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智并举:残疾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
——以习近平“志智双扶”重要论述为指导

2023-03-22陈瑞英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残疾残疾人高质量

陈瑞英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公共基础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3)

每一位残疾人的背后往往关联着一个生活承受力脆弱的家庭,而在学生群体中,残疾学生因为身体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被社会甚至家庭所隔离。在实现共同富裕,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如果说残疾人群体是返贫监测的重点群体,那残疾学生的生存之困、参与之困和发展之困[1]必定是教育必须着力的短板。其中,兼具普惠和跨界特性的职业教育,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2]的民生教育,它能“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3]。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以提高残疾人就业和“获得体面工作”的能力[4],并带动全家走向共同富裕。所以,高质量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对型塑残疾学生的自主发展型人格,对残疾人群体的补偿机制构建,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公正,有效推进残疾人走向共同富裕均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动残疾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残疾人物质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习近平关于“志智双扶”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提供了残疾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要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不断强化做好残疾人职业教育工作的思想武装。

一、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志智双扶”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5],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2015年如是说,还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6]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要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坚持开发式帮扶,提高内生发展能力,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我国长期的反贫困实践可以看到,扶贫既要从外在去除致贫的客观因素,努力为具有一定可行能力的个体塑造具有可持续性的生计支持系统,更要塑造出自尊、自强、渴望融入现代文明的主体,保障不同群体的发展机会公平,如此,才能确保一个不落地携手走向共同富裕,共赴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一)注重价值导向:扶贫先扶志。所谓扶志,就是扶贫困群众的精神,是从思想、观念和信心上予以扶持,要解决的是精神贫困。早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扶贫一定要先扶志,自力更生很重要。2013年在湖南,总书记进一步提到,“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7](P132)随后,习总书记不断提出“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宁愿苦干、不愿苦熬”[8]等重要观点和论述,不断强调扶贫先扶志,激发穷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内生动力的重要性,强调“志”的价值导向,提倡要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构建远离贫困文化的自我激励机制,这为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价值遵循。

残疾人职业教育如果从大扶贫的角度来定义,可以将其界定为:是针对有一定可行能力的残疾人群体开展的“志智双扶”“授人以渔”的开发式帮扶工程。当前,我国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在财政支持方面,都对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给予了大力支持。如,国家在财政上对残疾学生的人均拨款高于健全学生,对学生的奖、贷、助、补、免为主体的资助体系已趋于完善。其中,国家对接受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残疾学生不仅实行学费和住宿费全免,同时还有一定的实物补给。但是,外在帮扶固然是重要,长效性却不足。试想,如果一个人志不立,缺乏奋发向上的精气神,那么,即使外在帮扶再多,也只能解一时之贫,而不能去除穷根,反而容易使残疾学生形成“依附型人格”,还会影响国家资助政策的公信力。事实上,一个人生活上的贫穷并不可怕,最糟糕的是这个人在思想上甘于贫困,不思进取。所以,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要解决残疾学生自我发展内源性动力不足或动力异化的问题,要唤醒残疾学生“弱鸟先飞”的意识和摆脱困境的勇气,激发起“我要学”的内在学习动力,树立起“我可以”“我能行”的积极人生态度,形成身残志坚、自主发展型的健康人格。

(二)注重能力发展:扶贫必扶智。“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7](P137)思想观念落后、知识和技能不足、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既是一个人贫困的外在显性特征,也是致贫的重要原因。为此,习近平指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9]只有通过教育扶起贫困群众尤其是他们下一代的“智”,才有可能将贫困的代际传递彻底切断。

在残疾人职业教育中,扶智就是从知识和技术上对残疾学生授之以“渔”,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帮助残疾学生在师生、生生的平等互动中,打破思维局限,在学做一体的教学中丰富文化知识,并在知识中汲取正能量,开发可行能力的潜能,掌握职业技能,增强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和本领,自信昂扬地走向共富路。

(三)端正发展理念:弱鸟先飞。“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能否实现“先飞”和“先富”,关键“要看我们的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10](P2)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残疾人职业院校区域分布不均衡,专业设置比较雷同,教育教学质量还不能满足残疾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亟须努力改进。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在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公平、展现社会文明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因此,从事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工作者既要有正视“弱”的勇气,更要有担当时代使命的自觉和爱我特教的信心;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淡化“贫困意识”,充分运用好国家对残疾人事业、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支持政策,实现“弱鸟先飞”。反之,如果总是两手向上,怨天尤人,缺乏志气,残疾人职业教育是很难摆脱自身之贫的,更难言以残疾人职业教育去扶残疾学生之困了。

