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绘本故事中的“阅读力”
2023-03-21张婵
摘 要: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苦于小学生的识字量有限,无法独立阅读长篇故事或整本书,语文素养的培养也格外困难。绘本作为一种趣味性的儿童读物,在展示精彩纷呈的故事之余,又能以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对学生进行阅读启蒙,帮助他们巩固思维、发展想象。文章从绘本故事的“阅读力”出发,从兴趣培养、方法渗透、问题植入、经验迁移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低年级绘本教学应如何开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绘本;整本书阅读;低年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36-0046-03
绘本是一种起源于西方的儿童文学形式。比起常规读物,绘本以特殊的艺术建构手法,为读者留出更多猜读与想象的空间,使他们不自觉地进入故事情境。教师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引入绘本,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乐读、会读、想读的习惯,还能借机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渐向整本书阅读的方向靠拢,实现自然过渡。发掘绘本故事中的“阅读力”,于教育者来说非常有必要。
一、兴趣培养:通过绘本故事,引发学生联想,逐步提升阅读兴趣
绘本要“乐读”,兴趣培养是关键。要想真正引领学生持之以恒地读绘本,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需要从他们的心理特征出发,合理设计导读方案,将绘本的魅力体现出来,把它变成学生看世界的一扇窗。在统编教材全面推广的背景下,教师也可以围绕语文课程中的人文主题展开阅读活动,寻找绘本与教材的连接点,将其自然引入语文课堂[1]。
以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板块的“快乐读书吧”为例,这一课的主题是“读读童谣和儿歌”,体会其中朗朗上口的韵律和充满童真的想象。教师可以趁此机会,带领学生阅读由经典童谣改编的绘本《一园青菜成了精》。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不必逐句复述绘本语言,可以边读边演绎,根据画面信息为各个角色添加适当的对白和背景音,使情节丰富起来,方便学生体会故事的夸张感。以“隔壁莲藕急了眼,一封战书打进园”为例,图画中的莲藕正在扭身投掷战书,
后面的茄子、苦瓜和白萝卜正在为它呐喊助威。那么,
教师就可以发出“咻~”的声音,然后补充说:“莲藕把战书发出去了,大家都连声叫好。”还有“豆芽菜跪倒来报信,红萝卜挂帅去出征”,我们可以为它添加一段简练的对话。比如“豆芽菜慌慌张张地进来,跪倒说:‘不好了,不好了,对面来下战书了!红萝卜拍着胸脯说:‘别慌,我来挂帅出征。”在读到后面的情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也加入进来,让学生一起设想两军对垒、蔬菜“打架”的场面,感受各种笑点。最后,师生一起大声朗诵整首童谣,将故事串联起来。
《一园青菜成了精》以瓜果蔬菜为原型,讲述它们在无人问津的情况下纷纷成精,然后发动战争的故事。童谣特有的生活气息,可以激活学生的联想思维。教师不妨为大家留一个课后作业:到自家的厨房寻找两种蔬菜或水果,观察它们各自的特征,假设它们成了精会用怎样的方式打架。比如,大葱可以利用细长的优势,通过“扫堂腿”,把人绊倒。圆滚滚的土豆则如同炮弹,把对方砸个措手不及……学生在脑海中设计并回味这一场景,既能提升形象思维,又能多方面感知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上绘本故事。
二、方法渗透:以体验为前提,延伸多种读法,推动语文素养发展
绘本要“会读”,掌握方法是前提。考虑到绘本独特的图文组合形式,教师可以采用互补式、填充式以及回顾式的读法[2]。
互补式阅读以文字为主、图画为辅,将图画信息看作文字部分的补充,同时让学生主动发现两者的交融关系。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这部绘本开篇说:
“小栗色兔子该上床睡觉了,可是他紧紧地抓住大栗色兔子的长耳朵不放。”此时观察同页的画面,小兔子正趴在大兔子的背上,扒着对方的长耳朵。图画对文字起到了一种诠释性作用,二者反映的是相同的内容。学生在读完句子后,可以挖掘画面细节,在脑海中还原故事景象。
在第九幅开页,文字部分描述的是“小兔子笑着跳上跳下”,画面中却有七幅小图,都是小兔子以各种姿势跳来跳去的形象。学生就可以结合画面提示,适当在文字的基础上延伸——小兔子居然跳了这么多遍,动作还都不一样,它可真活泼,精力真旺盛。学生基于对图文关系的不断协调,反复体会二者的配合与互补,会对故事的理解逐渐深入。
填充式阅读,是在绘本文字内容相对较少的情况下,以揣摩、想象、推测等方式,用自己的语言对故事框架进行填充。这一方法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使他们将想到的、看到的都说出来,
为口语交际作铺垫。
以《我妈妈》这部绘本为例,有一页内容是:“我妈妈是个手艺特好的大厨师。”师生不妨围绕这句话尝试发散思维,然后以“我妈妈是个手艺特好的大厨师,她能 ”的形式表述出来。假如参考画面给出的信息,就可以说“她能做很多种蛋糕,有猴子一样的蛋糕,有红色的爱心蛋糕,还有黄色的柠檬蛋糕……”。学生也可以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的妈妈会做什么。填充式阅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从绘本的寥寥數语中读出一个“大世界”,还能对他们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起到促进作用,提高其语文素养。
