,图书馆服务品牌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服务过程中形成并能长久坚持的、具有特色的服务规范[3]。品牌定位要精准,通过调研本区域读者的需求来确定特色服务项目、规模;其次是品牌服务要多样化、个性化,并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来引导读者达到服务效果;最后,品牌项目的开展要得到大众的认可,只有深入人心才能打响知名度。
1.确定特色服务定位
在文献信息服务机构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图书馆不能仅依靠馆藏资源的精品效应以及馆藏规模的独树一帜来吸引大众,各地图书馆需要进一步探索建立个性风格及特色定位,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大群众服务力度,以特色带动服务,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群众对图书馆的黏性,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2.确定服务形式与手段
在充分了解馆内资源信息、对有效资源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调研同行在打造特色文化惠民品牌服务的基础上,确定采用什么方式和手段将进行规范化处理后的特色品牌服务提供给读者,注重读者对文化惠民项目服务的感受,采用多种惠民形式创造崭新的体验[4]。打造图书馆特色文化惠民品牌服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不断更新服务的同时,还需要及时收集群众的体验反馈,并对群众的真实反馈进行及时记录与处理,为更新完善品牌服务提供数据基础,为日后把握服务对象的特征及需求提供数据支持。
(三)整合资源,统筹优化文化惠民产品的供给
公共文化产品因其特殊的非营利性特征,供给主体往往是政府,但随着市场机制的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文化产品的供给中不乏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大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创新了政府购买模式、政企合作模式等服务运营模式。社会力量自身具备良好的运营能力和市场活力,通过将自身资源优势与图书馆特点相结合,既对外展示了自身服务水平,也为图书馆带来了更优质的文化惠民产品,进一步打响图书馆服务品牌。
(四)健全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提高队伍管理水平和专业水平
文化惠民项目的“第一资源”需要依托复合型人才,人才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文化惠民项目的水平。图书馆应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制定针对性培养计划。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培训,提高馆员专业技能以及文化服务能力,特别是加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升队伍综合素质。积极引进有才能的新鲜力量,建立有助于图书馆文艺惠民项目实施发展的人才梯队,开展多渠道、多类型的调研实践,加强馆内人才队伍的文化调研实践能力,不断丰富调研实践内涵,了解实情,掌握实情,结合馆内文化惠民项目实施情况及本地、本领域实际,围绕实施难点、群众需求焦点,提高调查研究的水平及成效。
四、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阅读推广、社会教育、文化传播主力军的作用,深入有效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项目有利于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将文化送到真正有文化需求的群众身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江夏区图书馆将自身文化服务与江夏区特色文化进行有效结合,用高质量文化供给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群众便捷地阅读文化、享受文化,助力武汉建成“十二分钟文化圈”,为我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