(四)用好辩证法:正确看待贫穷。“要辩证地看待贫穷,在看到问题和困难的同时,也要看到发展的优势和解决困难与问题的有利条件。”[10](P3)要摆正位置、转变观念,“把事事求诸于人转为事事先求诸于己,把解决原材料、资金短缺的关键,放到我们自己身上来。”[10](P2)固然,残疾人是新时代共富进程中最容易掉队的弱势群体,但如果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去关注这个群体,科学运用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原理,并辅以现代科技的功能代偿,我们就会发现许多残疾人的可行能力其实有着很大的可开发空间;固然,残疾人职业教育在当下的国民教育序列中尚属弱势教育,但却能享受国家对残疾人事业、特殊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的三重政策红利。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新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适时传导新观念、新思想,帮助残疾学生适应新环境、学习新技术,引导他们开阔视野、突破思维惯性,在思想上、观念上先富起来,通过志智双扶的教育赋能,将残疾人人力资源转换为人力资本,帮助残疾学生实现精彩人生。

二、志智并举:残疾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内核及实践进路

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11]人如果缺“志”,“智”就成了无本之木;人如果缺“智”,“志”则成了无源之水。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志智双扶”重要论述的精神内涵,就能正确把握残疾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内核及其路径:要志智并举,并以“扶志”为先导,培育残疾学生自我发展的意志和信心;以“扶智”为主线,提升残疾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和本领;通过志智并举,不断“养其志”“增其智”,促使残疾学生从自在状态向认识自觉再到行动自觉的转换,积极向上、有所作为的姿态融入到共同富裕中来。

志智并举,激发残疾学生的内生动力,形成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强大合力,这是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价值归依,而这种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残疾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人才培养以育人为本,其落脚点则在于“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2]以此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所有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共进,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13]所以,课程思政是残疾人职业教育志智并举的关键举措,一定要落实好。

(一)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要全面激发残疾学生“志”“智”这两个共生共长的内生动力,就需要深入挖掘、梳理各门课中所蕴含的“思政资源”,把这些思政的“元素”有机融入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14]特别是要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教育、工匠精神等内容融入到课程体系和学生活动以及校园环境建设中,使课程思政及其功效“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5]只有在内容、方法、资源等方面系统整合各门课程的“思政”因素,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环节、学生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才能培育残疾学生艰苦奋斗、凡事“反求诸己”而不是“伸手向上”的志气以及战胜自我的信心,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有机融合,有效提升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在产教融合上重点发力。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做好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关键在于把握好“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树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16]“要改进帮扶方式,提倡多劳多得。”[17]对残疾学生最好的教育和帮扶,不是包办,不是大包大揽地去替他们做,而是通过“志智双扶”,让他们自己有能力做出选择,“并在事实上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和空间。”[18]所以,残疾人职业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教育藩篱,要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服务残疾人事业为立足点,以促进残疾学生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坚持教学做一体,做适宜对路的产教融合。要将企业的先进管理文化和职业精神引入到残疾人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中,构建有利于残疾人提“志”增“智”、富有职业化气息的育人环境,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在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将技能学习、劳动教育、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渗透于专业实习全过程,使残疾学生逐渐养成“职业人”的思维习惯,在学做一体中丰富残疾学生对生活世界的体验与感悟,使其“志”与“智”得以更好地涵养,进而顺利融入社会。

三、残疾人职业教育志智并举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

残疾学生因残疾类别及残疾程度各异,其“可行能力”的基础自然也就各不相同;因生源地和家庭背景不同,其认知水平和“生活世界知识”[19]的积淀也有所差异。所以,对残疾学生的“志智双扶”不能一勺烩、一刀切,而是要沉下心,深入了解学情,力求精准。

(一)分类分层,因材施教。要实现残疾人职业教育志智并举高质量发展,需要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别、残疾程度和不同的可行能力基础,分类、分层地开展教育教学。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入学后,要对其学业情况进行科学评估,依据不同残疾类别及不同学业基础组班,在教学目标设定、教育载体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必须体现差异性和层次性,要让每位残疾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未来可期”。同时,根据不同的身体和心理状况,要系统运用医疗康复、体育康复、心理康复以及功能性补偿实行分类扶持,以满足残疾学生特殊性、类别化、个性化的发展需要。[20]

(二)精准识别,按序推进。只有做到精准识别才能找准切入点,从而遵循正确的路径开展精准的“志智双扶”。对残疾学生的学业困境,要精准识别是因为缺“志”还是缺“智”,抑或两者兼而有之?不仅识别要精准,还要力求做到顺序精准,即先扶“志”再扶“智”,遵循情感认同——理性接受——积极践行的规律推进。同时,要注意“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1]必须真切关注残疾学生的内在需求,基于残疾学生熟知的“生活世界知识”,以身边榜样、典型案例为素材,辅以一定物质激励和惩罚,引导残疾学生的情感共鸣,达成思想共识,然后在工学结合的情境中实现以志促智、以智富志的良好教育效果。

因学情特殊,残疾人职业教育培养人的难度大、周期长,所以,残疾人职业教育志智并举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既需要残疾人职业教育工作者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要有滴水穿石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和绣花般的细心与耐心,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参与。深刻领悟习总书记关于“志智双扶”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从中汲取营养,以“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久久为功,相信,残疾人职业教育一定会在奋进共富路上不断书写华章!

猜你喜欢

残疾残疾人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