回顾式阅读,是在读完绘本之后,学生带着对故事的理解开启第二遍阅读,回味其中精彩的情节和优美的语言,同时对故事中的线索加以确认。以《没有耳朵的兔子》为例,在故事的最后,没有耳朵的兔子顺利交到了朋友,结尾说:“只是藏猫猫的时候,耳朵就成了大麻烦了!”搭配了兔子和朋友在木头下玩藏猫猫的画面。这时,教师可提示学生回忆前文,让学生思考“这根木头是否出现过?”。学生循着这条线索,再次回到原文开始回顾式阅读,果然发现了木头。那时,
没有耳朵的兔子十分孤独,即便每次藏猫猫都得第一,其他兔子也不愿意跟他玩。这样通过一前一后对比阅读,学生能感受到友谊的可贵。
三、问题植入:擅长读中启发,带动学生生疑,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绘本阅读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适时的问题植入,启发学生思维,带动他们生疑。统编教材将语文课程的各种知识要点有序地体现在各个单元、各个课时中,并要求教育者主动运用和落实这些语文要素。作为语文学习的延伸,绘本阅读教学正好可以用来作为语文要素拓展训练的素材[3]。以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身体变化过程,对学生进行生态科普。教师可以在课堂引入类似题材的绘本《蚯蚓日记》,巩固学生的认知,同时借助故事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呈现一系列指向性问题,具体如下:
(1)蚯蚓妈妈说:“我们钻地道的时候,也同时帮忙照顾了地球。”想一想蚯蚓群体是怎样“照顾”地球的。如果地球有思想,它会欢迎蚯蚓的存在吗?
(提示:挖穴松土,改善土壤环境;食用腐殖质,排泄物可以当肥料)
(2)结合你的阅读经验,说一说这个故事里蚯蚓们都吃了些什么。
(提示:报纸、菜叶、泥土等)
(3)写日记的蚯蚓同学说它永远不用看牙医,原因是什么?
(提示:蚯蚓吃东西靠吞食还是靠牙齿咀嚼?)
科学童话擅长在虚构的故事层面之上,传递真实的科学概念与知识[4]。学生在阅读《蚯蚓日记》时,应留意蚯蚓同学的每一句话,试着将它们和自然界的真实现象联系起来,体会其中的科学哲理。比如5月15日的日记中,蚯蚓背靠着一株红色蘑菇,正在回忆与蜘蛛的争吵。而现实生活中,蘑菇作为菌类,通常生活在阴暗背光和潮湿的地方,这种环境恰好也是蚯蚓喜爱的,因此,画面的创作便有了一定合理性。在语文课堂之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还可以通过动手培养。比如,《母鸡萝丝去散步》有两个涉及物理知识的情节:一个是狐狸在捉母鸡萝丝时,脚踩到了地上的铁耙,于是被铁耙的棍子打到了头;另一个则是萝丝路过磨坊时,牵引面粉的绳子缠到了其腿上,于是一袋面粉从磨坊顶上掉下来,把狐狸淹没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从场景还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用木棍、纸张、细线等物品做一个小实验,看铁耙打头、面粉掉落是如何实现的,体会狐狸“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狼狈,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加深对绘本的理解。
四、经验迁移:做好学期过渡,积累阅读经验,尝试挑战整本书籍
绘本是通向整本书阅读的桥梁,它的编排形式符合“整本”的概念定义[5]。教师可以将学生读绘本的过程看作提前蓄力,待到学生积累足够的阅读经验,掌握了成熟的阅读技巧,便向整部长篇的文学作品发起挑战。在这之前,教师要先做好语文素养的培养工作,
使学生在“短篇—中篇—长篇”的阶梯式训练中,逐渐采用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以《蝌蚪宝宝上学了》《青蛙和蟾蜍:快乐年年》《柳林风声》三部作品为例,《蝌蚪宝宝上学了》是具有启蒙性质的低年级绘本读物,
《青蛙和蟾蜍:快乐年年》系列在短篇基础上适当扩充了文字比例,由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构成。《柳林风声》则是完全意义上的童话书。三者都以青蛙为主角,
但语言风格、人物塑造以及故事走向截然不同,可以说,各有千秋。教师可以将它们作为学习材料,设计学期阅读“三步走”计划,同时将每阶段的阅讀目标写明,便于学生参考(见表1)。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的绘本阅读教学应当集中体现育人价值。教师可以从兴趣培养、方法渗透、问题启蒙等方面入手,与语文课程对接,助力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让他们在绘本阅读中找到乐趣、品味书香。
参考文献
鲁婷.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低段绘本阅读指导策略研究:以绘本《纸马》为例进行探究[J].读与写,2020(21):98.
黄慧珍.小学语文绘本阅读教学路径[J].新作文·教研版,2021(4):11.
江海.小学语文低段绘本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探
索[J].新课程研究,2021(13):19-22.
刘梦婷.小学语文经典阅读与绘本的结合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2021(20):289-290.
郭蓓.关于小学语文经典阅读与绘本的结合教学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7):259.
作者简介:张婵(1976.12-),女,浙江温州人,
任教于浙江省温州市建设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